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中医专业课程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李修阳 金一兰 陈 战 任 健※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若干文件,在学科建设上提出了“四新”概念[1],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时隔不到1年,2019年4月,多部委又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2,3],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其中,发展“新医科”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医学发展的最新要求[4],“新医科”提出的理念主要包括治疗、预防治疗、康养等生命健康周期医学,以适应新时代科技与产业飞速发展的需求[5]。这对当代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中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响应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成为摆在中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6]。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医药的涉外交流日趋增多,培养复合型中医双语人才正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和发展方向[7],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局限于政策性解读和纯理论探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较少,笔者从事中医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多年,在对中医专业外向型本科生与来华留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时发现,教学互动才是解决中医专业双语课程诸多困境的关键环节,基于有效互动的课堂才能富有成效。

1.1 新医科加快了中医专业双语课程的改革步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化日益凸显。医学问题已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世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8]。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的中西医联合救治方案,无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医参与救治的优势有目共睹[9]。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蔓延势头加剧,海外对中医药参与抗疫的需求与关注也在逐步增加。多国的中医药诊所问诊人数大涨,中国许多药企的中医药产品海外订单激增。我国也派出了不少中医工作者参与海外抗疫工作。同时,应海外邀请,国内中医界积极开展在线视频直播互动,相关从业人员向海外同道介绍中医药理论知识,分享中医防治经验。疫情当下中医药正在悄然走向世界,这迫切需要既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又能用应用外语进行交流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也对中医院校未来的双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科”的提出,前瞻性地看到未来患者就医行为方式的改变,着眼于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10]。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动态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提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布局,打破学科壁垒,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际化意识薄弱、专业双语课程设置不足、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突破等方面[11,12]。因此,推进中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行业最新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势在必行。

1.2 新医科对中医双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医科”主张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13],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了新要求,中医的“恒动整体观”“治未病”等治病养生理念恰好可以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融合,以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未来医学新专业。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在国内外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这其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就是交流与沟通,文化和医学沟通的桥梁都是语言,我们需要一大批有扎实中医药理论知识同时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来助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落实我国“新医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同时,“新医科”提出的健康全周期医学理念,也要求中医双语的课程实现专业全覆盖,而不单单限于主干课程。同时,“新医科”更注重医学人才在实际场景中的双语实践能力,这要求中医药院校的双语教学培养目标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培养真正能够服务于未来中医药大战略布局的实用型人才。但反观现实情况发现,国内复合型中医双语人才仍然面临较大的缺口,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熟悉一些专业术语的英语翻译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输出的能力仍然十分不足,这亟待中医药院校培养出合格的相关人才来填补需求。囿于中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与外语的结合的确面临重重困难,既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寻,也没有标准的课堂示范可供参考,因此中医专业的双语教学发展相对缓慢[14]。在很多院校中医课程的双语课堂中,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出现排斥此类课程的现象,教师双语教学热情明显受挫,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改革工作难以持续推进。

2.1 探索学科交叉的切入点 目前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不占优势,学生的课业压力也较大,不仅要学习中医学相关专业课程,还要学习诸多西医科目以及公共课程。在这种形式下,开展中医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必然困难重重。学生精力有限,学习兴趣低,课堂参与度差。大部分中医专业课程的双语实施过程为形式大于实质内容。有些专业课程的所谓“双语”仅仅是添加一些中医术语的翻译,既延长了教学学时,又增加了学生负担,且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必然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很难坚持下来。我们应该积极研究中医与英语这2门学科的学科属性,找到可以融通的切入点。中医学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基于“还原论”思维的现代医学[15],偏于人文的内容较多,也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一线教师要着力于医文融合的研究,增加课堂实践内容,突出活学活用,体现兴趣和应用导向,这将是未来二者结合的新方向。

2.2 多形式融合的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实践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教授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中,借鉴了情景创设法、对分课堂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形成了多形式融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

情景创设法是指学生将上课所学知识当堂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双语模拟会话,以中医诊断学为例,在问诊方法和问诊注意事项的双语教学中,安排学生2人一组上台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双语对话演练,把握主诉和现病史的询问方法。这既能够加强学生对问诊技巧的把握,又能将当堂所学的术语英语表达应用到实践中,还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点评示范,规范英语表达方式和问诊操作,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这种基于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在其他中医基础课程的课堂应用中效果亦佳[16],值得进一步挖掘、推广。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17],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学生通过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构建,显著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探索式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双语授课时通过英语提问学生实现双向互动,讲授完后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先通过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互动,展开双语讨论,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英文探讨,每组选派代表将形成的疑难问题用英语表达出来,其他组成员可以用英语解答问题,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双语解答。在这种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PBL教学法也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非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在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授课前,教师提前设计一系列专业知识的英语问题。学生先通过预习和查阅材料自主探究,熟悉术语的表达,再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专业知识的学习被设置到一系列有意义的双语问题中,可以充分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布置双语问题,并参与网上探讨,提出意见。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教师和每位学生都是这张网中的组成部分。基于一个问题,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结点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符合现阶段中医课堂双语教学的教学需求[18]。

以上3种方法可以相互融合,基于情境创设的专业英语模拟会话既能加强学生对中医专业英语术语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非常适合以“对分课堂”为形式载体的中医双语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自己既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结合PBL教学方法,以双语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师生全员参与,进行网状互动,培养学生的中医双语表达能力。在这样以互动模式为主导的课堂中,双语学习不再仅仅是负担,而是一种带着明确任务的沟通与表达方式的展示。学生能较好地融入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以及情景创设下的模拟会话和双语问题的思考解答,教师也能阶段性地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和双语表达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2.3 改革传统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双语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偏重外语考核,背离考核学生应用英语掌握专业知识的初衷[19],且考核标准比较模糊,双语部分没有真正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中。有些课程只是进行简单的专业术语的外语词汇考核,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考核的结果在学生本门课的期末成绩中所占比例很少,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疑把英语和中医分割开了,对学生而言没有激励机制,学习动力自然大打折扣。本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方式分为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3部分(对分课堂专门设置对分手册)。课堂进行学习小组划分,通过学生在情景会话、PBL问题回答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上述3方面的评价。教师评价参照学生对分手册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问题记录单上的课堂参与度进行综合赋分,教师评价最终计入总评成绩,占40%;
期末考试为统一闭卷考试,完成时间2 h,赋分100分,最终折算为总评成绩的60%。这种评价方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双语表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更加立体、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极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双语学习潜能。

3.1 建设优质的双语师资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优质的中医类双语师资队伍是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人才保障,目前国内中医院校这方面的优秀人才较为欠缺[20]。各相关高校应努力挖掘相关人才,鼓励并引导其参与教育部以及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药学类英语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汲取适合中医类课程的双语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通过系统培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双语教学理论与经验,规范中医英语用词标准,提升英语教学语言规范化运用能力及口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在双语语境下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听力、会话、口笔译等实用技能。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不能仅局限于培养能在书面上融合中医与外语的翻译人才和理论人才,而是着眼于培养适应“新医科”背景下医文融合的实战型教学实践人才,突出应用导向。也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取的教学模式与经验,而要不断跟进学科融合的前沿动态,突破专业的教学界限,实现中医专业与外语的深度交叉,培养出一批视野宽广、医文融通的中医药复合型双语人才。

3.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增加双语实践教学比例 积极推动在线课程建设,打造优质在线双语学习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医双语在线课程的建设将极大便利偏远地区或者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实现优势网络资源共享和双语教学全覆盖的长远目标。同时,也可以与国外中医药院校建立网络链接,实现网络平台共建、共享。国内师生也可了解海外的中医教学模式与方法,学习海外临床医患沟通技巧,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学科融合的优势,提高中医双语学习的动力和课堂参与度。同时,结合线下教学,除了课堂多形式结合的双语互动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设置双语教学实践,开办中医英语交流的“线下沙龙”,以笔者开设的中医诊断学为例,依托学校的海外留学生优势,定期组织中外学生进行沙龙讨论,每次可以选定话题,通过与国外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享受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沟通的快乐与自信中,强化自己中医双语学习的决心。教师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好地捕捉到中医双语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中医双语教学水平。

新医学时代呼唤“新医科”,当下迫切需要建立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相匹配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大医学格局。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参与海外抗疫,正在助力各国护佑生命的医疗行动。支持中医药更多走向世界、服务国际社会,也是应有的中华文化自信和担当。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医药在海外的运用还面临不少障碍。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复合型双语人才来构建起沟通的桥梁。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符合国家转型发展期“中医走出去”的战略新需求,也符合中医学专业自身改革的内在新诉求。“新医科”强调多学科融通,中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极大地体现了外语与中医学专业融合的优势,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就业渠道,未来可以帮助学生应对与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本文对新医科背景下中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为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思路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医科双语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9期)2022-10-19“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大学·课外阅读(2022年3期)2022-04-25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20期)2021-11-20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4期)2021-04-14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求知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医者难自医视野(2017年3期)2017-02-15医者难自医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51期)2016-12-24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 医科 双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6/58955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