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

【www.zhangdahai.com--汇报材料】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缓解期的治疗对于减少本病的发作和防治尤为重要,是哮喘治疗的核心部分,而中医对此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方法多,此篇论述从肺脾肾虚、痰瘀等论治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关键词:哮喘临床缓解期;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67-03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历史源远流长,《丹溪心法》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根据这一发病特点和病机证治规律,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祛风化痰逐瘀、补肺、健脾、益肾等治法,对减少哮喘的发作、预后和提高治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缓解期的情况综述如下。
  1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的“哮病”“喘症”“痰饮”等范围。《症因脉治•哮病》中指出:“哮病之因,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来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说明即使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症状得以控制,如不加强缓解期的治疗,每因气候、饮食、七情等诱因均可导致哮喘的复发。朱丹溪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说明缓解期的防治同等重要。历代医家认为哮喘缓解期以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为主。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宣降失常,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脾虚则运化失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阻碍肺气升降;肾不纳气,阳虚水泛,上干于肺,加重肺气升降失常。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风、痰、瘀等为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与哮喘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曰:“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王学东[1]认为支气管哮喘病机关键不在于气闭痰壅,而是瘀血胶结,胶固之痰是由肺络瘀阻所形成,痰阻气机,胶着为患,脉道不利,血运不畅,瘀血滞留;张伟等[2]认为无论是哮喘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可以灵活应用活血化瘀法,而且更应该将活血化瘀法贯穿哮喘病防治全过程,将治瘀与治气、治痰结合起来,以期祛除哮喘之“夙根”,达到治愈的目的。任传云等[3]认为哮喘缓解期与肝肺两脏密切相关,若肝气失于调达,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而瘀,瘀血阻肺,日久耗气,肺气不足。肺肝血瘀及肺气不足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机制。
  2治则治法
  2.1肺脾肾三脏论治
  2.1.1以治脾为重《医宗必读》曰“: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痰以成者也”。《医方集解》亦云:“哮虽为肺病,然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痰浊亦以脾中之湿为母。”脾肺为母子之脏,若脾胃虚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则肺失所养,复受外邪并与伏痰相和,导致哮喘。由此可见哮喘发病与脾息息相关。夏永良等[4]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则痰浊内生,为哮喘宿根;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而致气滞血瘀;脾胃亏虚,生气无源,卫外失固,易感外邪,诱发哮喘。治疗以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为大法。刘自力等[5]认为哮喘其病在肺,而本在脾,通过健脾益肺,脾气健旺,肺无痰贮,其气喘自平。随机将6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益气定喘汤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柴胡12g,升麻6g,防风15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10g。对照组用氨茶碱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1.5肺脾肾三脏同治陈茂业[14]认为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应从化体内伏痰而祛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和扶助正气,调节机体机能,抗御外邪侵袭而抑制哮喘发作两方面着手。治疗组46例予金芪固本汤(黄芪15g,防风9g,白术12g,茯苓12g,党参15g,鸡内金15g,炒麦芽15g,橘红6g,法夏8g,补骨脂15g)口服;对照组46例给予肌注人胎盘脂多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推荐访问:支气管哮喘 中医治疗 缓解 进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uibaocailiao/2019/0424/9296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