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汤婷婷,金旦飞,刘莹莹

浙江省台州医院 1 骨科,2 心胸外科,3 康复科 (浙江台州 31805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可引起终身残疾的严重损伤,主要包括完全性SCI和不完全性SCI。完全性SCI患者的运动功能往往难以恢复,而不完全性SCI患者仍会出现部分功能障碍,其中以下肢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运动及步行功能。因此,重建下肢功能对不完全性SCI患者日后生活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以往临床对不完全性SCI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多采用下肢肌力锻炼、肢体锻炼、坐立位平衡锻炼及人工辅助步行锻炼等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虽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系统性,且不能模拟人体正常的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总体效果欠佳[2]。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方法,对下肢行走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但用于SCI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报道较少[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对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8例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男23例,女16例;
年龄29~64岁,平均(45.21±4.78)岁;
病程18~67 d,平均(38.16±4.52)d;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19例,D级2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
年龄27~66岁,平均(44.98±4.12)岁;
病程16~74 d,平均(37.79±5.67)d;
ASIA分级:C级21例,D级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第7版)[4]中不完全性SCI的相关诊断标准;
损伤节段为L1~L3,损害分级符合2011版ASIA中的C~D级标准[5];
伴有下肢功能障碍,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Ⅰ 级。排除标准: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
合并颅脑损伤或其他严重复合伤。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下肢肌力锻炼:患者取站位,手扶固定物,练习下蹲动作;
患者取坐位及俯卧位,练习小腿负重屈伸动作,30 min/次,1次/d。(2)下肢主动与被动锻炼:包括屈髋屈膝运动、踝泵运动、肌肉等张收缩运动,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锻炼;
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半坐位,由康复师辅助其依次被动活动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10 min/次;
针对性练习挺腰、抬臀和举腿,每项练习2 min,1次/d。(3)坐立位平衡锻炼:指导患者取床边坐立位锻炼,站立时保持双脚与肩同宽,10 min/次,1次/d。(4)人工辅助步行锻炼:采用徒手辅助平地步行锻炼,辅助量为保证步行时不出现停滞的最小辅助量,30 min/次,1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92190389,A1型)辅助治疗:患者仰卧在机器上,用减重带固定好腰背部,用保护带固定好双下肢,将反馈训练系统从0°逐渐升至90°;
设置下肢步行参数,步频为30 step/min,左右腿步幅均为15°,步行时间为30 min/次,1次/d,5天/周。

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评价指标

(1)下肢肌力[6]:治疗前后,分别采用Lovett 0~5级肌力测定法检测两组下肢肌力,包括腘绳肌与股四头肌的肌力,级别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肌力越好。(2)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7]评估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包括17项,每项分数0~2分,总分值为0~3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3)步行能力: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与SCI步行指数联合评估两组步行能力[8-9];
FAC分为0~5级,分值为0~5分,SCI分为0~20级,分值为0~20分,FAC及SCI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步行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1 两组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比较(级,

2.2 两组FMA、FAC及SC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FAC及SC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FMA、FAC及SC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FAC及SCI评分比较(分,

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其中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尤其是ASIA分级C~D级的SCI患者,其双下肢虽会残留一定的肌肉力量,但由于肌力较差或肌痉挛等原因,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障碍,继而出现无法步行或下肢异常步态[10-11]。基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临床通过给予SCI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特定任务的密集、标准化和强化功能锻炼,并提供适当的传入反馈,可激活神经系统环路,重建大脑和脊髓的神经网络,提升神经可塑性,从而促使皮质功能重塑,促进损伤后功能恢复[12]。目前,临床上对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常采用下肢肌力锻炼、肢体锻炼、坐立位平衡锻炼及人工辅助步行锻炼等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受患者自身情况的影响,不能早期建立正确的运动和生理步态模式,难以将下肢的负重、平衡和步行三大功能进行有机结合,锻炼效果不甚理想。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反馈训练系统逐渐被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13-14]。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通过降低不完全性SCI患者的体重负担,在治疗师指导下可辅助患者进行摆臂下步行、抗阻下步行等代偿性训练,充分利用患者肢体残存的肌力移动下肢,使下肢的运动肌肉得到训练,进而增强上述肌群的收缩力,改善下肢肌肉系统的灵活性和骨骼肌系统的强度,恢复其下肢的运动功能[15-18];
该系统能刺激患者下肢关节肌腱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增加脊髓中枢的运动输出及下肢肌肉的激活数量,从而促进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的相互协调,减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可显著增强其下肢肌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MA、FAC及SC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可有效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可显著增强下肢肌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步行能力。不过,目前国内外关于不完全性SCI患者下肢功能训练的时效性与适应证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不同节段、分级及损伤时间SCI患者的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步行肌力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4期)2022-10-21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现代临床医学(2022年4期)2022-09-29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23魔方小区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22年5期)2022-05-22步行回家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12期)2019-01-07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中国体育教练员(2018年2期)2018-07-23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Coco薇(2017年12期)2018-01-03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

推荐访问:下肢 完全性 脊髓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27/63113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