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陈世荣,武忠远

(1.延安大学 医学院;2.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同样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高校实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应当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继续教育学生在学习安排、教育形式、日常管理、思想状况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目前的继续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建设还相对薄弱,依然存在着思政教育的“孤岛化”、教育形式单一化、育人实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这对于提升人才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立德树人是我国办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高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新探索,课程思政其实质并不是要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力抓手,通过发挥多学科优势,将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紧密结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思政课堂主渠道和其他专业课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引导继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素质上过硬,政治上合格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民族栋梁,复兴先锋。

(二)提升继续教育人才质量的必然选择

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725所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部属高校53所(仍有在籍生的)、高职院校753所。2021年招生501万人,在籍生1209.3万人,基本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四分之一。[3]继续教育学生群体庞大,行业分布广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因此,必须重视和全面提升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继续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各类人才的综合素养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因此,必须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通过挖掘各门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金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提升继续教育人才质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增强育人合力的有效渠道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风云激荡,思想文化多元碰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大多数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没有跟上,思想上认识不足,课程思政理念根植不深,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部分老师教学方式方法过于生硬老套,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知道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教书与育人、理论和实践、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等脱节严重,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严重缺失,导致了“课程”与“思政”实际上貌合神离。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思政的实践,有效打破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掘每一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调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积极因素,破解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孤岛困境,将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形成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强大合力。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继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其所处重要地位却极不相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思政的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方面,进入新时代以来,课程思政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南,然而,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体现在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真空地带。继续教育于2002年被第一次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但直到2012年教育部才出台了第一份《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政策的滞后性以及缺乏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和科学引领,导致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陷入困境,各类教育主体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权责划分不明晰,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和“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局面,各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无法凝聚起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上的科学引导和精确定位,继续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高校和教育部门思想上应有的重视,很多人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延续,不属于正统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继续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很多高校甚至只是功利化的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增收创收的手段,随意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未能从战略的高度对继续教育及课程思政进行长远规划,偏离了正确的办学方向。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灵魂和关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见功见效。[4]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力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短板。一是教师队伍的配备上明显短缺。目前,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课任课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兼任,或者校内外聘任的兼职教师,没有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这对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强。很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授,缺乏思政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忽视了课程思政对于继续教育学生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敷衍了事。三是育人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僵化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殊性,生搬硬套甚至简单复制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导致思政课枯燥乏味,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无法达到课程与思政教育“盐溶于水”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继续教育学生自身具有特殊性

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相比较,继续教育学生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加大了课程思政开展的难度。一是继续教育学生主体构成更加复杂,继续教育招收的学员学历情况、专业背景、年龄等各不相同,有的已经工作多年,有的尚未参加工作,其思想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二是继续教育学生多数已经工作或者组建家庭,要在家庭、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时间精力分散,工学矛盾突出,线上教学等方式也导致学生的集体意识淡漠,归属感、凝聚力不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功利化色彩严重,继续教育学生之所以选择“回炉再造”,很多人是冲着快速提升技能,获取学历文凭,以实现更好的就业和晋升发展的目标而来,学习中只对能提升实用技能和职业发展的课程感兴趣,而对思政课则没有学习的动力;
四是继续教育学生多数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有了相对比较成熟定型的“三观”,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认识,要对其已经形成的既有思想、行为进行重塑修正和纠偏难度巨大。

(四)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政策上的引导支持,继续教育本身存在着缺乏制度保障、经费支持不足、设施资源落后等一系列先天不足,使得继续教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
重合作洽谈轻规范约束;
重行政命令轻市场经济规律;
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管理,[5]实际育人效果缺乏有效保障和支撑;
二是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抓住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应该在哪些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融入何种元素,如何融入的具体操作上不够科学和灵活,使得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三是继续教育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多元化,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不高,被动学习、功利化学习的特点突出,导致课程思政往往事倍功半,无法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实践过程,不可能单独依靠某个部门或者群体一蹴而就。推进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和把握继续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学科专业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凝聚育人合力,破解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困境,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极端重要性,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步推进,不可偏废。教育部以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和完善一些已经落后过时的政策,特别在继续教育领域要适当给予倾斜,划拨出专项经费支持,补齐短板漏洞,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正本清源,把继续教育从边缘化的发展轨道上拉回。[6]其次,各高等学校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单位,必须依照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形成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二级院系贯彻落实,行政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等,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通过深入调研,结合学校发展、学生学习成长和学科建设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进度与教学考核等角度出发,制定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非思政课程中,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最后,要在相关制度制定中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主体责任与分工,让各行政部门也参与到课程思政过程中来,使其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是二级院系、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或者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行政部门也要挑起“思政担”,协同发力,从而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各个环节,体现在各个角落,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

(二)推进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责任人和实施者,课程思政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提升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必须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配齐思政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建立一套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广泛吸纳专家学者、模范标兵、企业精英、优秀校友等走上讲台,将素质过硬、理论深厚、经验丰富的人员选拔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在选拔专任、兼职教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科研能力,学历高低,更重要的是测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并有意识去培育这种能力。第二,继续教育部门要组织牵头,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观摩学习、集体备课、思政课大练兵、专题培训、编写教材等方式,加强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更加充分的挖掘思政元素,打造一批思政名师和优质示范课程,起到引领作用,通过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第三,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奖惩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于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身教更胜于言传,必须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各方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先生”。要建立一套退出机制,对于师德师风良好、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于品行不端,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达标的教师,要进行淘汰,特别在师德师风考核方面,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教师队伍。

(三)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一是充分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挖掘专业课和思政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自然科学类专业,都有着自身的特色,要对这些课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等元素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例如,选择经典人物事件、校史校情、优秀校友和专业行业领域中先进人物事迹方面的思政素材编写成教材,找寻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明确可以用于哪一门课程的哪一个知识点,以及如何融入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备课效率和针对性,使继续教育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二是大力推进实践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类课程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把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真实,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砥砺人格品质的目标。三是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办学和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要突破传统的以线下的说教式、填鸭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参与式、研讨式与启发式的学习。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远程VR等新技术新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整合网络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以更为丰富生动、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一体化教学。最后,还要利用好“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加强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师生互动交流,扩大课程思政的教育辐射面,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教育教学。

(四)开展多元评价,增强思政育人成效

当前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比较陈旧,依然奉行以考试成绩、科研论文至上的标准,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果无法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课程思政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全面多样、客观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确立评价主体,系统有效开展评价活动。因此,必须针对继续教育学生自身特点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实际,构建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一是注重对多元主体的评价。课程思政是一项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在对其效果评价时,也必须将学生,教师,教学单位等不同的主体纳入其中。针对教学单位的评价,主要侧重于顶层设计情况、主体责任落实、教学效果等角度,成立领导小组,对标对表进行检查核实,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形成阶段性总结报告,教学成果展示等;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其理论水平、对继续教育学生思想行为把握能力、思政元素挖掘能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效果管理评价能力等方面;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学校要通过考试测评、教师评价、问卷调查、到企业走访调研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等最终形成动态的综合评价。二是注重完善多元考评体系。打破以往以卷面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课程思政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学校以外更广阔的天地,将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接触到更加鲜活生动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比如,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技能后,主动参与线上的自主学习,在生活中的义务献血、植树造林、抗疫救灾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颁发的表彰奖励等,均可以认定到日常的考核成绩中。三是注重建立反馈激励制度。考核评价的重要目的在于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今后的评奖评优、岗位聘用、职级晋升等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不断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让“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深深根植于任课教师的头脑中,不断提升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推荐访问:继续教育 路径 困境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10/609634.html

  • 相关内容
  • 06-10 我教练作文,荟萃20篇

    我的教练作文1  来乌鲁木齐学游泳才两天,我发现我们的教练可称的上是“魔鬼”教练,说真的,看起来他是一表人才,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太严格了啊!悄悄告诉你吧,用“魔鬼”一词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我们这批

  • 06-10 “两山”理念发源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

    孔凡斌王宁徐彩瑶(1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杭州31

  • 06-10 《烈火金刚》:革命英雄传奇的经典性文本

    谢延秀(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1世纪以来,对1940—1970年代文学

  • 06-10 夏日絮语

    项勇义一即便在早上六点,穿过顶层的阁楼,也没有愉快的体验。昨日的暑气依然弥漫着,迎面便是热烘烘的气息

  • 06-10 工商管理类课程“5C”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景峰,齐永兴,王刚,白艳鸿(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案例教学是大学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