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基于408个县的实证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黄顺武, 丁章伟, 张亚妮, 孙杜霞

(1.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北京 100029;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改革开放至今,扶贫实践经历了从单纯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的演进[2]。扶贫开发靠精准,注重精准,成功或失败取决于精确度。因地制宜、精准到户、差异化扶贫的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已有文献从多方面展开研究,如黄少安基于土地承包制度、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问题阐释了如何科学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
王燕等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索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5];
苏毅清等发现通过实施适当的公共政策改变乡村治理中的关键因素(如土地制度),能有效提升农村的公共治理绩效,助力乡村振兴。[6]

本文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选取河北、湖南、山西、甘肃和贵州等五省408个县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评估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并从农村低保水平和农村低保保障度两个方面探究了农村低保制度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其次,考虑到样本异质性,本文根据样本所属省份、是否为贫困县等条件进行异质性研究。最后,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替换控制变量的测度方式、缩尾处理等方式进行多层次检验。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系统构建了县域乡村振兴水平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科学赋权方法,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
第二,基于2011-2018年五省408个县调研数据,较为客观地评估了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农村低保视角,从低保水平和低保保障度两维度展开探究;
第三,引入乡村振兴水平的五个子维度,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仅探讨乡村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兼顾乡村的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1.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7]。

目前,许多学者就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间的衔接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两者区别上,精准扶贫从“点”切入,强调扶贫到户、扶贫到人;
乡村振兴全“面”考虑,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8]。前者重在“精准”,在考核、帮扶工作、驻村帮扶、资金管理、社会参与、金融服务等多方面深入推行精准改革;后者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两者联系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两大重要内容,具有内在理论一致性和政策内容一惯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应以造血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输血,这与乡村振兴的主题不谋而合。精准扶贫提高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基础条件[9]。

因此,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生活条件,从而为乡村在产业、生态、文明、治理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提供经济动力。基于此,提出假设1:

H1: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实施有正向促进作用。

2.农村低保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

从历史维度考察,贫困是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不是解决温饱等基本需求,而是聚焦于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或支出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问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自2007年实施以来不断完善,保障对象基本覆盖了农村中患有重大疾病、残疾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在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重要过渡期,农村低保作为“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基本措施,满足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风险,对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维护和谐稳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农村低保对象除按标准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外,还享有一系列其他额外福利,例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的优惠条件[10]。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体系,有效推进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为多领域综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经济基础。韩华为和高琴研究发现,农村低保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受助者的收入贫困,而且有效促进其食品、居住、教育和医疗等基本需求领域的消费支出[11];
朱梦冰和李实研究发现,依照收入贫困标准(即扶贫标准),农村低保的瞄准度较低,而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 “两线合一”,可以有效提高低保保障度,使低保制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12]。

因此,农村低保作为一种扶贫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目标基本一致,共同面对“三农”问题,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低保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织就最后一层安全网,起到兜底作用,对乡村振兴也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假设2:

H2:农村低保制度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关于乡村振兴水平的度量,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尚未成熟。从研究的空间维度来看,包括全国、省、市、县、乡、村六级[13-15],研究逐步趋于微观。从具体评价指标来看,多数研究均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7]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五个维度的总要求作为一级指标,在二、三级指标的选取方面各有侧重,如闫周府和吴方卫的二级指标共计21个、三级指标共计43个[13];
贾晋等构建了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14];
张挺等选取了15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15]。

本文参考贾晋等[14]、张挺等[15]的研究,同样也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17个指标组成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耕地面积覆盖率、化肥投入强度、小学生师比、普通初中生师比、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村民委员会数、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居民储蓄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等,如表1所列。

有关指标赋权,主流方法包括定性赋权法、定量赋权法和综合赋权法。定性赋权方法稍显主观,缺乏精度;
定量赋权方法过于依赖数据,容易受遗漏变量的影响而导致偏差;
综合赋权法将定性与定量赋权方法相结合,既保留数据客观性,又兼顾专家学者评价的全面性,是较优的方法。

本文使用综合赋权法,即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可有效减少专家判断的主观偏差和数据质量问题的客观偏差。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10位农村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打分评价,综合评估结果后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判断矩阵。通过对该矩阵的归一化处理以及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应权重。

其次,采用熵权法,参考张挺等[15]的熵权法计算,在对数据进行区分正负项的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后,计算各指标熵值和冗余度,各指标权重为该指标冗余度与总指标冗余度之比。

最后,进行综合赋权,采用等权重加权平均的方法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相加, 得出综合权重,最终计算结果见表1所列。

表1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

(2)解释变量 一是精准扶贫。参考兰芳等的研究[16],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前记为0,之后记为1,即2014年政策实施之前赋值为0,2014年及之后赋值为1。

二是农村低保水平,即各县农村每年的低保补贴金额。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低保发放金额具有时间与个体双重差异,能够有效体现低保政策的作用。

三是农村低保保障度。参考朱孟冰和李实的研究[12],由于农村低保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农村扶贫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农村低保兜底作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保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瞄准程度。农村低保保障度的计算为:(各县农村低保标准-国家贫困标准)/国家贫困标准,以此衡量低保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瞄准程度。由于各县当地低保金额的制定一般参考国家贫困线和当地经济水平,因此当该地区低保标准高于国家贫困线时,贫困人口享受了低保所带来的兜底红利。

(3)控制变量 参考相关学者研究[9,12,16-17],使用以下控制变量:一是贷款水平,使用年末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来衡量,信贷规模可代表各县金融发展水平;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使用地区生产总值衡量,该值越高,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越好;
三是居民消费水平,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数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越高,活力越大;
四是财政水平,使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衡量;
五是教育水平,使用中小学教师数衡量,教师数量越多,教育水平越高;
六是医疗卫生水平,使用卫生技术人员数衡量。

使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小学学生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换控制变量,用于多角度衡量财政水平、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

同时为减小异方差,统一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各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列。

表2 变量含义及数据说明

2.模型设定

为探究精准扶贫是否能够提高县域乡村振兴水平,参考徐灿和高洪波[17]、宋锦等[18]的研究,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如下:

RRIit=β0+β1TPAit+xControlit+φt+δi+ωkt+εit

(1)

其中:i、t分别代表县域和年份;
k代表省份;
RRI代表乡村振兴水平;
TPA代表精准扶贫;
Control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
φt是年份固定效应;
δi是县域固定效应;
ωkt是年份-省份固定效应;
εit为随机扰动项。

3.数据说明

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结合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本文选取东部地区的河北、中部地区的湖南和山西、西部地区的甘肃和贵州,共计408个县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8年为研究期,最终整理得出3 264个观测值。

数据来源为EPS数据平台、CSMAR数据库、各县域统计年鉴。

表3(1)列结果表明精准扶贫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在1%水平下显著。表3(2)列在引入相关控制变量后结果仍然在1%水平下正向显著,回归结果验证了本文假设1,即精准扶贫的实施有利于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表3(3)、(4)列在(1)、(2)列的基础上分别纳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年份-省份固定效应,结果依然稳健。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两者的有效衔接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为深入探究农村低保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从农村低保水平和农村低保保障度两个维度出发,研究低保政策的有效性与兜底性。

表4(1)~(3)列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农村低保水平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对于总体样本、非贫困县样本还是贫困县样本,农村低保对于乡村振兴战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于整体样本和贫困县样本来说,促进作用均大于10%。农村低保有效解决了农民的生活贫困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表4(4)~(6)列从农村低保保障度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低保对乡村振兴的兜底性。具体做法是将不同县域不同年份的低保金额与国家贫困线作对比,当年当地低保金额低于国家贫困线时,认为其兜底程度较差,反之,兜底程度较高。由于国家贫困线每年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此做法更能体现低保的真实兜底程度。回归结果表明,农村低保的兜底性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表4 农村低保有效性与兜底性

1. 县域异质性

为进一步探究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在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样本以及在乡村振兴五个子维度中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加入控制变量、县域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与年份-省份固定效应后,进行分组回归。

如表5所列,精准扶贫对于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在贫困县样本中的实施效果整体优于非贫困县样本。精准扶贫与以往扶贫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其要义在精准,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贫困地区的持续减贫,而这恰好是后扶贫时代“三农”问题的重点。

表5 县域异质性分析

此外,根据表5可以发现,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不同维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精准扶贫对于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四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生态文明子维度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精准扶贫主要强调贫困户经济水平的改善,而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与耕地面积和化肥投入强度有关,因此县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在生态文明上。

2. 省份异质性

由于不同省份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如东部地区的河北与西部地区的甘肃,其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均存在较大差距,省份差异是否会影响该地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明晰这一问题,本文进行省份分组回归。表6分别是五省的回归结果,为与前文结果对比,同样控制年份-省份固定效应。可以发现,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五个省份都显著,效果在甘肃省、贵州省、河北省、湖南省与山西省中依次递减。同处于西部地区的甘肃省和贵州省,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精准扶贫的实施建立起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减少贫困人口和消除贫困[17]。

表6 省份异质性分析

1.倾向得分匹配

前文验证了贫困县相对于非贫困县,农村低保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效果更大。为避免样本选择偏误和验证前文实证结论稳健性,此处根据样本是否为贫困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从非贫困县中找出与贫困县相似样本,从而进行回归再估计。

具体做法是:本文利用PSM将试点组与对照组进行匹配。首先,从数据库中选择一部分影响贫困县经济水平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是否为贫困县作为因变量进行初步Logit回归。其次,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对其有显著作用的解释变量,得到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年末户籍人口数、耕地面积四个变量,并获得倾向得分值。最后,根据以上筛选的变量,为试点组的贫困县样本,寻找与其相近的非贫困县样本作为对照组,从而进行一对一的匹配,匹配后通过检验各变量在试点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偏差,若偏差绝对值小于10%,则说明匹配后偏差较小,匹配效果较好,反之则结果不理想(1)限于篇幅,没有报告该部分筛选过程,如有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表7的结果显示,四个解释变量匹配后的偏差绝对值均小于10%,且倾向得分匹配后,T值都由1%水平显著变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证明匹配效果较好,以上变量在试点组和对照组中均衡分布。

表7 PSM匹配效果——匹配前后样本特征对比

通过PSM有利于降低数据偏差的影响,得到表8的回归结果。由该表可知,PSM处理后的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稳健可靠。

表8 PSM处理后回归结果

2.替换控制变量的测度

通过对代理变量进行替换,包括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替换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用中小学学生数替换中小学教师数,用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替换卫生技术人员数,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结论无显著差异,结论稳健可靠。

3.缩尾处理

通过对核心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进行缩尾处理,对两端1%的样本数据用临近值代替,剔除数据为0的样本,减小极端值影响,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结果与基准结论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验证结论稳健可靠。

4.其他维度的稳健性检验

本文所有回归均采用稳健标准误,同时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从而降低样本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干扰,防止数据过大波动影响最终结果。

为排除异质性趋势干扰,在精准扶贫政策评估中,采取高维固定效应。在基准回归基础上,不仅采取双向固定效应,部分还纳入了年份-省份固定效应,以控制不同省份的时间趋势影响。

综合以上稳健性检验,实证结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具有稳健性(2)限于篇幅,没有报告该部分稳健性检验结果,如有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本文基于河北、湖南、山西、甘肃和贵州等五省408个县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影响集中于乡村经济发展领域;
精准扶贫注重贫困人口收入的提高,从而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该效应在贫困县更为明显;
此外,本文进一步探究发现,农村低保有利于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对当地符合标准的贫困人群采取直接发放补助的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有的放矢”,相关职能机构须完善监管机制。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到实处,防返贫、促振兴。地方政府须发展与地区资源禀赋相符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相关职能机构应加强对县级政府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借振兴之名,行政绩之实。

第二,坚持与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应继续坚持与完善,要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要重视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也应该重视乡村产业结构布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成效建设,志在全方面多维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在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同时,应更关注乡村发展全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猜你喜欢 赋权贫困县样本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民族文汇(2022年9期)2022-04-13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现代临床医学(2022年1期)2022-02-12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2期)2021-12-30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新西部(2020年5期)2020-06-01试论新媒体赋权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中国报道(2018年11期)2018-12-22规划·样本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16期)2018-09-27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3期)2017-03-09

推荐访问:精准 扶贫 振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7/60834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