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治未病理念在病毒性心肌炎防治中的探讨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在诊断及治疗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認识不断进步,加之大批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中药研发的进展,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也是治病和养生的指导思想之一。笔者试从“治未病”角度探析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为更好地指导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治未病;病毒性心肌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17-03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心脏疾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等,部分可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危重证候。

1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现状

VM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2],现代医学的诊断主要以患者前期感染病史、临床表现、理化检查等临床资料为主,排除其他疾病综合分析,但存在漏诊及过度诊断的弊端,这是因为诊断VMC须建立在确有病毒感染和心肌炎性病变的基础上,而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1];再者,被称为诊断心肌炎“金指标”的心内膜心肌活检并不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且出现阳性结果之时心肌已受损害,未能实现及早防治。从治疗上看,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治疗方式[3],主要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反应两方面进行综合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应用干扰素等抗病毒感染;用辅酶Q10、肌苷片、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药物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失常、拮抗心肌肥厚等对症治疗。

根据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学“温病”、“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4],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其定名为“心瘅”,病因多为体虚感邪,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疗效肯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药在抗病毒感染及免疫调节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得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方面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其一就表现为以“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防治。

2 “治未病”理论源流及含义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5],《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正虚感邪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倡导提前预防,截断致病因素。《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下治已病”,将治未病归为圣人之举,可见其重要之处。这一理论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形成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是指平素要着眼固护正气,注重养护和调摄,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防邪外侵能力,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已病防变”指掌握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防止其更深入的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正是这种治疗原则的体现。“瘥后防复”即疾病痊愈后要通过各种调护方法巩固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复发。常言道:三分治病,七分调理,旨在说明疾病治愈之后的调理同样至关重要。

3 “治未病”理论指导病毒性心肌炎的分期防治

3. 1 .未病先防筑藩篱,固护正气防邪袭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病毒性心肌炎的疾病分布概况有以下特点[6]:患者波及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夏季发病率较高,冬季较低;全国各地散发发生,目前尚无爆发流行趋势。究其原因,该病发生发展与易感人群、季节及当地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此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身体发育之时,抵抗病邪能力较弱,更易遭受病毒侵袭;病毒性心肌炎以感染柯萨奇病毒为多,该病毒的流行多发生于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夏季;流行地区一般卫生条件较差,同时肠道感染率较高,但这种病人增多可能与近年来就诊机会增多,诊断方法和医疗质量提高有关[7]。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防邪侵袭的藩篱,正气旺盛则人体阴阳和调,气血充盈,经络通畅,五脏安和;反之,正气虚弱则阴阳失调,气血亏乏,经络痹阻,百病乃生,因此增强正气是防治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故易感人群平素要勤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适寒温,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情志,使五志畅达平和;节饮食,固护后天之本,如此可使正气之力足,抗邪之力强,“虽有大风疴毒,弗之能害”。在气候温湿的夏季或潮湿之地,尤其要重视卫生条件,以杜绝病毒的传播及感染。

3 .2 .已病之时防传变,辨证施治是关键《黄帝内经》云:“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均渗透着“治未病”的思想:在患病之初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进展和传变,防微杜渐,将疾病消除于萌芽阶段;患病之后,要掌握病机演变规律,积极辨证施治,以截断病程发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与中医“温病”的发病规律类似[8],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素问·痹论》云“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表明外感疾病可以继发心脏疾患。有研究[9]显示,病毒性感冒尤其是幼年及青少年患者易合并心肌损伤,因此及早干预病毒性感冒是防止其向病毒性心肌炎转变的关键[10]。病毒性心肌炎多为“体虚感邪”所致,其实质是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是本,热毒血瘀是标[11],“毒、瘀、虚”三者相互胶结,贯穿疾病的始终。其中,邪毒入侵是发病之关键;瘀阻心脉贯穿疾病始终;气阴损伤是病变的结果。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温热邪毒由肺卫肌表侵入血脉,循脉舍心,进而消灼心阴,耗伤心气,患者常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而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邪毒攻心,心阴、心气受损之象,治疗以驱邪为原则,治以解毒护心,方选银翘散加减,治疗时强调驱邪要彻底,不应过早弃用清热解毒之品[1],同时应根据患者体质,注意驱邪勿伤正。温热邪毒攻心,耗气伤阴,气损则运血无力,阴伤则血行涩滞,导致瘀阻心脉,进一步使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病情。瘀血不仅是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的病理产物,而且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故无论患者有无瘀血之象,均应适当运用活血化瘀之药,如丹参、红花、桃仁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逆传”的关键在于心阴不足,心阴不足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内因,也是病变的必然结果。心阴损伤,可见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胸闷、气短、汗出等症,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基本大法,选用生脉散或炙甘草汤加减,酌情加入菊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和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药。临证应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3. 3 .疾病后期重康复,积极调护保康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經过积极的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痊愈,若失治或误治均可引起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此时,中医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人杂合而治,各得其所宜”,中医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极为丰富,包括药物疗法、气功导引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情志疗法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动静结合、药食并重的原则,中医药康复应用得当,可以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护机体功能,缓解症状,使正盛邪去。

病毒性心肌炎后期的调护,首先应当明确病机,继续或连续用药,以加快康复。此阶段存在余邪未清,正气亏虚,痰瘀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伴面唇淡白,舌质淡嫩或色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白滑,脉结代等。心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面唇淡白、舌质淡嫩、脉结代为心气不足、运血无力之象;舌色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滑为痰凝血瘀之征。治疗上应以补益心气为主,兼以解毒、涤痰、化瘀,以除邪气。其次应当重视护理,固本防变。病毒性心肌炎后期,正气亏虚或正气刚复,若不慎感染外邪极易致反复发作,因此当固护正气、防邪复感,尤其应注意保护上呼吸道;合理安排作息,劳逸适度;按时进餐,食量相宜,勿以偏嗜,确保脾胃功能正常,以固护心气,同时防止痰瘀新生;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易受七情影响,因此在后期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疗法,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志过激,以疏利气血以达到治疗康复目的。

4 小结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治未病”理念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是对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诠释了当代预防医学的理念,对防止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缓解患者症状、指导病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仕超,张军平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12,(3):1-2

[2]王艳玲,李康康,张曾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118-2121

[3]师建平 赵清树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近况[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23(1):67-68

[4]范增光,袁野,皇甫海全,等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6,(8):1555-1557

[5]孙铭良,王萍“治未病”理论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1):130-130

[6]张军平,吴美芳,吕仕超我国病毒性心肌炎流行病学分析[C]// 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2011

[7]杨杰,苗东风,吕宏彦病毒性心肌炎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23):21

[8]粟华魁,周德生从温病学探讨病毒性心肌炎辨证论治规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2):72-73

[9]李丹病毒性感冒患儿100例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199

[10]吕仕超,张军平中医药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优势与思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571-573

[11]吕仕超,张军平试论病毒性心肌炎伴发情志改变的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2):161-162

推荐访问:心肌炎 试论 防治 探讨 理念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2/57864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