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间含液征”为心包囊肿CT诊断特征的探讨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10-02

心包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心包发育障碍性疾病。在胸部疾病CT检查诊断中,一般比较常见。而在临床资料中,对心包囊肿影像学诊断特征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与介绍者甚少。为了使影像医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提高对心包囊肿与纵膈囊肿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特对本院近一年来CT诊断70例心包囊肿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并提出了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新征像。现将总结认识作以简要汇报,以供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及方法为对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CT诊断的70例心包囊肿进行影像学统计分析。其中:男性33例,女性37例;年龄20至83岁,平均年龄58.4岁,其中20~39岁5例,40~59岁33例,60岁以上32例;发病部位,发生于心脏周围30例(其中发生于心脏右前缘21例,左前缘7例),发生于大血管周围40例(其中发生升主动脉右前缘28例,主肺动脉前根部及大血管间隙12例);心包囊肿的形态,呈类圆形及椭圆形33例,新月形13例,条带状5例,不规则形9例,D字形3例,三角形、丘状、梭形、圆缺型、菌伞状、多囊状及有蒂状各1例。

2 结果

据上述70例心包囊肿病例资料统计显示:发病年龄主要见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92.9%。发病部位以升主动脉及心包右前缘好发,分别为40%及30%;其他部位较少,心包左前缘为11.4%;主肺动脉根前部及主动脉弓下(大血管间隙内)为8.37%;心包腔内仅为1.39%。心包囊肿形态以基本对称型(类圆形和类椭圆形)多发,合计为47.2%;条带状和新月形次之,合计为27.1%;不规则形为12.9%;其他类型较少。

3 讨论

3.1 心包的胚胎发育及临床表现:在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胎头端及两旁中胚层的侧板发生许多腔隙(有学者将其称为间质腔隙①),它们又逐渐融合连通而形成原始体腔。如果其中一个原始腔未能与其他腔隙融合成心包体腔而独立存在,以后就可发展成心包囊肿;若与心包腔相通则称为心包憩室。在刚出生时,囊肿较小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出生后囊肿逐渐生长较大时,可压迫心脏时出现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衰表现。若为长蒂游离性心包囊肿,可出现其他不典型症状。②

3.2 发病年龄及部位的临床意义:本组发病年龄主要表现于40岁以上患者约占92.9%,这种现象主要是出生后心包囊肿处于一个逐渐缓慢增大的过程,且由于其位于相对宽松的周围生理环境中,只有增大到能够压迫其他邻近脏器且影响到其功能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本组好发部位与以往资料记载有一定的不同,但是有学者认为在心包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凡产生心包腔融合障碍者在其所经过的区域及拥有心包的部位均可发生心包囊肿。③因此认为心包囊肿的发病年龄与部位的发生率不具有诊断的重要因素。

3.3 心包囊肿的一般CT表现及分型:本组CT表现为心包或大血管旁呈梭形、椭圆形、长圆形、宽基底状或有蒂与心包相连的薄壁囊状阴影,边缘清楚,且与心包相延续,囊内CT值为液体性(近于水),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根据本组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轴位即与心包壁走行的关系,将心包囊肿大致分为基本对称型与非对称型。其中:基本对称型又可分为梭形、类椭圆形及类圆形;非对称型又可分为不规则型、弧带型及宽基底型。不规则型包括不规则形、有蒂囊状;弧带状包括条带状及新月形;宽基底型包括三角形、丘状、D字型、圆缺状及菌伞型等。在资料记载心包囊肿还有发生于心包腔内者,其属于不规则形。

3.4 心包囊肿的形态变化及病理发展过程:心包囊肿是在出生前胚胎发育过程中间质腔融合障碍而形成的,且于出生后逐渐长大。由于其初始发生部位及周围环境的不同,决定着其出生后的形态及发展变化不同。且在胚胎时期心包囊肿的最初形成,由于其囊肿内囊液量的不足,一般出生时多呈小带状或小弧形。当“初始”心包囊肿发生于周围环境比较宽松的心包壁处时,其可随着出生后囊肿内积液量的增多,可从小带状逐渐演变成梭形、椭圆形、类圆形,以至较大不规则囊状;如果外侧壁相对内侧壁较薄弱时,则囊肿以向外侧方向发展为主,由小带状逐渐演变成基底位于心包壁的三角形、丘状、D字形、圆缺状,以及窄基底的较大不规则形囊状,充填于前纵隔及胸腔内;当“初始”心包囊肿发生于周围环境比较狭小受限的心包壁处时,如升主动脉旁、主肺动脉根部及主动脉弓下大血管间隙内等处,随着出生后囊肿内积液量的增多,囊肿可从小弧形逐渐演变成以弧形为基底的各种形态。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及发展过程,才使得心包囊肿具有诸多形态表现及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检查发现时年龄多较大的原因。

3.5 心包囊肿影像学特征的提炼及目的:对于基本对成型心包囊肿的长轴两端囊壁闭合处,均与心包壁呈“丫”字相连续,可将这一影像学表现特点称为“壁间含液征”。对于不对称型心包囊肿,无论其大小及形态如何,其均具有一个“基底部”与心包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这种“合二为一”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称为“基底-壁合征”。这两种征象是心包囊肿所特有的影像学表现,在心包囊肿与纵隔内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提出本新征象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们对人体基础医学影像学的研究与认识,逐步系统地完善人体医学影像学诊断体系,充分发挥影像学检查在人体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3] 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主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354.

[2] 张福琪 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1(2) 200.

推荐访问:心包 囊肿 诊断 探讨 特征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2/57857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