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反思与革新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王云鹏,霍小舟

(1.大连医科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辽宁大连 116044;
2.大连医科大学 学生处,辽宁大连 116044)

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医学院校要站在打造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从新医科和“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着手,重新审视医学生的人才培养宗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品质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障的更高需求。

1.1 “双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并提出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称“双创”教育)。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国内各高校重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梳理、反思与定位,纷纷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教学环节中,开启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与探索。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关系着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健康。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以卫生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医学人才为己任,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特征的“双创”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工作胜任力、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1.2 新医科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正在走近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工作与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立足培养高层次医工理文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建设发展新医科教育。2018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着重强调建设发展新医科。新医科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
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
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1]。与传统的以临床医学教学为主的医学教育不同,新医科旨在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相融通,是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求的产物[2]。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3],更是新时代医学院校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推进医学与工理文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多元化医学人才。

1.3 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医学院校要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出发,重新制定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宗旨,根据广大群众服务的新需要和健康产业发展新变化,将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创造能力融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医术水平高、人文情怀深、奉献精神足、创业能力强的新型医学人才。

2.1 教育理念滞后,师生参与度不高

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政策和文件,鼓励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目前,很多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已结合学校特色构建了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纵观医科院校,仍有部分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既没有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又没有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开设几门课程、组织几场比赛、孵化几个项目。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往往只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或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组织上缺乏顶层设计,没有长远规划,更无法保障各职能部门之间、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果甚微。此外,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医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各类实验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呈现出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弱化了师生联动、共同参与的“双创”氛围,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

2.2 课程体系单一,“专创”融合度不深

调查显示,各医学院校普遍将创业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合并在一类中,以选修或必修课的形式大班开设,授课对象大多是大二学生。还有一些学校也将慕课资源、网络课程引入创新创业课程中,但对课程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课程是否有效果等问题较少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专业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程内容缺乏专业化、特色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高校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理论多、实践少,加之大班授课,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3 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效果不佳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践行者。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不足是我国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医学院校的专任教师往往只精通医学专业知识,对管理学、经济学、财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接触不多,而非医学背景的指导教师虽然有些具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背景,但对医疗行业领域的市场前景、医药产品、医疗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知之甚少,导致既懂专业又经过系统培训的复合型创业师资稀缺,加之大多数教师本人也无创业经历,缺乏指导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引进校外师资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补充,但真正走进大学课堂、长期为学生提供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师资较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此外,部分医学院校尚未建立有效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奖惩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时间短,也无法验证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专业教师研究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5]。

2.4 与实践环节脱节,项目孵化率不高

通过对省内8所医学院校的调查可知,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较单一,主要平台是校级创业大赛,除此之外就是参与各类别创业大赛、申报创新训练项目,还有部分高校借助孵化基地助推项目成果转换。目前能够结合医学特色把创新创业实践运用于医学领域的训练模式很少,学生往往把创新创业实践当作参赛拿奖的平台,比赛结束后,创业实践训练便戛然而止,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而且这类实践更注重结果,实践环节与创新创业理论相关性不高,更无法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一些学校虽然创建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由于缺乏系统指导和有效管理,往往导致项目孵化成功率较低,达到不到预期目标。

2.5 保障制度缺失,激励机制不足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也配备了相关人员和设备,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但在制度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尚有不足。一是对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仍没制定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等方面依旧没有明晰的政策指向;
二是对学生创业经费的投入不够,不能为学生在学习、模仿训练、创业实践、启动资金等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多高校也没有设立创业奖学金、创业基金等资助项目,甚至个别学校还没有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认定工作,导致师生“双创”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

3.1 转变教育理念,完成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高校从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都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站在后疫情时代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角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要结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从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向注重人文素质的转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要强化组织建设,成立学校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实行校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责任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和实施机制,从校级、职能部门、学院(系)、教研室、专业教师五个维度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全员化、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育人氛围,形成校内各级部门之间的深度协同与教育合力,加强全体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路径[6]。

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3.2.“1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思维范式的培养,其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对于医学生而言,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独立精神和创造品质。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将生物制药、基团工程、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大数据等医疗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各学院在开展专业教育时,要结合院系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将实验、科研、团队管理、市场调研等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中,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3.2.“2理论教育+实践实训”相互促进

通过调研可知,各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医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品质及创业能力仅仅凭借课堂教学无法形成,需要在后续的实践中反复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因此,高校要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与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相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如搭建创新思维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搭建创业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造能力,实现创业项目对接与运营;
搭建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领导力、沟通交流能力;
搭建教学改革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交叉学科交互等,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助推创新创业工作扎实开展。

3.2.“3共性教育+个性指导”相辅相成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理工类院校也有所不同。麦克斯调查显示,医学生就业领域与专业契合度最高,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将医学生的就业力、胜任力等因素考虑其中,在课程方面要设置以开拓创新思维、培养科研精神、提升临床技能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使全体医学生都接受共性化的教育与实践训练,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此外,对于个别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团队,可以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参与比赛、项目孵化、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单独指导,促使其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运营推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3.2.4 “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相互补充

部分医学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线上课程可以选取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创新思维训练或创业基础教育,也可以是一些科研科普或与医学相关的发明创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兴趣;
线下课程应由各院系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课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力争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线上一般性指导与线下专业性训练相统一。

3.3 强化师资力量,增强创新创业指导的实效性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由于医学学科的专业性,更需要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对创新创业有热情、有担当的教师作为核心师资力量。因此,一方面学校要立足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各院系师资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遴选和聘请各学院专业教师组建师资团队,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相关主题培训和实习实践,使他们既了解当前的创新创业形势政策,掌握必备的知识结构,又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行业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提升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实战经验和素质。另一方面借助校外资源,从校友、政府、企业中聘请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医学相关产业专家担任兼职讲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或项目孵化进行实践指导,从而增强创新创业师资的整体力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3.4 重视实践实训,提高孵化项目的成功率

3.4.1 搭建科研平台,提升医学生的科研能力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医学研究,因此,医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临床技能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主动去适应新时代医疗科技发展对新医科的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医学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等优势资源,向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医疗科研基地等医疗平台,引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探索创新实验方法,独自完成创新性、综合性专业实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3.4.2 搭建竞赛平台,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竞赛是学生展示能力的平台,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能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高校可根据学校、学院、专业情况,举办校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如“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等,各院系可推选优秀的创业团队作为种子团队参加竞赛,也可以申请进入校级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国家、省市级职能部门要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4.3 搭建孵化平台,提升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孵化平台是大学生从事创新设计与创业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创新创业项目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目前,各医学高校都已经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一方面要对孵化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根据入驻项目的特征进行分类指导,对医学科研类项目要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对项目的选题、实验过程、论证结果进行精细化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水平,结合实际研发情况促使其成果转换;
对创业实践类项目要安排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可行性、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团队建设、项目运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并进行市场对接,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对孵化项目进行全力扶持,从项目基金、培训指导、手续办理、公司注册、成果转换等方面建立制度保障措施,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

3.5 制定激励制度,鼓励师生共创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建立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激励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明确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职责,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纳入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中,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待遇报酬、晋升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工作成果认定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专业教育业绩成果同等对待,对业绩突出的教师,学校可重点支持。其次,要健全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政策,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创新创业竞赛、专利、入驻孵化基地、项目成果转换等纳入创新创业学分认定范围,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最后,要对创新创业工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校外专家指导、日常运行等事务;
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7]。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能够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有效运行,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运动精品(2022年3期)2022-08-12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22年16期)2022-07-22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传染病信息(2022年2期)2022-07-15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2期)2022-03-29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科技视界(2022年6期)2022-03-21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皮肤病与性病(2021年3期)2021-07-30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1年22期)2021-04-25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4期)2021-04-14《安徽医学》稿约安徽医学(2021年1期)2021-03-22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2-07

推荐访问:革新 疫情 教育体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5/60726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