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唱段与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比较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

歌剧与艺术歌曲是美声声乐艺术中最核心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既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很多鲜明的差异与不同,主要体现在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两个层面上。我们在面对和实践美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更加专业化,在面对不同的类型声乐作品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表现出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与魅力。

[关键词]歌剧;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7)03-0057-02

歌剧与艺术歌曲是美声声乐艺术中最核心的两种表现形式,从宏观的古典音乐艺术架构定义与概念的角度来说,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同时,如果从美声声乐艺术的微观的角度来说,二者在声乐艺术架构与声乐审美特质、审美规格上又有着全方位的差异与不同。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歌词及音乐创作两方面,二者既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很多鲜明的差异与不同,这同时也彰显出二者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魅力。歌剧有着更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更加丰富的表现风格与形式,而艺术歌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产物,舒伯特通过自己大量的,具有开创性的歌曲创作确立了艺术歌曲的艺术体裁与艺术形式。此后,艺术歌曲得到不断的发展,舒曼、勃拉姆斯等伟大的艺术家都对艺术歌曲这抱有较高的热情,这使得艺术歌曲的创作方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创作特征与风格也更加凸顯,成为美声声乐艺术领域中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歌剧相提并论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二者都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艺术产物,但在创作过程中,在具体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与创作特征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在歌词创作方面,相同点是,歌剧唱段和艺术歌曲中的歌词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歌剧咏叹调与宣叙调的歌词来自与歌剧脚本,而由其是在进入浪漫时期以后,作曲家们对于歌剧脚本的戏剧性与文学性有了空前的提高。很多浪漫派歌曲的脚本本身都来自于经典的,优秀的文学小说著作,如威尔第的《茶花女》、《麦克白》等,再比如瓦格纳的作品,更是兼具了更深的思想性与宗教性,这些无疑都极大地提升了歌剧唱段作品歌词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而艺术歌曲的歌词从舒伯特创立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伊始,便将选用古代或同时期伟大诗人所创作的经典的、优秀的诗词作品作为歌词,这也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规格与审美标准之一,这同时无疑也极大地保证了艺术歌曲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但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歌词选用与创作上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二者文学“诗性”与思想性及文学属性向的不同。

歌剧唱段中,虽然有很多歌剧的歌词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与魅力,但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讲,歌剧咏叹调的歌词在单纯的文字魅力上与艺术歌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也并不是说二者存在着优劣之分,只是二者在歌词的层面上有着很多的艺术属性与艺术表现意图上的不同与差异。

首先,歌剧咏叹调的歌词是源自于戏剧脚本,其歌词首要的属性与表现目的是要诠释和表现戏剧性,每首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和大小唱段,都是歌剧整体戏剧与音乐情绪进行中的一个环节,都要承担自身在歌剧进行中的人物。要具有清晰的戏剧情节与明确的情绪与情景描写,而艺术歌曲的歌词在表现属性与表现目的上则有着鲜明的不同,诗词作品虽然也有着自身固有的情感和表现目的,但这种情感和目的在表现的过程中要更加含蓄,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文字语言的呈现方式,也就更加具有“诗性”,而“诗性”与音乐结合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歌唱的美感。

这并不是要否认艺术歌曲的情节性与表情性,事实上,众所周知,在艺术歌曲领域中,无论是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斯特劳斯、马勒,以及法国的很多浪漫派及印象派的作曲家都创作了很多极为优秀的艺术歌曲套曲作品,而这些套曲都是具有相对较为清晰的情节与情绪描写的。如舒伯特的《冬之旅》《美丽的模仿女》,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生活》,以及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德彪西创作的标题性艺术歌曲套曲等,这些艺术歌曲套曲都有着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脉络。但这种情节与脉络与歌剧的戏剧性在呈现方式上有着鲜明的差异与不同,歌剧歌词的戏剧性更加具体和写实,而艺术歌曲套曲的歌词则仍然是源自于长篇诗词,这种诗词中的情节描写更加具有写意性,是一种高度艺术化与抽象化的戏剧与情节描写。可以说,在歌词的属性上,歌剧更加具有戏剧性、情节性与表情性,能够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情感与情绪的体验,而艺术歌曲的歌词则更加具有文学性、诗词性与含蓄性,更加具有一种抽象化的美感。

在音乐创作方面,歌剧与艺术歌曲在创作上的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具有完整的音乐结构与伴奏。歌剧,尤其是浪漫主义歌剧与艺术歌曲在曲式、和声复调等音乐元素上基本趋同,没有鲜明的区分,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或作品说明歌剧和艺术歌曲在这些音乐元素组成上有如何不同的差异。在单纯的音乐元素构成方面二者唯一的不同是作为浪漫主义代表的艺术歌曲在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技术手法上必然要比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作品丰富很多,而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则基本相同。虽然都运用同样的音乐元素, 但二者在具体的音乐创作方式与特征方面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与不同。

首先,从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来讲,歌剧咏叹调的曲式结构要相对简单一些,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作品,歌剧咏叹调曲式结构设计上都相对简单,当然这只是相对很多艺术歌曲复杂的,细腻的曲式结构设计而言,并不是说歌剧咏叹调在曲式结构设计上技术性不高。因为正如之前所提及的,歌剧咏叹调具有更强的戏剧性,其歌词在情绪与情感表达上要更加直接,这就要求歌剧的曲式结构也要做到简洁清晰,这样才能匹配戏剧性的要求。而艺术歌曲的歌词则基本来自与经典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在情感表现与情绪渲染上要更加含蓄与细腻,因此也就需要更加丰富的结构去进行设计。当然也有很多艺术歌曲的曲式根据诗词的要求也十分简洁,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在复杂性上是高于歌剧咏叹调作品的,这并不是要说明二者在曲式结构层面音乐技术上孰优孰劣、孰高孰低,而是要说明二者在此上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的艺术需求与不同的表现目的而形成的,都同样具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与艺术魅力。

其次,在伴奏方面,歌剧与艺术歌曲则有着更多的差异与不同。首先,从器乐的角度来讲,歌剧咏叹调是以管弦乐伴奏为主的,虽然在实际的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更多时候,很多咏叹调也由钢琴伴奏进行演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管弦乐才是歌剧的真正伴奏器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只有管弦乐伴奏才能真正衬托和表现出歌剧咏叹调的艺术效果与艺术魅力。而艺术歌曲的伴奏则更加灵活一些,包括钢琴和和器乐组合形式。单就器乐组合形式伴奏而言,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的伴奏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歌曲的管弦乐伴奏的编制规模通常较小,这并不是说艺术歌曲在音乐的表现与烘托上要次于歌剧咏叹调,同样地,这也是由于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各自不同的艺术属性与表现目的上的不同而决定的。

歌剧从问世之初便是要满足更多人欣赏的需求,通常都是在空间较大的歌剧院内进行,这就对音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歌剧有着具体的戏剧情节,尤其是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以后,歌剧在戏剧张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在對音乐情绪与气氛烘托与渲染方面也自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伴奏也要具有足够的,能够与音乐戏剧张力及演唱者大功率的声音输出相匹配的管弦乐伴奏,这也自然极大地促进了歌剧管弦乐伴奏的织体的丰富与发展。而艺术歌曲则不同,从古典音乐表现形式的分类的角度来讲,艺术歌曲同弦乐重奏一样属于室内乐的范畴,而艺术歌曲在问世之初的演出场地也基本集中在欧洲各大艺术中心城市的艺术沙龙之中,随着艺术歌曲艺术形式的成熟和发展,艺术歌曲也同时逐渐走进了各种规模的音乐厅,因此,也有很多人将艺术歌曲称为音乐会歌曲。这也就决定了艺术歌曲在伴奏上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如果其伴奏是器乐形式的话更多的是以弦乐重奏的形式出现,而钢琴伴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艺术歌曲伴奏中则通常要占有更多的比重。这并不是说艺术歌曲在伴奏形式上更为简便就说明艺术歌曲的伴奏在创作上更简单,在艺术要求上也更低,同样这也是由于不同的艺术属性与表现目的而决定的。正如之前所提及的,与歌剧相比,艺术歌曲在情感表现上更加细腻、委婉,但这并不代表艺术歌曲在音乐情绪烘托与渲染上有更低的要求,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艺术歌曲细腻的情感艺术属性与艺术表现方式则更需要完美的音乐气氛的烘托与音乐情绪的渲染,只是在创作方式上歌剧在规模上和戏剧张力上有着更高的标准,而艺术歌曲则在更深的细节层面上有着一种极致性的要求。

因此,歌剧的伴奏规模虽然较大,但从艺术地位的角度而言其基本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而艺术歌曲的伴奏,无论是弦乐重奏伴奏还是钢琴伴奏,其在音乐创作与表现过程中都有着更高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甚至从舒曼和勃拉姆斯开始,艺术歌曲的伴奏已经成为与主旋律人声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音乐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表现中起到相同的作用和意义。而这种音乐创作理念、创作原则、创作方式及表现方式也成为艺术歌曲最重要的艺术标准与审美规格之一。

歌剧与艺术歌曲可谓美声声乐艺术的两驾马车,二者在很多时候也成为美声声乐艺术的两个代名词,但在实际的声乐实践活动与研究中,我们却不能笼统地将其混为一[JP2]谈。美声声乐艺术是极具科学性、系统性与规范性的声乐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在面对和实践美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更加专业化,在面对不同的类型声乐作品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表现出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与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身的科学的声乐属性分类与发展方向。

[参 考 文 献\]

\[1\]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03).

\[2\] 刘再生.西方音乐史[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11—112.

\[3\] 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04).

\[4\] 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54—156.\[5\]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上海:华乐出版社,2003:235—236.

(责任编辑:李璐)

推荐访问:唱段 歌剧 特征 创作 艺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10/58208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