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姑苏繁华图》管窥清代苏州城乡风貌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熊探赜

(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13)

辽宁省博物馆藏《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苏州画家徐扬呈献皇帝的一幅绘画长卷,旨在赞美“康乾盛世”。此画全长1 241厘米,高36.5厘米,从构思到完成,历时24年。此画按照地理顺序,以太湖及西南诸山为背景,自西向东,由乡入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重点描绘了灵岩、虎丘两山间一村(山前村)、一镇(木渎镇)、一城(苏州府城)、一街(山塘街)的景况”[1]12。

《姑苏繁华图》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画面大体可分为五大区域,即虎丘山塘河、苏州府、木渎镇、石湖、灵岩山。为了更好地呈现画面效果,作者对这五大区域都进行了方位上的改造。如在现代地图中,虎丘山在苏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山塘河直接从虎丘连接至苏州古城西北角处的护城河,而画中虎丘山绘于苏州府城的北偏东方向,山塘河与苏州城府的护城河基本呈现出直线状态。此外,画面还有虚构的成分,如画中南城墙处有两座城门,两门相距较近且距离南城墙角落较远,而实际上南城墙只有一座盘门,且位于城墙西南角处。这些改造和虚构是画卷艺术表现的需要。

《姑苏繁华图》也具有极强的写实性。此画继承了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王翚《康熙南巡图》等写实主义绘画传统。画中虽也有虚写的成分,但主要还是写实,正如苏州博物馆原馆长张英霖先生所说,此画“所绘山、湖、河、港、城门、街巷、桥梁、码头等皆据实而写,衙署、仓库、学校、寺庙、园林等无一虚构。图中上方、瑞光、北寺、虎丘四座古塔至今犹在,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苏州府以及吴县、长洲、元和三县的衙门依然有迹可寻,甚至文庙后那座道山亭也仍矗立在原处。凡此足以说明图卷是以写实为基础的,这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其珍贵历史价值之所在。”[1]13本文拟以《姑苏繁华图》写实性为基础,管窥清乾隆年间苏州城乡风貌特征,及其对现代城乡建设的启示意义。

《姑苏繁华图》全景从山前村段佛寺起头,到山塘河段远眺远郊虎丘佛寺结尾,可分为五段,由西向东分别为山前村段,木渎镇段,石湖段,苏州府城段,山塘河和虎丘段。这五段通过水路、陆路和田野分割、连接,面貌特征各不相同。

(一)山前村段

山前村属于木渎镇管辖,作者从农耕、手工、旅游等多方面表现村落的发达,人居环境的良好。山前村依灵岩山山腰偏下而建,村落选址属于典型的背山面水模式。明代王君荣《阳宅十书》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2]山前村选址完全符合这种建造理念。整个村落沿山势而建,其好处是村落不易被洪水淹没,也不占用耕地面积,且村民打井用水方便。西面村外,山脚延伸到远处,水流穿山谷至村外,形成水塘。水塘附近地势平坦处多为农田,铺展至村口广场。靠近广场有一处园林建筑群落,其外院为花园,花园处一面毗邻小溪,多面被森林围绕,风景清幽,环境宜人。内院和房屋中有妇人纺织、孩童读私塾、匠人建房等。这个园林除传统园林居住生活价值外,还适宜小规模的手工纺织印染的生产,与中国古代常见的以审美情趣为主营建的园林不同。园林东面,山势延伸至村落,山两侧低处圈地建宅院,高处有游人野营。西侧多为森林,视野内聚,故而此处宅院中建有阁楼,颇多山林野趣。东侧视野开阔,山势纵向收尾于此,山脚下依然为农田和水流,故而此处建筑总体呈现高低两个层面,高处可以远观农田山野,低处可以观水。靠水的地方设有杂货店,杂货店间隔水路,与木渎镇最西端相望。灵岩山上有山路,或隐或现。山路旁分段设凉亭,以供游人休憩。又据《木渎小志》可知,山中有灵岩寺,寺在灵岩山巅。远处为太湖一角,游人可登灵岩山、入灵岩寺,远观太湖秀美风景。乾隆南巡六次皆驻扎于此[3]217。山前村横跨灵岩山山脚,又临近木渎镇,位置特殊,其村落高处可以野营。这个村落靠山傍水,森林密布,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又能为游人提供登山前、下山后临时集散和补给休息之所,是灵岩山景区优质的“旅游服务中心”。

(二)木渎镇段

木渎镇是清代江南村镇的典型,除了适合居住,也是货运中转地,这里的商业和文化都很发达。吴良镛先生在《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中说:“到了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处于缓慢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带来了苏州城市发展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苏州城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也日趋紧密,并大规模地扩展开来,致使城市生活的每方面都具有了一种文化品格。……另一方面,苏州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周围农村地区以巨大的影响,作为城乡纽带的小城镇也进入繁盛时期,最明显的是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4]48木渎为吴邑首镇,其名始见于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五:“吴。二十乡。木渎一镇。有虎丘山、姑苏山、洞庭山、吴江、太湖。”[5]木渎地处太湖流域,位于太湖、石湖、京杭大运河等支流交汇网处。木渎镇西侧隔一条河流,便是山前村。远处有一条河流自北向南流经木渎,近处水路两旁有米店和货店,以供应山前村与木渎镇商品中转。木渎中段自东向西流淌的香水溪,自南向北流淌的黑鱼滨,自西北向东南流淌的下沙塘,共有三条河流流经木渎。香水溪为胥江支流,西至山前村,穿过石湖,东至苏州护城河,为木渎镇最主要的水路。各处水路汇集处,为画中苏州地区最大的货运码头名为——御码头。据《木渎小志》记载:“御码头在木渎市东,清圣祖高宗驾幸灵岩,御舟停泊处也。”[3]18木渎西段与中段,水路比较规整,香溪塘、下沙塘、黑鱼滨水岸基本上是一条直线。两岸皆为商业街面,街面背后多为居住区。居住区内绘有城隍庙、寺庙、学校等。码头东边绘有济贫社仓。社仓三面环水,交通便利,且利于防火防盗。木渎镇东端,远处上方山山岭起伏,近处河叉繁密,水路蜿蜒,陆地面积较小。这里视野开阔,可远眺石湖。木渎东段水路不如中西两段规整,相应地,东段的水岸建筑也不如中西两段的规整。东段偏僻之处可见铁铺整体以及窑厂一角。整个木渎段水路可通京杭大运河,可接太湖、石湖,各处水路交汇于此,水路规整宽广,码头规模很大,交通极其发达,因此这里是苏州城乡最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又因为这里绘有商业、学校、城隍庙等完整的城市体系,且自然环境优美,所以又是宜居之地。木渎段在《姑苏繁华图》中足占三分之一的版面,更能体现其吴邑首镇的地位。

(三)石湖段

石湖段的所绘渔牧、耕种、旅游、娱乐、手工生产场景表现的非常繁盛。以石湖为中心,西连木渎镇法云庵,东连苏州城胥门枣市。石湖远接太湖,毗邻上方山,密布的支流滋养了湖边土壤,土地肥沃,是适合农耕的好地方,故而四周多为农田,无明显建筑群落。石湖西侧,湖边和上方山脚下有一小镇,名为横塘镇。长桥贯通湖面,连接至横塘。近接木渎镇角落处,有窑厂和铁铺,因为地面宽广,人烟稀少,所以日常生产发出的噪音不会扰民。窑厂和铁铺位于木渎镇、苏州城、横塘镇三处交通岔口,方便货物运输和销售。湖中独立小型建筑群落,名为湖心亭。乾隆南巡诗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个亭子,如其在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石湖八绝句》诗中注云:“湖心亭非石湖旧迹,盖丁丑南巡时大吏以备临眺者。”[1]75石湖东侧浅水区域,木桩排布,与附近水岸围成一小圈,用于养鱼。从石湖东侧远眺,可见太湖、狮子山等风景名胜。近处设有装饰华丽的戏台,看戏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台前人头攒动,而戏台一侧设有二层半封闭建筑,第二层楼上或坐或立的全为女人,说明看戏时男女人群是分开的。戏台周围风光旖旎,场地宽广,既方便人们大规模集聚,也方便看戏者游赏风景。戏台东侧顺着枣水溪可到达苏州城外的枣市区。

(四)苏州府城段

苏州府城集中体现了清代城市的商业、教育、政治、军事以及市民居住环境等。苏州府城位于虎丘山下,濒临石湖,春秋时曾是吴国的国都。其选址体现了《管子·乘马》所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6]的道理。整个苏州府城分城墙内和城墙外两个区域。城墙外有护城河,护城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其水路较为单一,两岸皆为商业街,间设石桥,横跨护城河。桥上两侧搭有棚户,间杂地摊,形成别具特色的商业街。水湾和城墙脚下宽广处设有码头,护城河内有许多往来船只。船只类型各样,有的靠岸卸货,有的正在航行,有的调转船身,等等,皆井然有序。其城墙外街商业繁华,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河面舳舻千里,为画中商业最繁盛区域。城墙间隔一定距离,设有瓮城,城门旁侧开有水门,以引水路入城。瓮城内侧城墙之上建有角楼,用于驻守瞭望等。城墙只有外侧建有女儿墙,战时搭弓射箭,同时也是防御掩体。由此可见,苏州城墙和城墙外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城墙内道路横纵交错,水路间隔其中,道路并不都是单纯地直贯城区,有的蜿蜒成半弧形道路,对应解决城市部分区域的特殊城市地块问题。街道划分非常复杂,有主有次的将整个城市分多个地块。每个地块作用有同有异。街道边缘建筑有序,地块中间建筑排布方式各异,建筑密度亦各不相同。大小园林经常隐藏于各地块的中心。地块中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寺庙等建筑林立,如苏州知府衙门,掌管全省刑狱和官吏考核的江苏安查使司属[1]75。江苏布政司属、吴县文庙、藩库、义仓等,这些重要机构都树立高幡以示众人,以达到标志名称和指引位置的作用。城墙之内城市结构复杂有序,政府体系十分完整。城墙之外并无任何政府机构。可见苏州府城布局有非常严格的建设标准。

(五)山塘河和虎丘段

山塘河和虎丘段的人文气息最为浓厚,商业、旅游业次之。山塘河和虎丘山段位于《姑苏繁华图》中苏州府城东侧。此处水路较为繁杂,过往船只较苏州护城河要少许多。河流两岸以商业为主,商业街后方多为园林和寺观建筑群。“虎丘山一带亦多园林,著名的有塔影园、玉涵堂、挹秀楼、吟啸楼、芸芝书屋、西溪别墅、韩氏山庄、一榭园等,均藉山光塔影之趣,精心构筑,以为读书隐居、宜性养年之所。又山塘一带之寺观祠宇,亦多具园林之胜,使人于参拜瞻仰之余,饱览自然景色,怡娱身心”[1]89。这里有办私学的,老师一人,学生八九个,周围各色园林风貌不同,建筑规模大小不一,说明此处应该是苏州城外一处高级居住区。虎丘山环境清幽,楼阁鳞次栉比,山上可远眺苏州府城,既为苏州地区园林借景之佳选,也是居民游玩参拜的好去处。

清代苏州城乡布局具有完备的防御体系、联系性与协调性、良好的生态性、娱乐和观赏有效结合等特征。

(一)完备的防御体系

苏州府城城墙高大坚固,城墙内政府机构十分完善,城墙外虽然热闹,无任何政府机构,如果遇到战争,城内固守,政府机构日常运作依然能保持正常。整幅画中每隔一定距离设有哨塔,可远眺观察,燃放狼烟,通告敌情,具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二)联系性与协调性

木渎镇与山前村的农业、渔业、手工业、旅游业,水路交通中转与苏州府城的政治、商业、军事、教育等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形成协调统一的城乡模式。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的提法已改为“城乡规划”。因为城市规划名称会造成专业整体方向更偏向于城市本身的规划而容易忽略城市与城镇、乡村之间本应该具有的联系性与协调性。

(三)良好的生态性

受古代工业技术的影响,古代城市以水路为主要城市交通渠道,辅以陆地交通。苏州城外京杭大运河、木渎香溪、石湖、太湖等构成了苏州区域内密集发达的水路网,这些水路大到京杭运河,小至农田沟壑,有的自然天成,有的是人工兴修,相互连通。密集的水路网,既能保证苏州的交通运输,又增强了地表径流,让整个苏州地区在洪涝灾害时水流能够快速通过,以减少洪水危害。既保障了农田的灌溉,又能进行水产养殖,而水中完整的自然生态也能滋养周围的土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水分。

(四)将娱乐和观赏有机结合

现代城乡建设体系,在城市中建设歌剧院、体育场等娱乐场所,画中却将具有娱乐功能的戏台设于城外山野间,这体现了古人欣赏和热爱自然的生态美学观。古人更愿意入田园,登山宇,野间郊游的情趣在画中有多处表现。山川美景,乡间田野皆成为古代城市构造中的娱乐空间。将娱乐和观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看戏这种娱乐活动不再单一。从出发、观剧到回家每一阶段都有不同感受,也有更多选择。人们在欣赏山野农田时,能陶冶性情,提高保护意识。

《姑苏繁荣图》直接反应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引导下的清代城乡建设样式,其所具有的军事性、统筹性、生态性以及完善程度能为世人提供经典研究样本。吴良镛先生说:“季羡林先生指出,东方哲学思想重‘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这是很紧要的话。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从全局上考虑问题,自然离不开整体思维和相互联系;
建筑学讲究‘构图’(composition),所谓‘巧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即将不同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其中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仍然是整体思维和相互联系。”[4]31《姑苏繁华图》中苏州城乡建设模式符合当代生态理念。

(一)立足生态美学空间呈现

《姑苏繁华图》中,登山远望者,野间露营者,泛舟江水者等,应有尽有。人们的娱乐更注重贴近自然,这些正是现代审美体系和娱乐体系所必须重点关注的。《姑苏繁华图》中的山川附近建设面积大,居住空间小,且有田园、湖泊、水路等一套完整生态系统,山野田园与城市乡镇等居住空间穿插有序,相容一体,形成了非常和谐美好的整体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

(二)构建中国城乡建设模式

《姑苏繁华图》中展现出的清代苏州城乡共同繁荣的场面,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参照。“郊区化的结果,使郊区很快繁荣起来,市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今天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几乎都普遍出现了居住区、工业公园、商业中心及事务所中心等。这样也使市中心有可能作些改进,如拆迁旧房,腾出空地作绿化、公共设施及改进道路网之用”[7]。中国古人城乡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意识,将成为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三)保持自然风景原生样态

《姑苏繁华图》中苏州城、木渎镇、山前村皆有许多园林建筑群落,石湖景区、虎丘景区和图中各区域远处风景中也藏有园林建筑群落。古代城乡生态平衡发展是建立在发达的水路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之上。现代城乡建设虽然在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上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环境建设上习惯以人工规划损害自然生态,表明当下人们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保护原生生态的意识在弱化。

猜你喜欢 虎丘水路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现代苏州(2022年9期)2022-05-26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姑苏小巷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水路摄影与摄像(2020年11期)2020-09-10选择摄影与摄像(2020年11期)2020-09-10姑苏城外寄乡愁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水路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

推荐访问:姑苏 管窥 苏州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8/59054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