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百封札,今朝九回肠——兼谈许麟庐先生的书法艺术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文/王少石

1972年夏,我持先师萧龙士先生的推荐信,从宿州晋京向李苦禅先生、许麟庐先生拜师求教。时在文化大革命中,要有行署晋京办事处的介绍信,才能登记住宿,并要提前兑换全国通用粮票,否则在京吃住都成问题。

造反派只给李老留下一间住房,下放西双版纳的李老的女儿回来不久,生活条件很艰苦。许老正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未能谋面,深感失望。回来不久我便寄去拙作,请许老指教。1973年,收到许老于2月20日给我的第一封信,告诫如何学好写意画和篆刻。

1 9 7 4年,我再次晋京向李老、许老请教。当时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黑画”冤案,他们被打成“反动黑画家”。许老气愤地说:“是周恩来总理下达的任务,怎么是‘黑画’呢!”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之后,先生精神才有所好转。1977年2月16日,先生信中写道:“这‘三公一母’不知杀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真是祸国殃民,与国人是不共戴天的大敌!!!害是除了,但是流毒还很深,不肃清流毒,还是不能喘过气来……我因为被‘四人帮’迫害,气的我浑身是病,甚至在家喜怒无常,有时借酒浇愁。”

1985年11月7日信

我受教于许麟庐先生40年,除晋京聆听教诲之外,受教的方式便是通信了,有幸保存了恩师的信札180封之多。通信从1972年开始,至2010年即先生仙逝的前一年结束。在先生的书信及对拙作的题跋、评批之中,保存了先生不少书画篆刻理论,我可受用终生也。

1980年10月12日信

1 9 7 7年 至1 9 7 8年,在先 生 的指教下,我创作了《毛主席诗词地名印谱》。1978年秋,冯其庸先生到竹箫斋拜访许老,许老出示此谱,得到冯先生的嘉许。不久我晋京看望许老,遂与冯先生结成忘年之交。1978年在许、冯二位先生的指点下,我潜心从事《红楼梦印谱》之创作。每有印成,咸寄印稿去京,经二位先生评批之后再改刻之。1980年6月,冯先生将《红楼梦印谱》之初稿,携至美国陌地生市威斯康辛大学,于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展出。其后复揣摩精研、易初刻三分之二,增若干方,交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5月出版。冯先生题评、作序,启功、沈裕君、许麟庐先生各题一签。出版后,又增刻之。1987年,打算在香港出版,冯先生写了再序。我请许老也写一篇序,先生欣然应允,未几将序文寄我。其后香港出版未果,只有在《红楼梦印谱》再版时用之了。

先生收到《红楼梦印谱》原拓本以后十分高兴。1980年10月12日信:

少石弟:

今晨收到印谱三册,装订完美,行家里手也不过如此也。至于题签,我准备请伯驹老或百岁老人孙墨佛落墨。最主要者吾弟呕心沥血,经数年之久始蒇事,必须争取出版。我随时代弟张罗,促其实现,不致负弟之苦心也。下文如何,再函致之。即颂秋好。

麟庐拜十月十二日

此信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满无限关怀之情,今复读之,泪水夺眶矣。

数十年来,先生命我刻印数十方,印文为先生的一些经历和艺术观点。诸如:“生于蓬莱,长于津沽,游于京华”、“心畬王孙赐号玉书,大方诗人赐号趾仁,白石老师赐号麟庐”、“箫斋寄兴”、“麟庐不老”、“洒落不羁”、“浮名如土”、“麟庐宠辱不惊”、“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全凭悟性”、“无古无今”、“麟庐老笔”等。这些印除少数在竹箫斋奏刀之外,多数是把刻好的印样,寄给先生评批选定之后,再将印章寄京。我所刻的一些重要印章,印样大多经先生过目。

从1990年开始,每至农历新年来临,先生即命我刻农历年号之印,后来我便主动将年号印寄去,直到2011年止。先生曾应我之求,把齐白石、钱瘦铁、邓散木为他刻的常用印钤成一谱赠我,还将吴昌硕之孙吴长邺赠给他的吴昌硕常用印拓转赠于我,供我参考。谆谆教导之意,拳拳关切之情,时时留于信中。1985年11月7日信:

少石弟:

来信尽悉,明年黄山之游由吾弟安排可也。吾弟从事治印能有今日境界皆从奋斗而来,汗水得来。印如其人,有一股正气蕴藏其中。工力不负吾弟,他年定有明眼人知之吾弟也。如今不能者则能,能者却不能,奈何,奈何!总之我们要做我们的学问,一切要心安理得。我相信明眼人会有定评。京中寒气逼人,暂不远游。希我弟常来信,匆匆,此顿,冬安。

麟庐十一月七日

这些信不仅记载了先生多年以来,壮游各地之行址,也记载了先生数迁新居之情况:1984年从东城芝麻胡同八号迁至西便门小区2号楼407室;
1986年11月迁至崇文门东大街8号楼302室;
1995年4月迁至方庄芳群园13号楼1单元1208室;
2002年以后,经常往返芳群园与小儿子许化迟精心建造的顺义竹箫斋别墅之间。每迁新址,先生便及时告知。1986年10月29日信:

少石弟:

手书和印稿都收到。无论如何功夫不饶人,每方刀法都很浑厚,相比之下,不过章法布局安排得当与否而已。吾弟多年以来,勤于攻石犹如铁研磨穿,我深知吾弟之苦心也。我十一月三日左右迁到东便门,可能是八号楼七层,准确地址另有信通知吾弟。我正在打点什物,不多赘。此颂近好。

麟庐十月二十九日

麟翁视我为“忘年之交,爱友、畏友、铮友也,好则勉之,不足则指疵”。(《红楼梦印谱》序)我敬重先生之人品、艺品,师徒二人气味相投、肝胆相照。先生在与孙墨佛遗体告别之后,感悟人生,遂来一信。1987年9月16日信:

少石弟:

今晨与孙墨老遗体告别,人生到此一了百了,尽管高官厚禄,此关不能逃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共勉。我读书甚少,故谈语粗野,书画未能脱俗,一切事物在规矩方圆中脱尽俗气太难矣。郑板桥先生,我认为有时有些体会,故刻“俗吏”两字,其实自诩雅也。我书画真不雅,主要书底薄也。对知己不能自吹,虚张声势,态度要老实,对弟所云皆出自肺腑。当今书画家能有几人有真功夫,大多吹棒,华而不实。另外生而不知某人书画刻之造诣,某人死后发现其才又有何用?当今会玩弄拳(权)术者,则名列榜首;
艺高一筹老实人默默无闻,世道如此,奈何,奈何。请吾弟再刻一方我常用之印“麟庐附庸风雅”白文,专此拜托。匆匆颂迎绥。

麟庐九月十六日午后

先生心胸坦荡,一吐为快,肺腑之言,感人至深。“一切事物在规矩方圆中脱尽俗气太难矣,”此语堪称至理名言。只有脱俗之人,方感脱俗之难。俗不可奈者,岂解脱俗之意也。“读书甚少”,乃强调读书之重要,白石老人曾刻“老悔读书迟”,其意一也。

麟翁平生喜爱民间玩具,先生之民间玩具画色彩强烈,喜气洋洋,化俗为雅,乃画坛之一绝,20世纪50年代即享誉国内外。我亦喜集民间玩具,有些便奉先生一赏。1987年9月23日信:

1986年10月29日信

少石我弟:

寄来印章和泥玩具照收。可惜犬头掉了,我已粘好,狮子后腿掉了一块泥巴无关紧要。印章无损勿以为念。可能国庆之前牙即镶好,镶妥之后再作外出打算。随时我有信告诉吾弟。即颂

秋绥!

老麟九月二十三日晚

1990年1月17日,先师萧龙士先生仙逝,我于竹箫斋为麟翁理纸,并将许老写的挽联,带交师弟萧承震。因和龙士老人永别以后,悲痛难释,先生信中宽慰于我。1990年3月1日信:

少石弟:

来书洞悉。萧老一生如松风莲质,兰德梅操,享年百零有三,已冠古今,喜丧也,请吾弟勿悲。我打算清明之后外出,敬候吾弟三月莅京,届时邀请其庸畅叙鬯游。佛家造像画,望吾弟继续落墨,切切。

近好。

麟庐三月一日

我于1990年初开始画佛并得到先生之赏识。先生在信中多次嘱我将佛家造像继续下去,多次予以题跋,还为一幅画稿敷色。先生本人并不画佛,世人偶见先生款之佛像者,乃我之代笔也。

先生90岁时于2005年1月26日信中曰:“我记忆力时好时坏。”加上视力下降,通信就少了。先生给我的最后一信,是2010年2月16日的庚寅新年贺卡。

先生自幼学书,其书成名在画之前,后来书名为画名所掩。先生长子许化杰告诉我,老爷子20岁与溥心畬结为书画艺术忘年之交,得观其藏品,扩大了眼界。那时先生曾给北京著名的福兴面粉厂题巨匾,每字一米见方,此后求匾者接踵而来。1961年,先生曾参与中日书道展的筹备工作。先生壮游各地,遇到好的石刻,便请人拓以收藏。

许麟翁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荣宝斋大部分藏品曾经先生之手。苏轼真迹《枯木竹石图》是先生发现后介绍给邓拓收藏的。文化大革命中,先生曾以接受“惩罚”的名义,在故宫参与鉴定书画。许麟翁论书画艺术,强调“人品至上,人有豪气,书画才有豪气;
书画无豪气,不能以壮山河。”主张:“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评李苦禅的书法刀劈斧砍,有气势,很豪气;
评沙孟海的书法“宽、亮、沙”,这是借京剧唱腔的韵味来评书法艺术了。

1987年9月16日信

先生在1981年1月20日信中写道:“我主张学书法,不一定从真草隶篆一步一步的学,那样太耽搁时间,甚至下一辈子工夫也不一定学好。我认为你爱什么就学什么,投你自己所好。写字和画画是相通的,每个字讲究章法布局气韵。写的要美,拙有拙的美,巧有巧的美,要巧拙并用,最后使人欣赏有一股美的享受,一味死学,是不行的。”1981年3月25日信如是说:“自古书法道理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些是自弄玄虚,卖弄文藻罢了。要解放思想,不听那一套。在前人的各式各样流派里,取长补短,自取所需,久而久之没有写不好的。”并从京剧的余派、马派、杨派、言派与谭派的师承关系上,谈到艺术必须有个人的风格。先生多次强调,书画印既要有规矩,又要夸张,一味拙,一味巧,都不行。要有书卷气,要生中熟、熟中生。并说:“艺愈精者,下笔心愈慎,此至理也。”

了解先生这些观点以后,研究先生之艺术,就容易多了。先生擅行草书,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性情所致,麟翁喜爱书法史上豪放一路的风格。平生博览百家,融会贯通,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怀素、米芾、赵佶、祝允明诸家为多。先生为人豪放潇洒、虚怀若谷,其书如其人,是一种豪放潇洒,天真烂漫的许体格调。用笔沉着痛快,巧拙兼得。其手札、题跋,洋洋洒洒,气势奔放,给人的美感有如惊鸿游龙、花攒锦簇、一派生机矣。先生之书经过多年的推敲与琢磨,自出机杼,60岁时许体书法进入成熟阶段,70岁时进入炉火纯青之境界,90岁左右平淡天真而人书俱老矣。

手札书法的特点是书写的随意性,亦于随意之中产生意外之效果。能在感情流露的同时,使手札进入一种艺术境界,全靠书家的功底和修养。早在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观赏收藏手札已成为风气,至千年而不衰。手札在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人摹本王羲之法帖和刻本《十七帖》都是王氏的书札。然而西式书写工具的流行,打破了这种局面;
电子文件更使手札面临绝境,如许麟翁之手札也就显得更为难得,更加珍贵了。余有诗赘之:

我拜麟翁四十年,百封鱼雁见恩山,

而今读到心酸处,泪眼模糊楮墨寒。

1987年9月23日信

1990年3月1日信

猜你喜欢 印谱手札冯先生 冯先生和钟点工领导文萃(2021年21期)2021-11-25古意盎然说印谱检察风云(2020年7期)2020-05-14宽堂先生(特写)滇池(2019年1期)2019-02-14特殊的“古籍”宁夏画报(2017年5期)2017-09-20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中老年健康(2016年7期)2016-07-29小石山房集古印中国收藏(2016年6期)2016-05-14派对季潮妆速成手札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10岁女童被拒继承父亲财产,法院判决为孩子撑腰分忧(2015年4期)2015-09-10——兼谈邵燕祥的手札">手札的结构
——兼谈邵燕祥的手札鸭绿江(2014年3期)2014-02-12张铁林:手札遇到我是它的运气博客天下(2009年16期)2009-09-15

推荐访问:今朝 昔日 书法艺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4/60697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