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阐释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 要】 文章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入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质量定位、办学功能定位以及办学模式定位四方面探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之道,旨在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性 应用性 工学结合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上年增加53所;其中,本科院校 1112所,比上年增加2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比上年增加31所;成人高校365所,比上年减少19所。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661.8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增长3.5%;其中,普通本科招生351.3万人,比上年增长7.7%;普通专科招生310.5万人,比上年下降0.9%。本科和专科招生之比由51:49调整为53.1:46.9,本科生所占比例提高2.1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2231.8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4.1%[1]。另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1288所,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685万名,全国平均录取率75%,比2011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237.43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人数达到595.65万人。由此可见,从招生规模上看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以省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为主,国家宏观调控和监控为辅,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办学局面,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省级政府对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管理,总体布局进行调整,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并实现其最大化。2004年国家七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从九个方面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已形成联合解决职教问题的机制,开创了多部门共同解决职教问题的新局面。然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还处在初创和探索阶段。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处在教育发展的底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办学基础薄弱;实习实训设施不健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专业设置趋同、随意性大、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规模小、教育成本高、办学效益低;管理理念陈旧、内部各职能部门缺乏竞争力,生源复杂、招生困难、办学行政色彩浓;双师型师资短缺,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缺乏有效沟通,这都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阐述,但是总体上保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概括起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性应用性人才为己任,而不是培养那些要经过职后培训才能胜任其工作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必须融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实干、创新、创造精神于一身,这也是高职教育的职能所在。然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动态性,它与社会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类型上讲,高职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范畴。高职教育是高等技术教育,而不是高等学术教育或高等工程教育,它强调的是类型上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征[2]。他们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培养目标是以“应用性和实用性”为主,还是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为主上。与中职教育相比,他们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层次,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属于高等学历教育。另外,他们的区别还体现在技术和技能的科技含量上。一般来讲,技术的产生离不开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知识的支撑、实施技术对象的保证和技术管理的规范。技术的高低与科技知识和技术管理之间呈正比关系,而且对技术实体的要求也高。经验是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技术的熟练运用必须建立在简单操作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之上。当前,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要摆脱普通本科教育的模式,要突出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基本特征,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

2.教育质量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合格的教育人才”主要是以学术或分数的标准来评价的。这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过于单一和简单,而且只注重量的指标。过去的各级各类高校基本上是以上述手段来评价教育质量的,学生考试只要达到60分以上,就认定为此门课程达标通过。虽然部分学校尝试学分制来弥补这一评价的单一性,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质量评价模式。过去我国高等教育是经过严格筛选才入学的精英式教育,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面临着激烈竞争和残酷淘汰的升学选拔考试。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始终没有摆脱“研究性”和“学术性”的束缚,而“职业性”和“应用性”目标却未受到重视。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虽几经修改和调整,但终究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范式。多视角和多层面评价的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全新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手段尤显重要。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家长和孩子往往想通过上大学并以能进入仕途而引以为豪;而注重技能、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高职教育,是以是否能满足并适应社会发展各个阶段需要和市场需求为目标。把高等教育与高深学问等同起来的传统思想导致其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选聘的学术标准性。从现代的质量观来看,职业性与学术性并不是零和博弈的问题,其本质在于二者的市场定位和导向不同,“职业性”是以社会的多接口为导向,而“学术性”则以社会的单接口为导向。其实,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样化来评价,忌讳用单一的标准去规范。从质量的角度看,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指由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构成的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这一体系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而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指,对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各要素之间的评价,这些都最终关系到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从质量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广泛性和要求的多重性,若简单地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则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模糊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所应有的不同质量评价标准。同样,对多规格人才的评价,也应把“学术性”标准和“职业性”标准区别开来。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以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是否胜任各行各业要求为最终归宿。笔者认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该以基本的质量标准要求为前提,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社会分工的双向渠道来实现。

3.办学功能的定位

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相一致,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准则确定其办学定位。过去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技术型的发展,再依靠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已不能作为解决就业的唯一途径。高职每年培养数百万的毕业生,如果仍然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造就数百万的社会富余人员,高职教育就会越来越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必须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市场接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衡量高职教育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社会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市场性,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其应有的地位和大力投入资金促其健康发展之外,高职院校自身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采取措施和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性和应用性人才。首先,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因为职业道德和诚信是职教之本。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培养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尤显重要,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技术性和应用性人才有力保障。当前,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甚至有歧视的态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存有自卑心理,缺乏应有的自信。因此,高职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重塑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养成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努力把自己锻炼成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其次是要充分遵照教育和市场规律,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各行各业的有效结合。在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上要吸收各行各业之所长补己之短;大力建设和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聘用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参与到职教领域中;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和相一致,实行双证制,并积极开展长期实训和短期培训课程回炉培养模式,便于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

4.办学模式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以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并体现其地方特色,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训培训方式方法、生源、就业途径、办学体制机制、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构建[3],并处理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几对关系:(1)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高职教育的内部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高职学校内部生源来源的复杂性,比如:不仅有技工类、职高类、中专类生源,还有普通高校类生源;而且表现在同一专业的不同生源层次上;同时也反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势必导致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多面性和差异性。高职院校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探究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全面个性化的酝酿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促进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2)工学结合的关系。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本质特征,这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和实训要充分依据各种职业类型的工作过程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来展开的,属于“任务引领型”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结合不同岗位和不同职业的性质和要求,遵照学生实习实训的规律,恰当地理顺“工”与“学”的关系。具体可以采取“先学后工”、“先工后学”、“学工结合”、“半工半读”、“学中做”、“做中学”的形式[4]。这样可以有力地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校内外的关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具有开放性。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各行业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性和应用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应该是以高职院校为实施主体的多层面、多领域、多渠道、集团化的办学规格。但是,在对这一办学模式和定位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处理好校内与校外多重关系,如: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等。高职院校教学的各种软硬件都要融入行业、企业元素,通过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参与和人力物力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以达到走出去引进来的效果。

然而,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高职教育仅仅局限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办学定位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融入全球发展的大潮,并获得有利竞争地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必须与国际职教市场结合,迅速提升我国的职教办学水平,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职教办学的优势,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进行交流和合作办学,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发展壮大中彰显特色,高职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走国际合作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入世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就凸显高职教育与其他国际同行的正面竞争,而我国的高职教育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发展水平、招收国际生源,还是在成果转化、产品开发等市场运作的成熟度上都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区域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不仅要走出校门,更要走出国。积极引进外资解决办学资金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和课程设置模式,将使高职教学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如果运行得当,必将起到“1+1大于2”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2012

-11-28].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6200/index.html

[2]章承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的几点思考[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黄亚妮.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4]方华,唐林伟.系统论视域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5]彭秀芳.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 陕西宝鸡

推荐访问:多维 视域 阐释 定位 高职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5/5802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