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纪录片《盛会》创作策略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文/焦洁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当晚,聚焦于开幕式幕后创作故事的纪录片《盛会》也在北京电视台和B站同步上线。截至2022年2月27日,《盛会》在B站上的播放总量已经高达1365.9万,并获得了23.4万的追剧、18.7万的点赞、3.4万的弹幕和2729人高达9.9分的评分。这部2集共计100分钟的纪录片是如何从一个独特的幕后视角展现开幕式创作全过程的?本文深度剖析其在记录、叙事、传播等方面的创作策略,以期为其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盛会》片名的寓意是盛大与汇聚,两个字连接在一起,主创团队希望表达的是举国欢腾、举世瞩目和五湖而汇、四方来聚的美好景象。冬奥会开幕式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场精美绝伦的盛景,而《盛会》则全程记录下了这场盛景的诞生过程。

1.零距离记录,留存盛会背后的生动影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冰面那么晶莹剔透的景象是怎么来的?奥运五环的展示方式和火炬的点燃方式为什么要这么选择?开幕式导演张艺谋与他所带领的团队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盛会》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进行了大揭秘并提供了一个后台视角。该片零距离地跟拍了张艺谋导演及整个主创团队是如何使得创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场全球盛事成为可能的。通过主创人员不分昼夜地辛勤零距离跟拍,使得冬奥会开幕式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欢笑和泪水以最真实、最生动的方式留存了下来,既是为这个时代记录了珍贵的画面,也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用导演秦蕾的原话形容他们整个零距离记录的过程,“就像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碰到了惊喜”,正是这些惊喜让创作团队动力十足。

2.大时段跟拍,浓缩海量素材的精华内容。虽然《盛会》只有短短的2集100分钟的时长,但是为了这100分钟的完美呈现,主创团队却用了三年的时间去跟踪拍摄,积累了500T的素材。事实上,无论是开幕式短短几个小时,还是纪录片短短100分钟,背后都凝聚了团队成员大量的心血。只有浓缩精华厚积薄发才能在每一帧的画面和故事中带给观众远远超出预期的震撼。《盛会》创作团队本着能拍尽拍、应拍尽拍的原则,长时间、大时段地跟随着开幕式总导演的脚步,张艺谋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开幕式团队遇到困难的时候纪录片团队也跟着着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盛会》在短短2集的内容中精彩呈现了张艺谋及其团队历时三年的精心筹备历程。对纪录片团队来说,这样高强度、高难度、高紧张度的拍摄三年来从未停止过,一直到开幕式如期举行,拍摄才算彻底结束。但紧张的制作周期又给团队带来了高难度的挑战,如何能够做到导演所要求的“在第一时间推出最精华的东西”来为观众解渴和揭秘,创作团队的解决方案是素材拍摄与成片创作两项任务双线相互交织同时进行,以确保在拍摄中梳理、在拍摄中凝练、在拍摄中聚焦、在拍摄中制作。正因如此,观众才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创作团队最充分表达的精华成果。

3.深层次聚焦,从人物体悟洞见时代议题。如今的纪录片受众规模越来越庞大,这也就要求更多的纪录片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大众的兴趣偏好,而避免传统媒体时代单纯说教、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用纪录片的方式帮助观众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或者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就变得格外重要。《盛会》摒弃了过去那种宏大叙事的泛泛而谈,转而深层聚焦以张艺谋总导演为代表的开幕式创作团队成员,通过微观的个人视角、个人经历和个人命运来体现更宏大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议题。该片的精彩呈现,不仅聚焦了张艺谋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引发每一位纪录片观众延伸开来去思考自身与国家与时代的关系。例如,张艺谋在《盛会》的片尾谈及自己作为“双奥导演”这样一个角色的时候,他既非常骄傲而又充满感慨地说自己碰上了一个好时机,因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这件事,“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这句话深刻地折射出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之间的紧密关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艺谋那样成为双奥导演,但人们都同样经历了国家和时代的巨大变化,从纪录片联想到了自身反观到自我。此外,纪录片团队除了重点讲述张艺谋及其团队在工作过程中果敢干练的一面之外,还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柔和与温暖的一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挖掘出更具感染力的故事。

在记录当下的同时,《盛会》的主创团队还希望能够引发更多观众的“共情”,因此在叙事策略上,他们非常重视用真情实感和精彩细节打动观众,让观众在体验别人故事的同时形成共鸣。可以看到,纪录片从价值主张到故事叙述,从细节呈现到情感表达,其素材的选择处处都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

1.强调真实。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其能够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最大魅力所在,《盛会》之所以能够在与冬奥会主题相关的众多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其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用真实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与认可。例如,不同于大多数纪录片使用大量画外音进行叙事的传统方式,《盛会》总导演秦蕾要求整个创作团队明确自身的观察者身份定位,在制作过程中把对人物或者故事的包装成分全部砍掉,把没有必要的解说词全部砍掉,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后期编辑和加工的痕迹,让真实的故事自己跳出来去传递价值,让人物的对话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一种纯粹、干净的效果,让观众感觉到自己就是身临其境的那个人。拍摄过程同样如此,尽管纪录片团队也会跟着张艺谋导演的焦虑而焦虑,但他们还是坚持真实跟拍,不干涉开幕式团队及相关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正因如此,观众才能够看到张艺谋导演遇到困境时的焦躁、左右逢源时的喜悦和解决方案出现时的兴奋,以及整个团队时而痛苦时而无奈又时而充满力量的戏剧性转变,“真实地展现了他们或焦虑、或喜悦的创作状态,使讲述更为生动。”

2.把握细节。新鲜动人的细节,是纪录片在深刻主题统摄下更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能够从细微之处触动观众的内心,打开情感的阀门,让感动流淌出来。而如何挖掘细节,则成了考验《盛会》主创团队的一大难题。但创作团队成功地克服了,并通过扎根前线,敏锐细致地深入挖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动人的细节。长达三年时间的跟拍,拍摄团队用足够的耐心、热情和敏锐度跟随着张艺谋导演以及他的团队,在拍摄故事发生、发展和转折的过程中,捕捉到了所有的细节,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拍摄了高达500T存储空间的影像素材,为制作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发挥空间。再如,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很多小细节都耐人寻味,为了把冰雪五环道具的重量减掉0.5吨,团队们必须详细计算每一颗螺丝钉的重量;
为了使烟花的燃放效果符合预期,团队成员们必须确保控制板上任何一条小小铜丝都没有分毫偏差……越简约越细节越微小的事情越不好做,这句话既是开幕式筹备团队披荆斩棘精神的写照,也是《盛会》纪录片团队把握细节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动观众的写照。

3.引发共情。二十四节气、冰雪五环、雪花台等创意是如何诞生形成并精彩呈现的?相信很多看过开幕式的观众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盛会》的主创团队们用持之以恒的记录为广大观众带来了解答,而当观众了解了这些创意的来源与执行过程之后,不但会发出由衷赞叹,还会与纪录片所呈现的人物产生“共情”。而这种共情效果的产生,既来自于纪录片主创团队充足的耐心、持续的热情和对故事高超的敏锐度,还来自于他们通过坚持不懈地跟拍所完成的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例如,总导演秦蕾希望建立起的故事人物与观众、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正是这种“在观察别人生活时反思自己的处境”。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做到了,它纯粹而澄净,很容易就把观众代入一种沉浸式的情感体验氛围中。再如,《盛会》片尾部分,特意把开幕式和纪录片幕后的主创团队都呈现在了镜头面前,让他们作为主角表达自己对工作的负责、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无法与家人经常在一起的遗憾,从而进一步升华了纪录片的人情味,既平凡又伟大、既可爱又可敬,他们的喜怒哀乐既感染了观众引发了共情又折射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关联,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纪录片的温度。

除了记录和叙事,《盛会》还有更多的深度思考,那就是如何让纪录片“带着一份真实可感的人类共情,打动世界”,他们希望双奥之城北京以及这座城市所代表的国家,能够以更加开阔的心胸和姿态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浪漫。

1.中西合璧的联合制作。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仅是北京的开幕式、中国的开幕式,更是全球的开幕式、全人类的开幕式,这就决定了展现冬奥会开幕式筹备全过程的《盛会》也不能仅仅是给北京观众、中国观众看的。怎样才能够制作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的纪录片呢?总导演秦蕾先从主创团队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这部纪录片是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来立项和发起的,但其却是联合了国际最顶尖的纪录片Discovery的创作团队来制作和完成的,合作双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最终为大家呈现了一部中西合璧的优质纪录片。2019年初纪录片开始筹备的时候,主创团队仅仅三个人的规模,但他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与Discovery团队有了非正式的接触沟通。受限于项目的保密性质,双方的沟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半之后双方正式确定了合作关系。由于时间紧迫,两支团队必须面对面地高频沟通,虽然沟通成本很高,但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双方都彼此加深了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确保了中西方观众都能理解这部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意思。纪录片的开头几句话,正是中西双方倾力合作的完美诠释,国际制片人Vikram指出五环单环形如数字零,总导演秦蕾则将这个寓意浓缩成了“一切的宏大始于原点”这句话作为纪录片的开篇,来表达对于冬奥会开幕式创作历程的敬意。

2.双奥之城的时空巨变。时隔十四年,2022年的鸟巢依然是2008年的那个鸟巢,但是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奥运会和冬奥会东道主的中国也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纪录片需要向全球观众展现十四年间一座城市和一座国家所经历的巨变。纪录片的国际制片人Vikram早在十四年之前就曾经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纪录片的制作过程,这一特殊的经历使得他在十四年后带领Discovery团队再次成为冬奥会开幕式纪录片《盛会》的主创成员。可以说,Vikram的加盟不仅仅是让这部纪录片具备了面向全球观众讲故事的一种能力,更重要的还是他作为一个外国人通过亲身的见证和解读,向全球观众讲述一个双奥之城以及其所在的国家的变化,从而使得故事具备了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强的感染力。事实上,这也是国际制片人Vikram发自内心深处的希望,他认为,北京以双奥之城姿态在面向全球观众的时候,一定面临着新的凝视与打量,而自己亲身参与的纪录片《盛会》则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他希望全球观众能够通过纪录片的镜头,通过“一远一近”的对比,了解背后的故事,了解今日的北京和中国。

3.国际传播的语态转换。当奥运五环再次在北京的鸟巢升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希望向国际社会传播一种全新的声音、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内涵。从十四年前的“我和你”到十四年后的“一起向未来”,从十四年前的“我”到十四年后的“我们”,这既是一种国际传播语态的转换,同样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姿态的转换。尤其是在疫情环境下,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北京冬奥会将把中国人民与世界联系起来。”那么如何通过《盛会》体现这种从“我”到“我们”的语态转换呢?创作团队一改过去纪录片恢弘磅礴的表达模式,选择以更加简约、优雅、沉静、柔和的策略和风格,给全球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全新的机会,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发生的变化,感受从“我”到“我们”的真诚。例如,纪录片将开幕式上惊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配以更加国际化的视角,从故事到影像,节气的变化既寓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更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无声地融入其中、传达出来,将个人与时代、国家与世界“一起向未来”的寓意传播给了全世界的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广纳百川的中国桥梁形象,给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和全球表达带来了一剂“不一样”的良方。

《盛会》在国内收获了很高的热度,其在国际媒体平台Discovery全球电视网络和Discovery+流媒体平台的播放也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广泛热议。中西合璧的主创团队给大家呈现了这届“简约、安全、精彩”冬奥会开幕式大量的幕后感人故事和动人细节,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巨变、中国智慧以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念和长远价值。

猜你喜欢 盛会张艺谋开幕式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意林·作文素材(2021年3期)2021-03-18金秋半月湾,上演激情盛会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美好的盛会韦小洁词歌海(2019年1期)2019-06-11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求学·理科版(2016年4期)2016-09-02习近平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致辞十大金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6年9期)2016-05-25运动会开幕式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6期)2016-05-14极致奢华的珠宝盛会上海工艺美术(2009年2期)2009-08-17

推荐访问:冬奥会 纪录片 开幕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6/60776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