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大黄的鉴别实验报告 以“大黄”为例建立生药学教学方法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 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同时也是药学专业一门骨干专业课程。同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前置课程联系紧密。但同时生药学知识点多而繁杂,知识结构雷同。如何建立适合生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生药学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在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大黄为例探讨了建立适合生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生药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大黄
  [中图分类号] R28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144-02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harmacognosy based on rhubarb
  DAI Liping, WANG Lili, CHEN Suiqing, ZHENG Yan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Pharmacognosy is not only a ve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iscipline but a backbone professional course to Pharmacy professional.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pharmaceutical botany, analytical chemistry, 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other pre-course. Howeve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similar and there are a lot of complex knowledge points in pharmacognosy. How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ognosy is the main prombl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s well a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courses training a key role in the culture system of the undergraduate pharmacy. Th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ognosy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rhubarb.
  [Key words] Pharmacognosy; Cour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methods; Rhubarb
  
  生药学是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品质评价、细胞组织培养、医疗用途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学[1]。其核心教学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两个层面,即生药“真伪、优劣”的评价。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骨干专业课程之一,在有限的学时里,要掌握教材中200余味生药及其代用品、伪品的鉴别、评价方法及药理药效和使用等。同时各论部分药材知识结构设置雷同,内容繁多。其内容易学难记,抽象枯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生药学的趣味性是制约生药学课程目标实现的瓶颈问题。如何将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本草学等前置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于生药的课堂教学中去,如何将生药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转变为将前置学科知识点快速提炼并共同应用到生药“真伪优劣”的评价中去的一个实践环节是实现生药学专业课程在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对提高生药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探讨。本文以大黄为例构建生药学教学方法的建立过程。
  1 搭建药材背景知识平台,引出问题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t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唐本草》曰:“大黄,幽,并以北渐细,劲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称蜀地者不如陇西,误也。”《本草纲目》[2]将其列入毒草类,曰:“苏颂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将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大黄的生药学知识作为课堂引言概括归纳。可见在唐代即发现河北所产大黄与正品不同。进一步深入引出大黄属药材是我国优势特色药材,全世界约60余种,在我国分布约30余种。除三种正品外其他均做“土大黄”用,属于大黄伪品。
  教学过程中巧妙引入本草知识及大黄混伪品情况,即提出问题并建立背景知识的过程。
  2 建立以生药学四大鉴别方法为主线,灵活应用前置学科背景知识,解决大黄“真伪优劣”的实践环节
  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是生药学“真伪优劣”鉴别的主线,彼此独立,知识点相互渗透与联系,在生药真伪与优劣的评价过程中是互为佐证的[3]。
  2.1 来源鉴别
  又称基原鉴定,引导学生从药用植物学中提炼出三种基原大黄原植物特征的鉴别点与异同点。在此环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并不需要将药用植物课程中大黄原植物特征再重述一遍。教师的侧重点是引导与总结,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架构中归纳出三种大黄基原鉴定的异同点,同时指出在多种原药材品种鉴别的过程中及原鉴别的重要性与意义所在。
  2.2 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
  性状特征与显微组织特征是有机统一体,即宏观性状与微观性状的统一性的问题。换句话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组织特征就有什么样的性状特征,微观构造决定宏观性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两大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关联。同时启发学生从已具备的背景知识中搜索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的一般显微结构、蓼科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性质。
  显微特征中大黄根茎的髓部具有外木式的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其射线呈星芒状射出。故大黄根茎性状特征中有“星点”,也就是说正因为其髓部具有异常构造才导致其性状上的“星点”;同时大黄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呈黄色。与之相应的大黄显微组织构造中,在其基本组织中可见大量的大型草酸钙结晶盐,其韧皮部外侧则含有大型黏液腔。同时大黄中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故能使唾液染成黄色。所以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印证的。在学习的过程切忌把它们分离成独立的知识块,死记硬背。反之建立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2.3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紧扣药材及其混伪品中主要物质基础的性质,构筑好和前置学科的关系。理化鉴别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及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别生药“真伪优劣”的一种手段。其核心问题从形态学过渡到了药材中主要物质基础的性质及主要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也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是生药学和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其他前置学科联系的纽带性知识模块,此教学环节的合理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引导学生架构用于此教学环节的已有知识模块:蒽醌类化合物的一般理好性质、在不同科属药用植物中的分布规律;其次引入新的背景知识:大黄常见混伪品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分布特点及其与正品大黄主要物质基础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建立适合的鉴别方法,完成大黄“真伪优劣”实践教学环节。
  大黄正品有三种即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而伪品即所谓的“土大黄”近30种,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性质可知正品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伪品大黄中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比正品还高,但除此之外,大黄伪品中尚含有对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因结构中含有较长的共轭双键,在365 nm或254 nm下可显现较明显的亮蓝紫色荧光,而正品则显黄棕色荧光。故在理化鉴别项下,设计荧光鉴别法,可快速鉴别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
  在“真伪”鉴别的前提下,引入大黄“优劣”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在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过程中侧重结合其主要物质基础在药材中分布的“量”、“优劣”评价过程中方法的简单、易行及可重复性等关键问题。这也正是2010版《中国药典》[4]关于大黄质量评价的基本思路。
  在新的知识模块引入的同时紧扣大黄“真伪优劣”评价的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思路游走于新老知识模块搭建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架构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建立了适合生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新时期对专业课程的定位、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少青.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张瑞贤.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30.
  [3]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1-10-09)

推荐访问:大黄 教学方法 为例 建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19/0417/8051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