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扩招百万政策是国家为保住就业底线、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扩招百万政策将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既为高职院校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高职院校面临诸多的挑战。面对扩招带来的机遇、挑战和人才培养难点,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明确和落实各主体责任,协同推动完成高职扩招任务;面向多元生源结构,加快变革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以提升质量为主攻方向,瞄准服务需求的终极目标;扩充师资队伍,强化师资保障;植入柔性化管理思维,实施“受益增量”式评价改革。

[關键词]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招生培养;多元化;扩招百万

[作者简介]曾珠(1985-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柏文涌(1972- ),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生职业素养有效性培养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17032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05-08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并要求“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5月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就落实高职院校扩招百万做出了具体安排。高职院校扩招百万政策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战略部署相呼应,将共同引导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全新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不仅在规模上,也将在质量上支撑起大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目前,高职院校扩招百万已进入“实战”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落实过程中将对各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条件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同时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作为,迎难而上,抓住机遇,直面挑战,通过更深入的改革、更有效的举措,贯彻落实好扩招百万政策,助推高职教育迈向更高台阶。

一、机遇:扩招百万助推高职院校迈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一)高职扩招为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带来了新契机

全国扩招百万是一项重大任务,要确保出色完成这项任务,高职教院校绝不能“只管招,不管教”,而应当变压力为动力,加大力度调整办学思路和教育模式,切实将院校办学模式由过去的“重量不重质”转变到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轨道上来。高职院校今后的办学,既要扩容,也要提质,这是国家发展赋予的使命,也是职业院校增强内涵、获得发展的新良机。扩招百万,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还意味着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规模、质量和结构将成为这次高职教育扩招发展新主题。扩招百万带来的生源结构多元化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也有助于催生高质量的高职教育。针对非传统型生源的教育培养,将驱动高职院校加快推进教育方案个性化、教育供给精准化改革,单一的学历型教育亦可由此破局,职业预备教育、转业再就业培训、成人补习教育、社区技术服务将常态化地进入教育体系;新兴产业、新兴职业和新兴岗位对职业技能的新需求,将有望打破传统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专业培养格局,无边界学习、深入学习等高职院校教育功能将得到开发和运用;转升学教育、技术技能更新提高教育、校企联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跨国交流培养等必将常态化地实施。可以预见,在高职院校扩招百万启动后,全国必将掀起一场职业教育革命的浪潮。在这场浪潮中,那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将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国家高端产业发展特别依赖的人力资源“大户”,甚至成为国际一流的职业教育典范。

(二)高职扩招为优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在推出扩招百万政策的同时,还扩大了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尤其是扩大了招生自主权,这就为优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政策实施以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将由传统单一转向现代多元,其生源除了传统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以外,现在还囊括了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员。这些社会人员既可以是企业员工、事业单位职工、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以是待业青年、退伍军人、待业高校毕业生等,这一生源是广泛、多元和巨量的,它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传统生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为高职院校构建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态奠定基础。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性生源是潜在的,生源转化为在校生并不能依靠传统的计划生源分配方式来获得,扩招百万意味着“等、要、靠”的计划配置生源时代已经结束。与此同时,国家适时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权责更为统一,也更为平衡,让高职院校在面对生源“市场”时更为机动灵活,这也为高职院校优化自身生源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扩招百万政策契机优化生源结构,打造高职教育新生态,在做好传统招生工作的同时,紧贴社会性职业教育需求,创新办学思路和模式,充分发挥院校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求新求变,强化主体地位,扩大社会声誉,增强办学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社会人员报考学习,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高职扩招为促进校企“双元”育人赋予了更多可能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更是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不匹配,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质量不高,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层次不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且缺乏优质足量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在国家出台高职院校扩招百万政策的背景下,一方面,高职院校或主动或被迫地与社会性生源“亲密接触”,而社会性生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职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招生必须“打开校门”,主动与企事业单位、企业、行业组织等主体进行合作,针对市场和企业的技能需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突破了旧有的生源格局,这就为企业输送职工进入高职院校接受再教育或者技能培训提供了便利,企业将更有动力与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由此可见,扩招百万政策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深化教育体系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优化自身生源结构,也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境界。

二、要求:扩招百万要求高职院校发展实现三大转变

(一)生源结构的来源由传统单一化转向现代多元化

扩招百万,生源怎么来,这是高职院校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从理论上来讲,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既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即以升学和求职为目标的应届学生;也可以面向社会,即以调整职业技能结构和求职为目的的社会人士。生源范围可以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地方行政辖区内,也可以在辖区外;生源可以是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往届毕业生。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地方行政辖区内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多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受教育管理体制与招生制度的制约,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已习惯了这种单一的生源结构,在最近几年的“生源大战”中,高职院校也主要是面向中职学校“做文章”。由于生源争夺激烈,这种单一化的生源结构已使高职院校招生成本越来越高,令很多高职院校苦不堪言。尽管通过挖潜,中职学校生源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但其生源总量已经触顶则是一个基本事实。要顺利实现全国扩招百万的目标,意味着平均每所高职院校需增招新生700多人,如果仅靠传统的单一生源渠道,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国家在出台扩招百万政策的同时,也着重指出高职院校要扩展生源渠道,把生源地扩展至社会、本地行政辖区外,并将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列为重要招生对象。由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全新的招生与培养格局,生源结构必须由传统单一化转向现代多元化。要适应这一大趋势,高职院校必须更严格地落实主体责任,在拥有更大招生培养自主权的同时,切实承担起市场竞争的压力,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二)教学模式的建构由传统刚性转向现代柔性

招生、培養和指导就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大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环节,它们共同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内部运行体系。这三大环节互为因果、互相联动,形成一种稳定的闭环结构。在这一闭环结构中,单一化的生源渠道及学生的升学求职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制和培养模式可以长时期保持不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空间环境中,在同一个格式化的教学体系中接受教育和训练,2年或3年的学制结束后,学生们又步调一致地被“送上”就业岗位。在现行高职教育体制下,作为吸引生源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条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专业特色、校园风貌等,都有相对固定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教育闭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服从和服务于上层闭环大体系的,不论是总体的闭环系统,还是该系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都可以长年保持不变,从而具有十足的刚性。扩招百万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职院校招生渠道迅速拓宽,办学规模进一步放大,生源结构转向多元,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实践阅历、求学动机等都与现有生源存在很大差异,现有的闭环办学结构、刚性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扩招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籍学制、专业培养、校园管理、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尊重多元求学主体的需求,实施柔性化教学、个性化培养、特色化服务,是现阶段扩招百万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只有出色完成这些任务,扩招百万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三)教育管理机制由传统封闭转向现代开放

随着生源结构多元化的来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深度调整,有些院校甚至需要实施颠覆性变革,与之相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需要从传统封闭转向现代开放。高职院校围绕高职教育闭环办学结构而形成的组织理念、组织方式、管理办法等都很难适应扩招后的办学需要,高职院校亟待从六个方面对现行教育管理机制进行改革:

第一,院校单一主体决策方式必须让渡于校企双主体共建共管模式,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需要;第二,固定的学期制度必须让渡于弹性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以适应更多学生半工半读、亦工亦学的需要;第三,固着于单一专业的教学机制必须让渡于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院校的学习机制,以适应弹性学制、自主学习模式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需要;第四,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与服务的形态,要从目前的系部制和专业制让渡于校企合作平台,即成立实体性的校企共建组织,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需要;第五,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彻底打破传统人事编制的藩篱,根据技能技术教学与培训的需要,彻底改革教师聘评办法,唯才是用,广纳人才,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用人需要;第六,高职院校现有职能部门的职能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也要做出调整,如现有的学生管理体系显然不适应于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原来用一个标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显然不能作为学徒制下师资绩效体现的依据。总之,传统封闭式的院校建制必须让渡于现代开放式的院校建制,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又一项艰巨的变革任务。

三、难点: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难点

(一)难点一: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如何招生

国家扩招百万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不论被动还是主动,高职院校都必须积极拓展多元化的生源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扩招百万政策相当于宣告了高职院校计划型招生模式的终结,同时意味着市场化招生模式的全面开启。由于社会性生源的流量和流向都具有不可控性,高职院校用计划匹配生源的招生模式将失灵,传统的“等、要、靠”的招生方式也将失效。要想实现招生目标,高职院校不得不掉头转向,直接面对生源市场,化身为教育的经营者和营销者,必须学会在教育市场中打造过硬的品牌,培养出过硬的人才,创意地推广宣传和“销售”自己的教育服务。这种转向,对于那些习惯了“计划教育体制”下按部就班、稳稳当当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挑战。国家扩招百万政策出台后,各高职院校首先面临的就是招生计划数大规模增加的问题,因为从数据上看,全国共有1418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即相当于平均每所高职院校需要增加705个招生指标。实际上,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数总体上已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传统生源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想要达到往年的招生数尚有困难,骤然面对向社会要生源的局面,必将产生激励的生源争夺,院校办学成本也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对于那些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区位优势明显的少数优质高职院校而言,顾虑更多的是生均教育教学资源量将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丧失院校参与省优、国优品牌评选的优势。而对于那些习惯了“等、要、靠”,甚至长期依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采取生源垄断方式来完成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而言,则有可能在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时有心无力,打不开局面。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后者的比重显然更大,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如何增强自身的生源吸引力,如何招到足量的学生,无疑是个难题。

(二)难点二: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谁来教

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师资就成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在扩招百万政策出台和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扩招后的师资数量够不够;二是现有师资能否满足差异化教育教学需求;三是师资专业素养能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一个问题对于大多高职院校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难题,贯彻落实扩招百万政策,按国家规定的高等院校师生比及格线1∶18来测算,全国高职院校尚缺5.5万名教师,2019年平均到每所院校,各校本年度就缺少39名专业教师,这还不包括原本就有教师缺员的情况。假设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顺利完成扩招100万人的目标,且高职院校继续采取传统方式来组建师资队伍,那么想要配备数量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满足扩招培养需要,就成为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第二、第三个问题对于现有专业教师来说也都是挑战,多元化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学生诸多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性生源,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必然参差不齐,他们的求学需求和就业意向也都各不相同。高职教育传统的以知识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社会性生源已不再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也未必能适应社会性生源的求学要求,扩招百万后谁来教,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难点三:面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怎么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指明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和教学法则。单一的生源结构为高职院校构建整齐划一的教学体系带来了便利,基于这一体制和现实,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校内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课程板块分明、以认知规律为序的线性教学体系,堪称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大部分高职教师也习惯了这一套“流水线”的运作方式和流程。但是,扩招百万后,在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传统的“流水线”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面临“无用武之地”的窘境,由于社会生源的年龄结构、知识能力基础、求学需求等都与传统生源有巨大差异,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将不能容忍这种整齐划一、僵化死板的高职院校教学流程。社会生源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希望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有的想提升文化水平,有的想学得一技之长,高职院校要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服务,其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方式、施教方法等都要贴近他们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高职院校也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重新审视如何施教这一古老的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如何打破线性化教学体系,重新组织教学要素资源,形成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全新教学体系,是一大难题;其次,在教学实施上,如何开发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如何制订更具灵活性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是一大难题;最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多维化、碎片化教学系统,教师的教学成效如何评估,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如何检验,也是一大难题。

四、对策: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一)明确和落实各主体责任,协同推动完成高职扩招任务

第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扩招培养的成本单靠高职院校来筹集是不现实的,国家在出台教育政策的同时,也需要系统地做好制度性安排,一是要做好政策引导,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应鼓励、支持高职教育机构遵循市场规律“经营”,提高他们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化解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的招生困局。在经费投入上,国家应加大对高职教育扩招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优质高职院校多承担扩招培养任务,鼓励企业把部分资源投入到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联合育人上来。第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创新和财政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高职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降低高职院校入学门槛,设立多标准检验入口;打通校际检验结果互认通道;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平台,鼓励校企之间、校社(社区)之间、校区(开发园区)之间合力面向员工开展高端教育培训,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落实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向高职院校购买更多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确保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及时足额拨付,鼓励企业办学和民营资本的投入,做好财政保障。第三,高职院校要强化责任担当。高职院校作为扩招百万政策一线落实单位,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要看到发展的机遇,看到扩招百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各高职院校都应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改革步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办学实力,凸显办学特色,树立教育品牌,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面向多元生源结构,加快变革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

第一,改革招生考试方法,解决入学“门槛”与“门道”问题。高职院校要按照“宽进严出”的办学策略,降低知识性的考核要求,便于文化课不占优势的社会人员报考入学;同时,拓宽和增加入学通道,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社会人员的求学需要,形成“自主申请+单独考核+工作经历”的招考模式。第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一贯遵循的教育方针,高职院校要大力实施并推进教育教学“双元制”,建立健全学分制、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等各项制度,全面建构自主、开放、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同时建立健全跨专业、跨院系,甚至是跨院校、跨行业(经认定达标的实操培训课程)的选修制度,满足学生需要学什么就选修什么的个性化、定制化学习需求。第三,实施柔性化管理,构建智慧校园。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减少需要学生配合的管理项目,加快推进“校园智能一卡通”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平台、智能平台实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建立更加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三)以提升质量为主攻方向,瞄准服务需求的终极目标

第一,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研究需求是第一方法,高职院校需要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充分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培训的需求状况;要走访相关部门和其他协作单位,了解区域内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规模和质量等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招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案。第二,面向多元化生源抓好招生培养的顶层设计工作。瞄准需求是第一策略,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调整的大方向,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定位,抓紧做好专业设置与优化工作;要针对不同生源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在求学需求上的差异性,系统合理地设计好学校的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等。第三,要把全校工作首先落位于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上。满足需求是第一要务,高职院校需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用力,更新教育工作理念,调整管理与服务模式,改变工作方式方法,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努力为需求侧提供优质服务。在提升质量方面,一是要通过优化办学结构提升办学质量。高职院校要改善教育资源供给结构,通过优化、整合和扩充,扩大优质资源供给量,尤其是网络空间资源的增量需要大力突破;同时,要完善职业教育学制结构,探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扩大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的范围和规模,提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层次;要改善职业教育“产品”结构,大力开展非学历、非全日制教育培训,扎实落实1+X证书制度。二是要通过品牌特色体现办学质量,这需要高职院校调整发展思路,纠正综合性、大而全的办学倾向,发挥自身优势,在品牌建设和特色发展上下功夫,把各教育品类做精、做优、做特,不断提高办学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三是要通过人才培养彰显办学质量,这要求高职院校能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扩招百万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考核体系,实施分类培养和差异化教学,努力提高专业的对接度、学生的就业率、师生的获得感和社会的满意度。

(四)扩充师资队伍,强化师资保障

师资问题是制约扩招培养的关键因素。能不能保障扩招培养的质量,关键要看高职院校能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質优良、特色鲜明、业务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要能满足扩招培养的需要,一是要数量足够,师生比至少要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二是要结构合理,尤其是专业构成上要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三是要素质过硬,能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并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创新能力;四是要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真本事”;五是要教学能力强、技能技术新,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实践和创新创业。建设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一是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来保障,出台关于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培养培训、考核评价、待遇保障以及兼职教师聘用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二是增加教师供给,在国家重大项目、“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技术示范专业认证等方面加以落实;三是内培外引,通过改革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其中兼职教师的聘用将得到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政策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将会起到引导和助力的作用,但仅靠国家的政策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还要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路径。为了使高职教育扩招百万政策贯彻落实,高职院校亟待建设一支足额、优质的师资队伍。传统的“等、要、靠”的方法已无济于事,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创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既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好政策招聘一批、实施跨校合作共享一批、提高和落实待遇兼职一批、校企合作共建一批。在诸多路径中,目前最有潜力也最稳定的渠道是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院校需要通过建立深度的校企协同育人关系,实施以技术技能型师资为主体的共建计划,落实“校企互聘、成本分摊,取长补短、绩效激励”操作方法,把师资问题解决在学生培养的路径当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做好现有教师队伍的整合、优化、挖潜和稳定工作,努力提高在岗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适应力,持续满足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高质量教学需求。在具体办法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落实工资待遇、开展系统培训、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帮助教师找准或调整职业定位,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如多元生源结构下的差异化教学能力、工学一体化项目的研发与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无边界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慧教学能力等。

(五)植入柔性化管理思维,实施“受益增量”式评价改革

如果解决了“宽进”,那么如何把握“严出”?这是困扰高职院校的又一个难题。传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是一套体系“一把尺度”,学生只要达到统一的学业标准,即视为合格,允许毕业。这种考评办法是以学生掌握知识量为前提的“一刀切”式的操作方法,如同大机器时代的批量生产和检验,操作简单,流程固化。但是,在国家扩招百万政策出台和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标准化教学与统一化管理已然不再适用,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和人性化、柔性化管理将取代旧有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与之相应,“一把尺子”“一刀切”式的教学评价制度也将无法操作,“受益增量”式评价将取而代之。所谓“受益增量”式评价,就是院校的考评不是基于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量,而是以学生个体在入学时的知识文化水平与职业适应性为基点,然后根据学生的求学需求制定学制期内的“增量”标准,当学生通过院校规定的3~5年甚至更长年限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经测评最终达到“增量”标准的则视为合格并允许毕业。可以说,“受益增量”式评价方式是一个学生“一把尺子”,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这种方式对高职院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设计“增量”标准,到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增量”,最后进行“增量”衡量,整个过程将是一个极为个性和专业性的操作,针对学生个体的其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对这一学生的教学与管理都将面临失败。“受益增量”式评价方式的实施很难,所以需要专业化操作,这是“严出”的基本依据。与“受益增量”配套的是院校一系列管理制度需要调整或革新,各项管理需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需求和贴合学生“增量”,最终走上“柔性化”管理之路。届时,院校的入学招考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专业建设模式、学籍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将围绕“增量”进行设计与实施。

总之,高职院校扩招百万政策作为当前国家为保住就业底线、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将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高职教育即将进入高质量规模化全新发展阶段。广大高职教育管理者、师生员工应当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主体意识,深刻理解扩招百万政策对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重大工程中来,为我国顺利实现经济“六稳”目标,促进高职教育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参考文献]

[1]方超,黄斌.高校扩招政策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大学教育收益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121-132.

[2]田志磊,李源.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中的大扩招、产教融合与1+X证书制度——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3):78-80.

[3]方小斌.百万扩招高职院校的应对之策[N].中国教育报,2019-06-04(9).

[4]张东海,李莉.扩招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再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142-162+191-192.

[5]陈江.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样态:问题与策略[J].高教探索,2019(2):97-102.

[6]赵婀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生力军[N].人民日报,2019-05-27(5).

[7]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92-96.

[8]李建强,赵西亮,张畇彬.教育扩招、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J].中国经济问题,2019(3):81-94.

[9]胡辉平.高职扩招100万倒逼招生制度改革[N].中国青年报,2019-05-13(6).

[10]佘颖.高职扩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N].经济日报,2019-05-10(9).

[11]王寿斌.高职扩招百万或将引领职业教育系统变革[J].江苏教育,2019(36):35-36.

[12]徐坚.深化高职改革,服务退役军人学历技能提升[N].中国教育报,2019-04-16(9).

推荐访问:扩招 难点 发展机遇 对策 高职院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5/58021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