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 高校内部“行政化”倾向及其“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www.zhangdahai.com--考察材料】

   摘 要:本文从调查高校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入手,分析了高校内部“行政化”的基本现象及其对高校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为建立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适应性办学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行政化”倾向 “去行政化”改革
  
   高校管理的“行政化”,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如何去除高校行政化倾向,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去行政化”。由于高校“行政化”形成根源的历史性、社会性和复杂性[1],高校“去行政化”并非高校自身所能解决,亦非一蹴而就,但是,作为高校自身,在时代进步和改革的大背景下,明确内部管理上的弊端,寻找“去行政化”的努力方向,在高校内部科学、合理地推行“去行政化”管理,构建新型、良好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是高校管理者很有必要、值得探究的课题。为此,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我们对省内6所公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政策措施,以及其对高校建设与发展所产生的效果、效益等进行调查,并通过综合研究与分析,提出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1.调查方法与结果
   首先,我们查阅文献,研究提出了与高校管理“行政化”密切相关的10个问题,以此为基本内容设计调查问卷。然后,随机选择省内高职高专院校3所、本科院校(含综合性大学)3所作为调查对象,对每个调查对象各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校领导及中层干部40份、教师40份、学生20份,并进行等量回收(见表1);同时,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考察、走访,并分别召开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两类座谈会。最后,就回收的调查问卷,结合考察、走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高校内部的“行政化”倾向及其劣性影响
   2.1高校内部的“行政化”倾向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对调查对象的考察、走访情况看,高校内部普遍存在“行政化”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教师的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利的干扰。各级行政领导多数进入学术委员会,甚至担任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直接掌握着学术方面的“生杀大权”。 调查发现,84.8%的人认为,教师的学术权力经常受到行政权利的干扰,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没有主动性、自主权。这就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力量不平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学校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无论是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研究课题、教学方案等等,一律由行政管理系统控制;教育问题、学术问题的决策,基本上通过党委办公会、校长办公会进行;教授的主体地位丧失,处于被动地位。行政权力不仅掌握科研项目、经费分配,还可以判定学术水平的高低[2]。
   2.1.2下级管理部门活力和自主权不足。由于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校级领导的行政权力超出了一定边界,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成了支配力量。下级管理部门事无巨细、事事汇报,影响了工作效率,扼杀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66.8%的人认为,在校院(系)两级管理中,学校没有赋予下级管理部门更多的活力和自主权。
   2.1.3“官本位”氛围浓烈。调查中,有61.9%的人认为,高校内部存在行政机构设置过多、行政干部过多的情况,形成浓烈的“官本位”氛围。高校内部按处、办、科来设置相应层级,连系和教研室也搞成行政任命,表现出“官本位”和行政化色彩。行政干部在社会待遇、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远优于教授、教师,造成不少人不是崇尚知识和学术,而是崇尚权力和地位,他们在干部聘任中,竞相表现自己,争取行政地位,因此,行政职务、专业职称“一肩挑”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官本位”现象削弱了教师、学生的地位,挫伤了师生积极性,难以实现教授治学[3]。
   2.1.4教职工不能充分参与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高校“行政化”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其影响了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实施。调查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职工参与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地享有话语权;学校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缺乏充分的人性化,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有20.2%的人认为教职工较好地参加了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充分地享有话语权,22.3%的人认为行政权力的运作是置于教职工或学生的有效监督之下。在“行政化”的内部运行模式下,大部分事务均由行政部门办理,这自然就会导致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代表教师利益的组织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2“行政化”管理给高校发展带来的劣性影响
   高校内部过度的“行政化”管理,给高校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主要是:
   2.2.1导致高校价值错位[4]。为了规避责任,高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多以追求上级的满意、符合制度的要求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而完全忽略了自身的天职和社会使命,结果是大部分人拒绝冒险、反对改革和创新,墨守成规,工作推诿,惰性蔓延,混时间、混职称、混资历、混工资,一派死气沉沉。高校内部的价值系统倒错,严重影响到高校内部的良性治理和培养人才。
   2.2.2导致改革变得异常的艰难。在等级森严的体制下,权力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变革组织结构、增减人员数量,同时还涉及到一种权力格局、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在过度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资源整合度差、浪费严重、效能低下、服务质量差[4]。
   2.2.3导致权力主体本末倒置。高校行政化致使学术权力的生存空间被行政权力所侵犯,权力主体本末倒置,难以实行高校的科学民主管理;学术人员地位不高,治学治校的智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教育资源浪费,大量资源消耗于非教学科研的行政和唯行政行为[5]。这种现象扼杀了学术创造力,滋生了校园腐败,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3.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高校的“去行政化”,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高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涉及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两个方面。外部体系主要是指高校与政府关系下的自主办学问题,其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6]。此话题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我们的重点是从高校内部而言,针对其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在治理体制改革的时代呼声中,审时度势,探索并建立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适应性策略。
   3.1打破高校内部“官本位”体制,优化行政权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制度。高校党委主要发挥领导及监督作用。校长应是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决策的执行者,从大学学术发展的根本点出发,负责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并依照章程管理学校,使学校章程发挥限制行政权力、保障自主办学的效力。根据需要,探索建立主要由政府、学校、社会人士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让理事会或董事会成为具有治理权威的集体决策机构。
   高校内部要从机构改革入手实行大部制,缩短管理层级,实现二级管理,赋予下级更多活力,提升人员的适应力。要调整职能部门的职责,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强化咨询和服务功能,建立和健全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以二级为重心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专兼职结合的职业化行政管理队伍[5],优化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3.2重构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行学术本位管理
   高校既不是单纯的行政组织也不是单纯的学术组织,而是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的有机统一体。高校“去行政化”,从内部关系来讲,就是重构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因此,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要彻底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严格限制行政权力放大或对学术权力进行干预,实现以学者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学术本位的管理。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高校各级行政领导不得进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利不得受行政权利的干扰;教师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教授的地位切实复归,学术机构的管理与决策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术的价值高于行政权力的价值。
   崇尚学术权力与树立学术权威是高校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要求。高校去行政化意味着教授治校、学术至上,承认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从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看,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应该取代以行政为中心的权力系统。因此,应全面实行“教授治学”,设立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明确教授委员会相关工作职权、任免程序、议事程序和规则等,使之成为高校最高学术权威机构,教授委员会下设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委员会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具有决策权、监督权的教师委员会,参与学校改革的决策与监督,把改革的主导权从行政机构、行政官员转移到一线教师。
   3.3建立立体、多元的监控体系,全面实施监督评价
   高校内部的“去行征化”,还在于应该摒弃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摒弃独断专行的霸气,从为社会、为人民负责的高度,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提升服务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增进效益。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真正落实工会、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健全其运行机制,增加透明度,增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积极吸收社会各界、行业、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管理,推行“第三方”评价制度,使其在教学与科研、咨询建议、辅助决策、教育评估、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不断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切实推行校务公开,把权力的行使充分置于“阳光”下,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3.4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服务型现代校园文化,一切为了学生成才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行政式的文化,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浓郁的现代管理文化。要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弘扬积极向上的校风,塑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要围绕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核心制度建设,依照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同时围绕核心制度,推进大学制度创新,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要树立高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新观念、新思维、新取向,加快高校环境文化建设,创设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要把服务学生作为学校的最高任务,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切实为学生的成才与人生成功服务。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面对教职工,最大限度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教职工个人成功中实现学校事业的成功,实现学校育人质量的提高。
   教育生态学提示我们,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自身,还应当纳入到更广泛视域进行思考和设计。因此,在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进程中,应该坚持整体效应的大教育观,扎实稳步推进,绝不能一蹴而就。“去行政化”不等于不要行政。当代高校同样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没有有效的行政管理是不行的。高校组织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转,既离不开行政更离不开学术,只有二者相互良性互动,才能最终产生最大效能,从而实现高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去行政化”的精髓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督促权力恪尽职责、恪守边界。国内高校的行政部门,都是围绕学术为中心工作的,其根本是为教学和学术服务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说过:“大学行政管理的作用丝毫不容忽视,但不能因此就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也许,这正是“去行政化”的至高境界。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编号:[2010]-JKGHAG-0420)。
  
  参考文献:
  [1]骆四铭,柴世思.高校行政化转型与治理. 现代大学教育,2011,(2):50-54。
  [2]李波.高校去行政化的有关问题探讨.中外企业家,2010,(3):111-114。
  [3]张伟.关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46-48。
  [4]范迪新.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考.工会论坛,2011,17(1):48 -49。
  [5]段溢波.高校去行政化:内涵、原因与途径分析.科教文汇,2011,(2,下旬刊):190-191。
  [6]褚宏启.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构.教育科学研究,2005,(1):43-45。
  
  作者简介:
   崔明辰(196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

推荐访问:行政 对策 倾向 高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kaochacailiao/2019/0320/249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