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的明代家乐、家班研究综述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通过“含义辨析、时期划分、内容概述、特点总结”对近乎百年的明代家乐、家班研究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明代;
家乐;
家班;
综述

【中图分类号】J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9-175-04

【本文著录格式】 张月 .二十世纪以来的明代家乐、家班研究综述[J].中国民族博览,2022,05(09):175-177,196.

文人、士大夫、官绅蓄养的家乐、家班自明中叶兴起后,至明末鼎盛。20世纪20年代至今,对家乐、家班的研究不胜枚举1。从研究类型来说,有家乐、家班研究专著,有另辟章节介绍家乐、家班的昆曲和戏曲类研究著作,还有研究方向颇为新颖的期刊文章与博硕论文;
从研究内容来说,从早期家乐、家班的“整体性关照”(家乐、家班本体研究,家乐、家班与昆曲、戏曲的关系等),到如今家乐、家班的“个体性探究”(家乐、家班的地域性研究,家乐、家班与盐业活动等),都体现了家乐、家班的研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一、明代家乐、家班之含义辨析

(一)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家庭戏班,是由私人购买置办的家乐,是专为私人家庭演出的。”[1]

(二)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家班,亦称‘家乐’,过去历史上由私人购置的,主要是为私人家庭演出的戏曲班社。”[2]

(三)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家乐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为主旨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种特殊的戏乐组织所从事的一切文化娱乐活动。”[3]

(四)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家班指的是由私人置办并主要用于娱乐消遣的戏曲演出团体。”[4]

(五)洪惟助《昆曲辞典》,“家乐戏班是由私人置办的戏班,演出主要为家班主人的自娱和娱宾。”[5]

(六)伍国栋《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兴”的人文历史背景研究》:“家乐、家班,即‘私家蓄养的乐班’,亦可称为‘私家乐、家班’或简称为‘家乐’。”[6]

以上解释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家乐”即“家庭戏班”;
第二类,“家班”与“家乐”含义相同;
第三类,“家班”与“家乐”各有特性;
第四类,与“家乐”“家班”词意相同的新词汇“家乐戏班”“私家乐”。

多数学者认为家乐与家班的含义相同,即在明清时期,由私人蓄养的满足娱乐所需的以演出戏曲、歌舞、器乐、清唱为主的戏乐组织及其所从事的戏乐活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有不同的属性,因而本文同时以“家乐”“家班”为题,旨在找寻更多与家乐、家班相关的研究成果。

二、明代家乐、家班之时期划分

(一)1900—1949年,家乐、家班研究的初始期

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与家乐、家班相关的著作问世,是已故戏曲大师吴梅所著《中国戏曲概论》[7],由上海大东书局于1926年出版,书中《清总论》有云:“清人戏曲,逊于明代,推原其故……自康雍后,家伶日少,台阁巨公,不憙声乐,歌场奏艺,仅习旧词,间及新著。”2

1941年,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出版[8],书中简要提及嘉隆年间何元朝的家僮,万历年间申时行、阮大铖的家优。

研究特点:少有学者关注家乐、家班,研究成果较少,著作大多为“简要提及家乐、家班”。

(二)1950—1999年,家乐、家班研究的发展期

此时期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其一,50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
其二,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前一阶段,研究成果少3,究其原因,或许与家乐、家班所具有的享乐属性不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有关。故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后一阶段。

研究特点:第一,研究数量明显增加;
第二,研究方向集中在家乐、家班“本体”方面;
第三,家乐、家班常与“戏曲”“昆曲”相关;
第四,出现以“舞蹈”为视角探索家乐、家班的文章。

(三)2000—2009年,家乐、家班研究的第三个时期,研究成果显著增加

研究类型:研究家乐、家班的专著与家乐、家班相关的辞典以及研究家乐、家班与戏曲、昆曲关系的期刊、论文。

研究特点:第一,持续研究家乐、家班“本体”方面以及家乐、家班与“戏曲、昆曲”的关系;
第二,研究成果有通史类著作,也有明清两代的断代史专著;
第三,出现了以音乐学角度关注家乐、家班的成果;
第四,学者对于家乐、家班的态度较为客观,既肯定其积极的影响力,又指出其缺陷。

(四)2010—2021年(12月),家乐、家班研究的第四个时期,研究方向更为开阔

研究类型:地域性家班,家班与盐商,戏曲消费活动,禁戏政策,剧坛活动,昆曲文本与刊刻,家乐与杂剧、传奇等。

研究特点:第一,著作数目较少;
第二,期刊和博硕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第三个时期相比,有很大突破;
第三,研究成果更注重家乐、家班的“个体性探究”(例如,江南戏曲消费与禁戏政策对家乐、家班的影响);
第四,有学者论证“杂剧、传奇”也是家乐、家班的演出内容。4

三、明代家乐、家班之内容概述

家乐、家班的本体研究涉及两点内容,其一,与家乐、家班相关的研究综述,据笔者查找,对家乐、家班进行综述的研究并不多见;
其二,针对家乐、家班兴起、发展经过、演员的构成(人数、来源)、演出(演出剧目、演出形式、演出场所)、主人精于戏曲的素养及教习过程、有代表性的个案介绍等研究。

(一)家乐、家班研究综述

方晓《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戏班研究综述》(《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二)家乐、家班本体研究

第一种,专著类。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2002),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种,期刊类。

胡忌、刘致中《论家班女戏》(胡忌《菊花新曲破——胡忌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齐森华《试论明代家乐的勃兴及其对戏剧发展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陆树仑、李平《研究明代戏曲的一份珍贵史料——读据梧子〈笔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顾启、姜光斗《冒辟疆家乐班的戏剧活动》(《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党兆曌《“家班”的现代变迁与反思》(《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第4期),杨庆杰、郑伊琛《“家乐”与“家班”辨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第三种,博硕论文类

吴泫萤《明清家班女乐研究》(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三)二家乐、家班与昆曲研究

这类研究以“昆曲、昆剧”为对象,书中另辟章节,详细介绍了家乐、家班。如《昆剧发展史》《昆剧演出史稿》《晚明苏州剧坛研究》等。

第一种,专著类。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9],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上海昆剧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吴新雷《昆曲史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第二种,期刊类。

黄舒拉、史小玲《明清时期江苏昆曲家班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中国音乐》,2011年第4期),刘召明《略论晚明戏班与昆曲声腔传播》(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4年第2期),欧孟宏、刘阳《论明代中后期社会时尚对昆曲兴起的影响》(《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徐宏图《苏昆入京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朱建华《昆曲家班研究》(苏州大学 硕士学徒论文,2008)。

(四)家乐、家班与戏曲研究

以戏曲角度研究家乐、家班的文献颇多。具体来说,在著作方面,或为通史性戏曲研究书籍,或为介绍某一戏曲种类的专著,或为内容丰富的戏曲志丛书及工具书;
在期刊和博硕论文方面,广泛涉及明代演剧活动的整体考察、家班主人的研究、家乐对明清戏剧的影响、明代文人和戏曲家对家乐的影响、家乐特有的演出形式等。

第一种,专注类。

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10],《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孙崇涛、徐宏图《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杨和平《民间戏曲》(学苑出版社,2015)。

第二种,期刊类。

赵景深、李平、江巨荣《明代演剧状况的考察》(《戏剧艺术》,1979年Z1),徐宏图《明清江浙戏曲家伎及其艺术成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刘召明《论晚明家乐戏班的兴起及其戏剧史意义》(《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刘蕾《明代单折戏的繁盛与家乐戏班之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刘水云《论明代正嘉剧坛北剧的衰歇和传奇的兴盛》(《曲学》第六卷,2018年)。

王斌《明朝禁戏政策与明代戏剧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徒论文,2013)。

(五)家乐、家班与其他类型研究

这类研究数量虽少,但研究方向极为广泛,例如,家乐、家班与“音乐舞蹈、剧坛、地域性、盐业活动”的研究。

家乐、家班与音乐、舞蹈研究

殷亚昭《试论〈家乐〉舞蹈——明清舞蹈探索》(《舞蹈论丛》,1987年第1期),伍國栋《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兴”的人文历史背景研究》[11],刘水云《家乐盛衰演变的轨迹及其对中国音乐文学的重大影响》(《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

家乐、家班与剧坛研究

“剧坛”是全面概述戏曲演出活动的一个词语,以“剧坛”为题的研究往往涉及戏曲研究的多个层面,笔者查找到以“剧坛”为题的研究成果为以下数篇。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12]。

更正以往家乐、家班研究中的旧认识、误断、不恰当之处

秦学人《释〈刘晖吉女戏〉》(《戏剧》,1995年第2期),汪超宏《曲史二题》(《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六)家乐、家班与地域性研究

罗可曼《从明清徽商、家乐班的活动探徽剧文化的张力》,钱晓红《晚明皖籍家乐对戏曲发展的影响》[13]。

(七)家乐、家班与盐业活动

梁银辉《雅士与盐商的超时空对话——明代士大夫与清代盐商的昆曲家班比较研究》。[14]

(八)家乐、家班与其他研究

这类研究往往只是借助家乐、家班来反映问题,如董雁《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研究》引用与家班相关的史料,反映园林文化以及与园林有关的礼仪活动。5

四、明代家乐、家班之特点总结

(一)有一个适用于家乐、家班本体研究的“通用模式”

通过对若干家乐、家班文献研究,笔者总结出一个被多数家乐、家班研究所采用的“通用模式”。

(1)简述明代家乐、家班兴起的政治、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包括历朝历代与“家乐、家班”性质相同的音乐歌舞、戏剧活动的介绍);
(2)引用史料反映家乐、家班的演出是有影响的戏剧演出形式;
(3)介绍家乐、家班主人备置家班的目的、意图以及杰出家班的列举;
(4)介绍家班优伶的来源、人数、教习、掌握技艺、演出剧目、演出形式等内容;
(5)分析家乐、家班与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联系或影响(民间戏曲、后世戏曲、舞台布置、演出场所等);
(6)部分著作会更加深入地剖析家班表演时的唱腔、说白、服装、演技、导演艺术、表演艺术,以及与“家乐、家班”相关的“曲宴”“串客”活”。[15]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遵照这个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关注点,这个“通用模式”体现了众多家乐、家班研究的相同之处。

(二)对家乐、家班的评价“褒”多于“贬”

后人对于明代家乐、家班的评价,多为褒赞。例如,家乐、家班在剧本创作、戏曲表演、舞台设计、管理体制、声腔传播、导演理论、表演理论、提升演员技艺、完善待客礼节、戏剧史发展等方面,对明代戏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杨惠玲在《论家班主人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中也提出,明代的家班主人对于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看法。从明代万历到清代康嘉时期,家乐、家班之人多为精英人士,他们在戏曲、文学方面的造诣,对于家乐、家班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也有部分作者在肯定明代家乐、家班的积极意义之外,深刻剖析其不足之处。例如,家乐、家班的实质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基础上,奴隶制度与人身买卖的产物”,家班主人通过置办家乐、家班残酷剥削、买卖劳动人民,家乐、家班演出越是精致、辉煌,越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讽刺”7,尽管家乐、家班演员在舞台上光鲜亮丽,但在舞台下仍然是被奴役、受屈辱的对象。又如,齐建华在《文人士子与中国传统戏剧》中,[16]严厉地指出家乐主人对昆曲的参与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偏离中国戏剧文化品格、游逸出了民间文化的形态8”,造成昆曲最终的衰退。文人的参与,使原本朴素粗犷、管弦并用的演出方式被典雅工巧的演出形态代替;
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热闹活泼的风格被表达个人风怀雅趣的“音乐”所取代,文人士大夫的才情和审美趣味使昆曲越来越脱离民间,脱离世俗,最后走向衰退。

褒赞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家乐、家班在发展中所呈现的客观事实,这些观点,更有助于后世学者深刻认识家乐、家班。

注释:

1本文的研究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持续至2021年12月

2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3在本人查找的若干资料中,目前暂无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4例如,刘水云《论明代正嘉剧坛北剧的衰歇和传奇的兴盛》(《曲学》第六卷 2018年)

5董雁《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此外,属于这一类别的研究成果还有,张慧琴《明清苏州地区昆剧演出场所及文化生态研究》,黄旭、王建河《传播学视野下的现代话剧“小剧场”与明代“家乐”》,张则桐《晚明家乐班主朱云来考略》。

67赵景深、李平、江巨荣《明代演剧状况的考察》,第185、186页。

8齐建华《文人士子与中国传统戏剧》,第95页。

参考文献:

[1]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楊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 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M].北京: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一年:1887.

[6] 伍国栋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兴”的人文历史背景研究[J].中国音乐,2007(1).

[7]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 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M]新北:文海出版社,1987

[9] 见1

[10] 见8

[11] 见6

[12]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3] 罗可曼.从明清徽商、家乐班的活动探徽剧文化的张力[J].中国音乐,2013(1)钱晓红.晚明皖籍家乐对戏曲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4] 梁银辉、雅士与盐商的超时空对话:明代士大夫与清代盐商的昆曲家班比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李树民.盐业经济对明清时代戏曲兴盛的促进作用[J].社会科学家,2012(6).

[15] 第6条详见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的相关章节内容。

[16] 齐建华.文人士子与中国传统戏剧[J].戏剧艺术,1995(3).

作者简介:张月(1989-),山西灵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学。

猜你喜欢 家乐明代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1期)2022-05-13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科技信息·学术版(2022年8期)2022-02-25知识追踪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5期)2019-11-11共指消解技术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5期)2019-11-11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体育小能人创新作文(3-4年级)(2015年2期)2015-07-21你知道吗?数学大王·低年级(2015年2期)2015-02-10

推荐访问:明代 二十世纪 综述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22/57354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