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外显群体偏爱与歧视知觉的关系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赵倩妤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江苏南京 211131)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机会增多,由于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其子女也从农村流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国内对流动儿童本身所处群体以及感知到的歧视研究并不多。

歧视知觉是相对于客观歧视知觉而言的主观体验,是人们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群体而受到有区别或不公平的对待[1]。在不同指向性特点的基础上,分为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个体歧视知觉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歧视,群体歧视知觉指人们感受到的在生活工作中他人对自己所在群体的歧视。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城市认同也有关,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歧视,而这种歧视知觉影响他们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认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歧视知觉显著低于初中生,初三的流动儿童感受到更多的不公平对待[1]。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进行对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很少受到别人的不公平对待或看法[3]。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适应城市也起负向作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受到歧视知觉的负向影响,且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4]。同样,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5]。随着时间的增加,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显著降低、幸福感显著增加[6]。在国内的研究中,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所属群体整合研究较少,因此这一问题值得探究。

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相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且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连接的人群。“内群体”是指人们所属的群体,群体内成员拥有共同的群体身份并遵守一定的群体规范,“外群体”是相对内群体而言,指内群体以外的其他群体。在评价上和行为上明显表现出对内群体偏好的倾向,称为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反之,则称为外群体偏爱(Outgroup Favoritism)。弱势群体成员有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可能是由于弱势群体成员将社会不平等性内化。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总体群际帮助意愿存在积极的预测作用[7]。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其相对剥夺感、团体归属感和认同整合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8]。但国内对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群体偏爱研究较少,这值得探讨。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流动儿童在学校环境中心理融入与适应时歧视知觉和群体偏爱的现况,结合外显测量及问卷等方法[9],探讨歧视知觉与外显群体偏爱的关系,为有流动儿童的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学习及生活上出现问题时的分析及原因探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能够重视流动儿童在学校和社会上遇到歧视与偏见的现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初中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选取南京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300名,初一学生150名,初二学生150名。有效数据包括283名被试(女生144名,男生139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45岁。

(二)研究工具

个体歧视知觉问卷:采用刘霞和申继亮修订的问卷,此问卷由流动儿童在学校等生活领域中经历的典型歧视事件组成,共有20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1~4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信效度较高。

群体歧视知觉问卷:采用刘霞和申继亮编制的问卷,研究流动儿童知觉到的本群体在与城市人互动过程中被歧视的严重程度。共有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信效度较高。在填写该问卷前,要求被试先填写自己所属的群体,激活其所在群体,使得问卷填写更有效。

语义差异量表:本研究根据通过开放式问卷对常州某大学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别统计出形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属性词频数最高的10个词语,由10个典型的消极词汇和10个典型的积极词汇组成,其中5个积极词汇和5个消极词汇形容城市儿童,另外5个积极词汇和5个消极词汇形容流动儿童。将其编制为语义分化量表,均为描述城市儿童群体及流动儿童群体的属性词,且为已配对的积极词和消极词,问卷最终共包含10个两极对立的项目,采取7级等级评分,分别计-3~3分(分数越靠近-3代表该群体越符合左边词汇的描述;
越靠近3,此群体越符合右边词汇的描述)。为防止一致性偏差,因此将各个项目的积极词与消极词左右随机交替呈现。其中反向陈述的项目采取反向计分。

借鉴王丽丽关于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外显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即采用D值的算法:分别计算对不同儿童群体评价分数的平均数(M城和M流),再计算出两组得分的SD,最后用M城-M流,并除以SD得到D值。若D>0,表示被试存在外群体偏爱(偏爱“城市儿童”);
若D<0,则表示被试存在内群体偏爱(偏爱“流动儿童”)。经检验,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信效度较高。

(三)统计分析

经过初步数据处理,删除问卷填写有问题的数据,实际得到283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

(一)流动儿童外显群体偏爱研究结果

将被试对不同儿童群体与积极属性词、消极属性词的评价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被试在城市、流动儿童群体语义分化量表中,对于形容城市、流动儿童的积极属性词和消极属性词的评价均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t(283)=7.34,p<0.001,t(283)=-9.79,p<0.001。被试在城市儿童群体积极词语义分化量表的M=2.31,SD=0.77,被试在城市儿童群体消极词语义分化量表的M=-0.36,SD=1.77。被试在流动儿童群体积极词语义分化量表的M=-1.42,SD=1.84,被试在流动儿童群体消极词语义分化量表的M=1.96,SD=1.11。

表1 流动儿童对城市、流动儿童群体语义分化量表评价的总体情况

(二)将相应项目反向计分后,将被试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评价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单样本t检验,计算D值。结果见表2。

表2 流动儿童对不同群体评价情况

由表2可知,被试在城市儿童群体语义分化量表的M=1.33,SD=1.04,对流动儿童群体语义分化量表的M=1.69,SD=0.99。将被试在两个群体量表上的得分与量表中间分0对比,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

对外显群体偏爱效应值D外显进行单样本t检验,与0作比较。发现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群体与流动儿童群体的评价差异显著,D外显<0,t(283)=-2.11,p<0.05。测量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外显层面对内群体的偏爱程度显著大于外群体,即流动儿童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现状

对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均分为1.26,群体歧视知觉均分为1.08,都低于中值,说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两者差异极其显著(p<0.005),个体歧视知觉均值大于群体歧视知觉,即被试感受到的个体歧视知觉要比群体歧视知觉高。

(四)流动儿童外显群体偏爱与歧视知觉的相关关系

将流动儿童的外显群体偏爱和个体歧视知觉、群体歧视知觉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流动儿童外显群体偏爱与歧视知觉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个体歧视知觉与外显群体偏爱的相关系数为-0.38(p<0.05),显著呈负相关。个体歧视知觉与群体歧视知觉的相关系数为0.52(p<0.01),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均无相关。

(一)群体偏爱存在性分析

外显测量的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外显层面对内群体的偏爱程度要著大于外群体,即流动儿童表现出内群体偏爱。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群体服务偏向理论表明若个体把自己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就会形成群体服务偏向,且在被试正式填写语义分化量表前,已通过问卷激活,要求其站在自己所属群体一方对城市儿童群体及自己所属群体做判断。因此在外显层面,流动儿童更偏爱内群体,即更偏向于流动儿童这一群体,体现为内群体偏爱。

(二)个体歧视知觉与群体歧视知觉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所得结果与国内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发现流动儿童受到歧视的现象并不普遍。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均值为1.26,位于答案“有些不符合”附近,群体歧视知觉均数为1.08,低于中值2.50,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都较低,但相比之下,个体歧视知觉要高于群体歧视知觉。说明流动儿童的歧视体验在所属群体中并不强烈,但个人本身受到的不良体验或是感知到的歧视对比所属群体要高些,但总体来讲歧视的主观体验比较微弱。

(三)流动儿童外显群体偏爱与歧视知觉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外显内群体偏爱与个体歧视知觉有显著负相关,与群体歧视知觉没有关系。对此结果,本研究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首先,根据下行比较理论,个体在自我概念水平低时,需重新进行自我评估,外显态度也易受到自我保护及其他外界条件的干扰,尤其是面对较敏感的问题时,个体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态度,因此,被试在作答时,表现出自己对所属群体的偏爱。其次,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逐渐脱离原有角色背景,转换自己农村儿童的身份,已较好地融入城市,且在学校环境中心理融入程度较高,唯一无法改变的是自己真正属于的是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在感知到歧视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是城市儿童,这与社会认同理论的内容相符。因此,个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外显内群体偏爱有负向预测作用。

流动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外显内群体偏爱,对语义分化量表选取的属性词基本能代表相应的群体;
流动儿童的个体歧视知觉与群体歧视知觉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个体歧视知觉高于群体歧视知觉;
流动儿童的外显群体偏爱与个体歧视知觉有显著负相关,与群体歧视知觉无关。

猜你喜欢 语义流动量表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8-31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3期)2022-04-19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纺织科技进展(2021年5期)2021-07-22《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流动的光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0年6期)2020-05-22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为什么海水会流动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9期)2016-10-09“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推荐访问:偏爱 知觉 歧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0/60939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