痛经的中医诊治|痛经中医

【www.zhangdahai.com--汇报材料】

  女性经行前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可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者可致昏厥,称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称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宫颈狭窄等,称继发性痛经。前者以青春期女性多见,后者则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本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之范畴。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则有病因和治法的论述:“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痛经是妇科病中的常见病,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病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如下。
  1 分型辨治
  1.1 气滞型
  1.1.1 病机 肝郁气滞。
  1.1.2 症状 少腹胀过于痛,经前两乳或两胁作胀或痛,经量少而不畅,脉弦细,舌质淡红,苔微黄。
  1.1.3 治法 和血疏肝,理气止痛。
  1.1.4 方药 疏肝活血饮(逍遥散加减):柴胡9 g、当归12 g、白术芍各9 g、乌药9 g、泽兰9 g、制香附9 g、川楝子9 g、郁金9 g、益母草15 g。
  1.1.5 加减 如经前易烦易怒,苔黄者加黑山栀9 g、丹皮9 g、黄芩9 g。如量多去益母草、泽兰加陈棕炭12 g、牛角腮9 g。经净后常服逍遥丸、艾附暖宫丸,如体质较虚,艾附暖官丸改为八珍丸或妇科调经片。
  1.2 血瘀型
  1.2.1 病机气血瘀结。
  1.2.2 症状 少腹痛过于胀,痛势有轻有重,经血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脉沉弦,舌边有时出现紫黯或紫斑。
  1.2.3 治法 祛瘀理气。
  1.2.4 方药 逐瘀理气饮(桃红四物汤加减):全当归12 g、大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2 g、制香附9 g、乌药9 g、元胡索9 g、失笑散9 g、川牛膝9 g。
  1.2.5 加减 如腹痛剧加乳香、没药各9 g。经净后常服艾附暖宫丸、逍遥丸、八珍益母丸各100 g,同时早晚各服10 g或调经活血片3次/d,5片/次或当归丸。
  1.3 寒湿型
  1.3.1 症状 少腹冷痛或剧痛,四肢发冷,痛甚则汗出及呕恶,脉沉迟、苔白。
  1.3.2 病机寒凝气滞。
  1.3.3 治法 温通化瘀。
  1.3.4 方药 温经理气饮(少腹逐瘀汤加减):全当归9 g、大川芎4.5 g、元胡索9 g、官桂4.5 g、小茴香4.5 g、细辛4.5 g、失笑散9 g(包煎)、吴茱萸4.5 g、炮姜6 g、杭白芍15 g、乳没药各6 g。
  1.3.5 加减(1)经行不畅加益母草12 g、红花9 g。(2)呕吐去炮姜加干姜3片。(3)四肢厥冷加四制香附片4.5 g,桂枝4.5 g。经净后常服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纳减者加党参健脾丸,早晚各服9 g。
  1.4 气血虚弱型
  1.4.1 病机心脾两虚。
  1.4.2 症状 经前或经后,少腹隐痛,按之则减,面色苍白,语言声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食欲减退,月经色淡质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1.4.3 治法补益气血。
  1.4.4 方药 益气养血饮(八珍汤加减):炙黄芪12 g、党参9 g、川芎4.5 g、杭白芍9 g、炒白术9 g、大熟地15 g、炙甘草5 g、当归6 g、艾叶9 g。
  1.4.5 加减 (1)阴部坠胀加炙升麻4.5 g。(2)大便溏薄加炮姜炭4.5 g、淮山药12 g。经净后常服十全大补丸(或八珍丸)、补中益气丸、艾附暖宫丸,早晚各服9 g,或乌鸡丸每日一粒分两次服。
  2 讨论
  痛经一症,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理论,无论其寒、热、虚、实之异,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我们把痛经概括有以下四种不同病因,如:肝郁气滞、气血瘀结、寒凝血瘀、气血虚弱,并认为经前及经行时腹痛属实,经净后腹痛属虚。
  引起痛经的因素在于肝、脾、肾三经,有因寒湿之邪侵袭,导致脾阳失展,肝气失调,寒湿搏于冲任而作痛;有因七情所伤,引起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作痛;有因内伤气血,血虚气少,血虚则血涩,气少则气亦滞,冲任二脉失于温养濡润而作痛。其原因虽复杂,而且互相交错,但它们的病理、实质均为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故在治疗中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审证求因以治其本,不论在气滞型、血瘀型、寒湿型中在辨证分型施治的同时加入温经理气之剂,在治疗中常用小茴香、吴萸、艾绒、乌药等药品,以辛香暖宫、理气和血,使之气血得到温煦运行通畅,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药与病合以使临床诊治中取得较好疗效。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弘扬祖国医学理论,对痛经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其病因病机的分析认识上,在重视前人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导致冲任损伤、气血不通这一理论前提下,进一步强调了寒、瘀之邪及情志因素等对痛经的影响。认为寒是诸邪之首,因寒而瘀、因瘀而阻、因阻而痛,而情志抑郁导致气机不畅亦是痛经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治法、方药上,也更加注重温宫化瘀、疏肝行气、通络止痛。并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进一步予以佐证,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肖承宗,贺稚平.现代中医妇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165.

推荐访问:痛经 诊治 中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uibaocailiao/2019/0409/6562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