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审美视野下的粤东客家民间纸艺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 民俗活动中粤东客家民俗纸艺所蕴涵的独特文化艺术是客家民系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审美发展的源泉,凝聚着千百年来客家人的情感和智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对粤东客家民间纸艺加以总结、研究,把客家工艺品融入到现代生活实用品的设计中,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俗 客家 粤东客家民间纸艺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识别码:A

客家,作为中原古老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千百年的辗转迁移和艰难困苦,文化风尚仍传承着中原文化主流特征,从其民俗文化反映出对传承汉族传统文化的坚贞与执著。守舊、重礼、崇祖的客家人保留了中原许多民间节庆礼俗和民俗活动,坚守中原传统文化的规矩和礼仪,同时又兼收并采,在民间工艺美术中融合了地方乡土特色,形成了淳朴、稚拙又不失精巧、明快的独特风格,成为弘扬客家地区文化、客家民系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

粤东是客家人主要的聚集地,是优秀的客家文化发源地。在客家民间艺术瑰宝中,纸艺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工艺之一。在客家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中,纸艺品经济、实用、美观,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承载民众的情感诉求、审美需求、艺术表达、营造民俗氛围的重要功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的“埔寨火龙”历经两百多年历史,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同样有着两百多年历史、能以假乱真而闻名的“埔寨纸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曾登上央视大舞台的梅州市省级非遗“大埔鲤鱼灯”“平远船灯”“五华竹马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花灯之乡”的梅州市兴宁市,其花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民俗性。

民俗系源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国家或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我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我国古代最早称其为“风俗”,早在《汉书·王吉传》-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是民间流行的生活、生产的风尚和习俗,是深植于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管子·正世》日:“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可见民俗文化在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核心要素中的重要性。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民间艺术是有形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实体的民俗。M.巴赫金在论某种民间文化游艺形式时说:“处在艺术和生活本身的交界处,实质上这是生活本身,不过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人们不是观看狂欢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按其观念它是全民的。”民间艺术是反映民俗文化的物象表态,民间艺术只有还原到原生态的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的情境、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丰富多样、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受

一、生态美学造型设计

传统的客家人生活以农耕为主,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浓厚的农耕文化,与农耕密切相关的自然形象被仰尚农耕文化的客家人赋予文化内涵而成为民俗艺术品,渗透着民众造物观中自然天成的和谐思想。传说鲁班受锯齿状植物叶子的启发,创制了锯子。明《幼学琼林·器用》日:“钥同鱼样,取鱼目之常醒。”古代的锁造型形似鱼,灵感取自鱼终日不闭,以示注意的意思。自然界在悠久的工艺传说中阐发着道德理想和图腾崇拜的意义。客家的民俗纸艺舞龙、龙凤灯、舞狮、花灯、船灯、舞春牛、纸马舞、鲤鱼舞、舞虾等,题材通俗寻常,多数源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寓意吉祥的动植物,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具象的纯装饰的模仿,再到抽象、隐形的仿生设计,寄物寓意.借助精巧的纸艺、音乐和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造型、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体现了客家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以及客家历史的变迁。

二、象征性的色彩审美

民俗活动中的客家民间纸艺的形态仿生设计不仅限于造型,还包括色彩和纹理。朴素质淳的客家人崇尚简洁,包括生活中对色彩的应用,也遵循古人的“五色”色彩观念,以装饰和象征功能为目的。在色彩的应用上,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用来饰美娱乐,在民间工艺赋彩法则上一般多用鲜艳的原色,少用或不用兼色,点睛之处配以黑、白、金,色调统一而不失生动,由此使得整体色彩明亮鲜艳,对比鲜明强烈,概括性强,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其次是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客家人用主观的色彩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例如:龙、鲤鱼以红黄为主,辅以黄、橙、蓝、绿等;各色花灯以红、黄为主,象征喜庆吉祥;纸牛和纸马等以绿、白为主,象征大自然和生命力。各种纸艺结合舞蹈整体舞动起来场面宏大、气氛活跃。

三、实用巧妙的工艺制作

客家人务实,在民间工艺的制作中同样体现了这一性格特征。客家民俗纸艺属于游艺表演类工艺,这类艺术品通常运用于热闹的民俗活动中的特定场合,包括武术和竞技,庙会和花会表演,游街彩车使用的道具、器械、乐器、装饰品等,其特点是要借助人的参与,如张贴、舞动、悬挂、穿戴等才能体现其功能,在设计制作须结实不失灵活,美观不失轻巧。

例如:广东省五华县春节期间客家民间的一种灯会形式——竹马舞,其主要道具是竹马灯。竹马灯的制作讲究,因要套在人身上摆动,所以必须要结构结实、比例合理。采用竹篾扎成马形,分前后两截,表面蒙贴上纸,系在表演者腰的前后。马腹下用红、绿、黄、白、黑五色色彩鲜艳的布围成裙摆,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马身内燃灯,套在表演者的腰间,形似人骑着马,自由地翻腾跳越。竹马舞道具除竹马灯外,有舆车、浪伞、鲤灯、鸡灯等与之相配,形态具象,造型憨趣,整体结构扎实,颇具匠心。又如:“中国火龙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埔寨的“火龙”,火龙的制作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历经270多年,堪称中国特具一格的客家民间艺术之花。艺人们用竹篾结扎成龙躯,韧藤纸(棉纱纸)糊裱后用鲜艳颜料精心描绘,龙眼还装配电珠。火龙最多的有15节,全长可达40多米。全龙装配各式各样的现代成品烟花。表演时,火龙不但能自动燃放发射各类烟花.还会张嘴、喷火、吐珠、躬身、摇尾,栩栩如生,精彩纷呈。“平远船灯”的“船”的框架用木、竹制作,长约3.5米,腹宽约1米,舱高1.6米,外表涂以鲜艳色彩,配以花束、彩灯、彩带,“船”底部外围饰以0.6米宽的浅蓝色布条,称“水布”,用以遮挡表演者和操船者的脚。全船重约30千克,船灯由三人表演,男女演员各1个,男饰渔翁,女饰孙女,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第三人藏在舱内操船,操船者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绊在双肩,双手抓住前后横档另一对角处,表演时“船”的前后左右、停靠划荡摇摆,全由操船者操控。

四、舞动的综合艺术

客家民俗纸艺不仅精巧灵动,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还融合了欢快的音乐和优美的歌舞等形体艺术,可谓寓意丰富的综合性艺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梅州市大埔县的鲤鱼灯舞表演的主体部分是《鲤跳龙门》,时间约长25分钟,舞步以碎步为主,配乐是当地的著名客家民间音乐——“汉乐”。《鲤跳龙门》分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三个阶段,又细分为出草、相会、游戏、交尾、冲浪、跳龙门、欢庆七个小节,通过鲤鱼的平、侧、蹁、戏、沉、浮、穿花等拟人化动作,呈现出一群鲤鱼在龙门前“相门”“游门”“吐门”“嫁门”“试跃”“喜跃龙门”等喜庆而热闹的场面。“群鲤嬉春”赋美于形,金鳞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于表情,亲情融融,以情感人;“鲤跳龙门”富于想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五、结语

粤东客家民间纸艺的文化历史发展至今,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将其植入民俗文化中进行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的保护,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活态保护是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民间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推荐访问:粤东 客家 民俗 审美 视野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10/58212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