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庙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 要]建筑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文伦理、自然环境、审美追求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得到逐步丰富,建筑超越了其基本的功能而融入了时代的人文色彩,成了象征某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祖庙古建筑群作为佛山首批入选我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可谓是当地文化沉淀的结晶。本文主要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剖析祖庙古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探讨本土先贤如何通过建筑这个媒介表达对中华传统哲学、礼制的精神追求,并将上层建筑的价值体系渗透到建筑装饰中去,引导民众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祖庙建筑 人文 载体

祖庙古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自明朝1372年至今共进行了27次扩建和重修,并于清嘉庆年间形成现有规模。在建筑群长达148米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庆真楼7个主体建筑。过去,对祖庙的研究大多从民俗的角度进行挖掘,鲜有以建筑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古人对建筑赋予的人文内涵。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的物质存在方式,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寓所。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所说到的“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1]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剖析祖庙古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探讨本土先贤如何通过建筑这个媒介表达对中华传统哲学、礼制的精神追求,并将上层建筑的价值体系渗透到建筑装饰中去,引导民众的精神生活。

一、祖庙建筑是先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的物化表现

(一)、中国传统人伦思想的群体观念———祖庙以群体建筑为特色的空间构成

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的综合反映。占地3600平方米的古建筑在长达148米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庆真楼7个主体建筑联建而成。其连续性与整体性是区别于西方单体建筑最大的特点。尽管祖庙几大建筑主体并不是在同一个年代修建而成,但后续的世人却一直遵循着同一个设计理念进行规划。我们的先人为何不重视让建筑向高空叠加而执着地以一个简单的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作集结?这其中建筑的群体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的群体意识实际上就是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中人本身的群体意识的反映与浸透。[2]在中国的传统人伦中,从未有过“个人”。个人的身份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找到对应的角色才可能被认可。同样的,任何一个单体建筑,如万福台、锦香池等客观上是不具有彰显自己独立个性的主体性。祖庙古建筑群里的每一个单体项目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空间特体而存在,是整个祖庙建筑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孤立于整体,个体便不存在价值。从中华传统的“群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分析祖庙建筑的群体组合,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中的这种“群体”和“角色”观念,从深层次上探究,实际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伦理理性的根源,也是古代礼制建筑群体组合秩序的依据和催化剂。[3]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响应———祖庙古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的良性互动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文化生态的和谐与统一。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两大彼此渗透、相为表里的部类。把环境与人类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并共同遵循自然的规律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方面的核心追求。而这一价值追求却又与现代建筑学中的“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果从“可持续建筑”的评定原则去衡量祖庙的文化生态,祖庙无疑是出色地处理了建筑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达成了人与宇宙的和谐共存。首先,祖庙古建筑群的采光与通风系统就完全符合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祖庙坐北朝南及建筑北高南低的特点都是应允佛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作出的技术处理。佛山处于地球的北半球,陆地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从南方射入,因此朝南修建建筑更能善用可再生资源减低能耗。另外一方面,建筑北高南低,北向无窗,南向开门,利于夏季南风的灌入而拒北风于墙外,从而使建筑取得冬暖夏凉的理想状态。其次,祖庙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同样与污染防止原则和环境和谐原则不谋而合。在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中,建筑的材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否取之于自然,回归到自然是可持续建筑的一大特征。祖庙古建筑无论是从梁架、墙体、及地砖等之所用的材料都是木和混合粘土,全部建筑材料都是可降解和可循环使用的资源。自然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如果失去地理环境提供的一切,所谓文化创造不过是空中楼阁。[4]因此,我们的古人一直谨记,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自然环境给予的恩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把天人同构的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珍惜和尊重与自然建立的这份友谊。这样,建筑才能与自然取得长期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艺术对均衡的审美追求———祖庙建筑的艺术处理

祖庙古建筑群于明洪武五年重修时,“不过数楹”,后因明景泰年间的黄萧养农民起义事件后,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从此由地方民祀庙宇上升为国家春秋官方祭祀的官庙,其规模自此后的几百年不断向南北延伸。祖庙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是传统的中轴线对称,但如果足够仔细就会发现祖庙长148米的中轴线其实是三段南北走向的平行线的叠加,而不是由始至终归于一条直线上。万福台到三门为第一段,三门到前殿是第二段(向西偏移63公分)、前殿到庆真楼为第三段(又再向西偏移85公分)。由于祖庙几个主体建筑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扩建,受到续地情况的限制,整个古建筑群的连贯性有了一定的影响,但设计者对均衡的审美追求还是表现得相当强烈。因此尽管受到场地因素的约束,但上述三个片区一切单体建筑都以各自的中轴线为依据,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而三条中轴线虽不能归于同一直线上,但还是作了平行的艺术处理,让观众对建筑的外形布局始终保持在均衡对称的印象上。与此相似的还有三门前锦香池,为了取得均衡的艺术效果,它被故意设计成正梯形以克服观众由北往南观看时视觉上产生的误差(把池南边的长度多加了40厘米)。“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5]均衡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而又坦然之感。但是,建筑的布局绝不是一种理想化产物,这种理想的对称均衡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先贤们通过艺术处理,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观感上仍获得对称均衡的审美效果。祖庙古建筑群里三段平行中轴线及梯形池子的产生就源于对我国对均衡的审美心理追求。

(四)儒家礼制文化的承传———祖庙被赋予的政治角色

礼对建筑的制约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建筑的等级制度被突出地强调。[6]祖庙作为珠三角唯一一家享受官方祭祀的北帝庙,除了古建筑群内悬挂着的几幅皇帝御赐的匾额和对联,建筑本身也留下了其他的痕迹诉说着它与众不同的等级与地位。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祖庙古建筑的屋顶形制、屋脊脊兽的数量等细节去揭示它尊贵的身份。灵应祠古建筑群最核心的建筑正殿采用的是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是中国屋顶样式之一,规格仅次于最高级的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可以启用此屋顶形制。除了屋顶形制以外,屋脊脊兽的数量亦是重要的建筑文化符号。明清两代有明确规定,全国除皇宫太和殿的跑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因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在州县的建筑中,数目一般都在五个以下。佛山当时作为南海县下的一个行政单位,建筑屋脊上的脊兽居然有七个之多,实属罕见。明皇朝所赋予祖庙的政治角色是佛山其他173所寺庙不可比拟的,其建筑所采用的斗拱朵数、屋顶琉璃及大门使用的颜色、开间数都是与当时皇帝敕封的礼制相契合的。然而现时祖庙古建筑围墙于2010年百年修缮后由原来的青砖墙改为红墙显然就是对历史的不正确认识,因为红墙是皇家宫殿所独有的。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身份等级与地位,古人给建筑设计不同的等级形制,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因为维护贵贱等级秩序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一切社会和人生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十分强烈地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等建筑文化中,中国古代建筑也就成为一部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但这部政治伦理学不仅仅是抽象的伦理道德符号的演绎,而是通过建筑物的的色彩、数字等具化象征手法演奏出的“礼乐和鸣”。[7]

二、 祖庙建筑装饰是统治者进行精神统治和价值观宣传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都在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除了在建筑结构上可以寻找到,建筑装饰及雕塑同样凝聚了很多人文符号,它们都是后人了解当时时代文明的重要因素。祖庙,作为佛山传统社区的祭祀中心,扮演着佛山人大祠堂的角色,是统治者进行精神统治及普世价值宣传的重要场所,因此祖庙建筑中的匾额对联和“三雕二塑”不仅有提升建筑文化品位及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其对公众还有重要的精神导向教化作用。据祖庙博物馆资料的显示,现存于灵应祠古建筑的木石匾额与对联一共有38件,大部分悬挂于前殿与正殿,内容均以圣化北帝的功德为主,以三门前这副题写于明景泰年间的对联为例“溯铜瓶捍御之功鸟阵蚊旗共懔神威赫赫,膺玉册褒旌之祀霓楣云楶肃瞻庙貌峨峨”就是在不断强化民众对北帝保乡安民、救民于危难的形象。而“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同样也把祖庙的神圣地位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统治阶层通过对建筑装饰的故意刻画大肆吹捧神权以达到思想把控的目的,同时也浓浓地渗透着上层建筑的价值意识,推动民众的文明教化。万福台的木雕是祖庙最大型的漆金木雕作品,内容涵盖对儒家“仁和”思想的追求、福禄寿的祝愿及“唯才是用”的倡导。不仅木雕,陶塑装饰上“穆桂英挂帅”、“郭子仪祝寿”等故事,事实上都是前人通过价值观的物质外化形式将普世价值植根于民众的思维中,引导大众形成符合统治者期望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因此,建筑装饰及雕塑不仅是整体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构件,对民众还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及教化作用。

三、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富有内涵的体系,阅读建筑就像阅读诗书一般,里面有无限可读的译码。事实上,建筑都被人类不自觉地赋予了人的运动与人的情绪。我们把建筑改写成我们自己的术语,通过建筑的体型布局、装饰雕塑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就是建筑的人文主义。祖庙,这座在佛山有着近千年灵气的岭南圣域,不仅是佛山善信朝圣的心灵寓所,更是民众对中国传统人伦哲学的精神追求、统治阶层进行价值宣传的重要载体,其一砖一瓦都贴上了历史与文化的符号,是我们与古代文明进行对话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陈丛耕,孙汝建,孙祥斌.建筑美学.学林出版社,1997,第1版,66页;

[2]佘念,储坤.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四川建筑,2002(02),35-36页;

[3]邹衍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形态生成机制研究.南方建筑(01),2005,,103-106页;

[4]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基于传统哲学观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52;

[5]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学林出版社,1989,第1版,93页;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第1版,147页;

[7]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学林出版社,1989,第1版,126页。

作者简介:邓晓丹(1986—)女,大学本科,助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古建筑文化、古建筑翻译。工作业绩:主要从事祖庙馆社会教育工作,并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团成员远赴莱索托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担任翻译工作。现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

推荐访问:符号 人文 语言 建筑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9/581981.html

  • 相关内容
  • 04-09 石桅显荣耀,帝师乃依之

    打开文本图片集在三汇众多古遗址中,惟蒲氏宗祠独领风骚,笔者近日专门前往四川渠县三汇镇重石村作了实地考

  • 04-09 一部书引发的国宝争夺案

    10年前,著名导演陈凯歌拍了一部大片名叫《无极》,这部电影引起了持续的轰动。说是持续,是因为有个叫胡

  • 04-09 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在苏州园林的传递

    摘要:苏州园林借用中国山水画的方式将其微缩成一方天地,使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断延续和扩展。一是苏州园林

  • 04-09 圣武关帝

    在百年龙沙公园中区儿童游乐场附近,有一条南北向的便道。便道的东侧是著名的国家级文保建筑一一黑龙江图书

  • 04-09 雍正是怎么解决权力转移的

    打开文本图片集雍正元年,刚刚即位的雍正皇帝把继任者的名字锁在了乾清宫正中顺治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