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在逻辑、教学理念和实践策略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徐曼 郑宏宇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不是学习一般性的历史知识,而是以“四史”教育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这既是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理解的“辅导书”,也是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认同的“必修课”。加强“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坚持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融合创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互动、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同频共振。在教学实践策略上要围绕教材内容和特点,加强重点性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发展多样性融合;完善教学评价和考核,探索有效性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四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策略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原理”课具有深邃的思辨性、高度的理论性和严肃的政治性,单纯的理论灌输并不能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解的直观认知图式向理性认知图式的转化。但长期以来在“原理”课教学中却存在着“抽象的理论灌输与生动的历史现实相脱节”的问题,这种照本宣科的经院式说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原理”课学习的在场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难以提高,“为学分而学”成为“原理”课堂的现状。“四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生动诠释。为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四史”学习中的主渠道作用,2021年教育部通知要求“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1],结合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实际教学体会,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实现“原理”课“小课堂”同历史发展“大课堂”相结合,能够使晦涩的理论鲜活化、平面的原理立体化、抽象的知识生动化,既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增强“原理”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时代性,引导大学生既学马、懂马,又信马、用马,切实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

一、“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内在逻辑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度,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所展现的思想伟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领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首要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就是教育效果,代表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作为客体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接受情况,作为主体则体现了大学生对“四史”知识和原理知识相互融合的反思、求索,逐步内化为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只有真正领悟和掌握理论知识才是高质量、有效果的学习,这是“原理”课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

从实践论角度而言,“原理”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大学生是否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那么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则体现在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觉运用原理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是在“原理”课教学中防止大学生只注重理论的背诵记忆,而忽视理解和运用的弊病,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從价值论角度而言,“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短期效应和长远影响的有机统一。短期效应侧重于课堂即时教学效果,它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度和参与度的需要。但实际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课堂教学短期教学效应较好,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很高”[2],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还必须注重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长远影响,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只有实现原理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短期效应和长远影响的有机统一,才能最终增强大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从方法论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抽象,但它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抽象和概括,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原理”课的学习实现从“理论自洽”到“实践自觉”的过程转化,但这一转化的过程必然要经过“形象生动”这一中间环节的衔接,才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而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形象生动”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晦涩的理论浅显化,实现“原理”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创新。

二、“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理念

“原理”课教学应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通过理论的学习明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历史的分析阐释唯物史观的理论真谛,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力求与时俱进的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历史思维。

1.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融合创新

“原理”课教材编排具有完整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集权威性和学理性于一体。但教材内容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原理,教材的抽象性不能直观解释现实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影响学生接受效果和认知效果的最大障碍。但“理论是向上的兼容性,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上升的历史”[4],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按照教材培养目标和“四史”内容特点,有效协调教材内容的严谨性与“四史”知识广博性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重点合理选择史料“配方”,实现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变,不断增强“原理”课的解释力和宣传力。

2.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互动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知识传授是达到“熟知”的基本手段,而价值引领则是实现“真知”的内在要求,二者统一于“原理”课教学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5],历史是真理的最好诠释,坚持以价值引领深化课堂学习,引导学生站在“四史”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才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共鸣,不断提升“原理”课教学有效性。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3.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同频共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其他学说的最显著特性,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课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引导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的“小切口”悟透马克思主义的“大理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真知”和“真行”相统一的效果。

三、“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实践策略

“原理”课教学目标并不在于单纯表象知识的初级学习,而是更着眼于引导大学生从初、高中获得的感性的、直观的马克思主义的感悟和经验出发,去生长建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宏观性、根本性理解的高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新融合策略,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大周期”和世界进程的“大视野”去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围绕教材内容和特点,加强重点性融合

“四史”就其本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的实践史。在“原理”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讲好、学好、用好“四史”,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重点挖掘“四史”中蕴含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智慧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呈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新理论视角,指出了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这是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点。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直观转变,需要深入挖掘“四史”中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80多年前毛泽东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创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内涵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成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哲学的典范。40多年前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撬动我国改革開放的哲学杠杆和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解放的哲学宣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成为我国社会普遍的哲学共识。讲好“四史”中的哲学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哲学智慧,从而不断获得投身社会实践的精神力量。

(2)重点挖掘“四史”中蕴含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价值

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8],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侧重数理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了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强调了国家和政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的思考和回答时代发展课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曾对《资本论》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创造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等重要论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转移到市场经济建设上来,进一步推动了思想大解放,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和行动。只有引导大学生站在“四史”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能继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破解现代化发展征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3)重点挖掘“四史”中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的历史经验

500多年前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为人类描绘了充满美好想象的乌托邦社会,17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00多年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之诞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原理”课教学过程中要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在“四史”之中社会主义发展史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一条主线,通过“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对比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中国之制”和“西方之制”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发展多样性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9],从而获得对所学概念知识的新的理解,最终促进学习者思想的升华。结合“四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增强原理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主要指将课堂教学建立在真实案例之上,实现知识学习的情境化,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和态度,增强学生在场感和体验感。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必须是对史实的精心提炼和加工,必须体现原理知识点与“四史”内容的高度匹配,才能实现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促进,自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开展情境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一是注重与历史事实相结合。教师在深挖“四史”史料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史实的真实性和匹配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透过历史现象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讲课过程中还需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四史”,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的检验、发展和完善,明白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是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战争年代优秀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的梳理,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大批先进人物的介绍,通过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时代楷模的讲解,逐步培养大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论断,坚定宗旨意识和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

三是注重开展多角度比较。从历史发展进程的纵向对比中,挖掘“四史”所展现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我国社会三次历史性转变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变,感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从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就的感悟中,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最终实现学生认知交流回路与情感交流回路的相互贯通。这种利用具体情境建构问题解决的图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原理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可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2)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教学方法。“原理”课实践教学能够深化理论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价值观。“原理”课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类实践教学场域。

课内实践可以结合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在教师带领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原著和领导人重要讲话,感受著作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通过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收集案例、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四史”之中能够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的典型故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设置“四史”专题开展VR(虚拟现实)体验、案例库教学和在线游历等形式,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自觉思考中国社会的巨变、为什么会变、作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等问题。

就课外实践教学而言,高校应当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将“四史”教育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树立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意识。共建一批“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组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撰写实践教育调研报告,作为“原理”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3)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探索和建构认知的同时发展情感与态度。通过提前设定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最终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有别于传统的“灌输—背诵—测试”的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选择确定问题—研究讨论问题—验证得出结论”的模式,达到“情感激发—认知提升—行动践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为配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的理解,可结合“四史”内容设置基于情感理解力的特定“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获得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例如在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观看鸦片战争和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等四个重要历史节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视频,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社会巨变的直观感受,在这个预设的“问题情境”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内涵?四个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就该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最后教师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理论去分析讨论的结果,既能加深学生对哲学层面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又能拓宽对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

3.完善教学评价和考核,探索有效性融合

教学考核和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考核和评价结果对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教学评价和考核不能拘泥于考试的单一模式,而应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为学生学习成效提供多角度考量。科学的评价是促进“原理”课教学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高校原理课学科建设反思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评价与教学的不断“对话”与互相“审视”中才能成就原理課有效的“教”与“学”。

(1)有效评价的原则

就“原理”课教学而言,为了确保教学评价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开展评价要依据原理课课程标准设定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在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衡量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效果、具体社会实践能力、情感价值态度转变的基本要求。二是发展性原则。“原理”课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是否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否提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坚定了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三是多元性原则。引导“原理”课教师加强对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反思,构建以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学校、教师、学生多元参评的评价机制,从而获得多渠道教学信息反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四是适配性原则。教师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史实材料,使其适合于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2)适切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为了全面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按照美国评价专家R.J.Stiggins的观点,教学评价一般分为选择评价、论述评价、表现评价和交流评价四类。这四类评价既有主观评价又有客观评价,各有优缺点,在考查“四史”融入“原理”课教学评价中需要综合运用。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一是选择评价。顾名思义在“原理”课教学评价中采取选择、判断等形式的题目,用来考察学生对于“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题目设计上需要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具体成果,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四史”发展的贯通理解。

二是论述评价。这种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写论述、报告、论文等的形式开展测评。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素材的分析研究,引导学生理解“四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具体表象,内含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和实践真理。学习“四史”不仅要学习史料和现象,更要通过科学分析和演绎推理去揭示规律、发现真相。

三是表现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四史”蕴含强大的精神动力,要考查大学生通过“四史”学习是否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形成高度的思想自觉和主动担当作为的奋斗精神。

四是交流评价。重点针对学生在“原理”课堂上运用基本原理就“四史”展开提问、回答、研讨、交流的情况。考察学生在对“四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思践悟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体现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4-20) [2022-05-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14-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4]孙正聿.马克思为什么永远年轻[EB/OL]. (2017-05-11) [2022-05-11].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xxi/baijia/2017/0511/45549.html.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11.

[6]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EB/OL]. (2020-12-18) [2022-05-1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8]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9.

[9]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SZK10055001);2021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路径研究”(GXDJ2021B077)]

[责任编辑:周 杨]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22年4期)2022-04-28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新湘评论·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1-30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教育·读写生活(2021年9期)2021-10-04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教育家(2021年21期)2021-07-16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商人(2021年6期)2021-06-25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商人(2021年6期)2021-06-25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中旬(2017年9期)2017-11-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现代交际(2016年4期)2016-04-08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内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19/57232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