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指向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段 妍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国际上风起云涌,国内改革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意识形态工作愈加成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立足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目标,指明了现实路径。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导向,深刻把握其现实指向,从话语体系、阵地建设与体制机制上着力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战,全方位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与引领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获得的。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威胁与挑战。例如,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
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甚至公开走上称颂帝国主义侵略、称颂殖民统治的道路上去;
等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巩固和加强主流地位,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保持底色和方向不变。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内涵,在守正中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与“魂”。回望百年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引领实践,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凝心聚力、阔步向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方向。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两个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巩固和夯实思想根基。一方面,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要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飞跃。另一方面,要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宣传、文学艺术、网络建设等各方面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与文化多元的辩证关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客观对待思想文化多元多样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明辨是非、引领多样、求同存异,筑牢其在多元文化中的主流统领地位。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生动体现。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充分体现当前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价值层面上,既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注重对舆论导向、文学创作、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并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心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贯穿于意识形态建设之中。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要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回应群众关切,协调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以真情实感和实际行动来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认同度,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过程中,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实践认同。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就必然要站在全新历史方位上明确现实要求、把握特点规律。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33页。。这既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内涵与鲜明特征,也指出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大的凝聚力是彰显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意识形态建设之中,找到思想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才能不断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与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趋向多元化。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在思想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愈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同时,复杂的国际局势、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向不同群体的不断渗透,也增加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系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愈加凸显其紧迫性。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增强“四个自信”,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汇聚力量。“四个自信”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更是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胜利前进的重要力量。坚定“四个自信”是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为凝聚力的增强提供目标指引、思想保障、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应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汇全体人民的意志,汲取全体人民的智慧,凝聚全体人民的共识。要遵循群众路线,积极主动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及时予以回应,消除人民群众的顾虑,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与信服感。

引领力强调方向指引,既源于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得益于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始终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使之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深刻回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敢于激浊扬清、发声亮剑,才能为人们所信服,强化引领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来源。因此,要持久深入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强化共识。这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引领力与强化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既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使人民群众从“学”到“信”、由“懂”到“用”,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也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其中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史”学习贯通起来,深入把握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并将新思想不断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还要注重坚持问题导向,自觉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在实践中生动彰显理论生命力,提升思想引领力。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清晰的诠释、准确的表达与有效的传播。只有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时代叙事语境、适应当代人民群众表达方式,融入最新语言符号的话语体系,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力与说服力,提升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7—198页。。

(一)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提升意识形态阐释力和说服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对于意识形态话语而言,能否说服人、能否阐释清楚理论,也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增强话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提升其阐释力和说服力,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一是要注重理论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重在准确传递党和国家的精神意志,透彻回答当今实践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总结党和国家在话语体系建构上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规律,把握话语语境、话语形式、话语载体、话语符号、价值导向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为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筑牢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话语内容;
把握当前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文字、音频、视频等话语呈现载体和话语传播媒介,形成面向不同群体、富有阐释力说服力、不断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使人民群众在接受意识形态话语中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二是要注重实践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秉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要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其实践性。一方面,话语体系的创新要立足新时代党在治国理政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历史性突破,讲好中国航天、伟大抗疫、脱贫攻坚等展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与定力;
另一方面,话语体系的创新要聚焦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坚决同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斗争。但是,“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因此,必须在批判中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话”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价值立场,在批判和斗争中不断锤炼、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用富有表达力、感染力和针对性的话语充分陈情说理,提升意识形态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二)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提升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感召力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近代以来,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了以“革命—斗争”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形成了“社会—建设”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话语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兼具观照人类共同进步的世界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发展中更加丰富与完善。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还需进一步走向深入。一方面,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体现民族性。话语体系的民族性是提升认同感和说服力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8页。因此,应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表达,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自信,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同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还要注重把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为贴近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唯有在话语表达上紧密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要通过富有表现力和亲和力的话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其感召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凸显时代性。“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建设,既要在积极回应重大时代课题中增强创新性,也要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话语权。要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深刻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冲破西方设置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束缚,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5页。,也是两种意识形态斗争交锋的主要场域。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错误思潮和观点始终暗流涌动,企图削弱乃至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守好建好重要阵地也就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和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不断巩固网络主阵地和学校前沿阵地。

(一)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4.4%。互联网舆论场域的不断扩大,促使网络新阵地不断形成。进入新时代,党进一步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互联网宣传阵地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普及,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平台。党中央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5页。。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牢牢占领网络阵地。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用正确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信息的方向,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文化,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其次,要善于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空间中迅速、准确识别隐蔽在形形色色包装下的错误思潮,严密防控和抵制网络攻击与渗透行为,勇于斗争、廓清是非;
要不断革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健全党政、社会、企业、网民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多手段结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再次,要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全面推进和完善新时代多种媒体形式的深度融合,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牢固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运用5G、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打破信息茧房,从丰富供给方式、提升内容质量、精准细分受众等不同维度充分释放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效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发挥“最大正能量”。

(二)做好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页。巩固学校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来对待。具体而言,一是要提高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站位,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站稳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立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我国高校的鲜明特征,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优势。各级学校党委党组织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打造一支理论水平过硬、业务能力过硬、师德师风过硬的政工队伍,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使学校阵地成为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堡垒,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坚实屏障。二是要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一环,把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利契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为青年学生奠定科学思想基础,提升其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分析问题、明辨是非、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使青年一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把握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现实需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深入式的教育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也要密切关注青年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思想动态,以此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答疑解惑中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与自信,守好建好学校这个前沿阵地。

踏上新征程,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态势敏感复杂。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具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0—181页。。面对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通过制定制度、强化体制机制,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向着规范化常态化推进。

(一)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为保障

制度是长远之策、治本之策。深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要以系统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确保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落到实处。二要完善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组织制度。既要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决策部署落实,也要构建起严密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体系。要通过不断加强各阶层、各部门、各阵地、各主体的组织体系建设,理顺和细化各方面关系,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相关领域主体服从党的统一指挥调度,发挥协同联动效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新发展。同时,还要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效果。三要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压牢压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的关键。要确保各级各类党组织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44页。。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用明确的责任清单、刚性的纪律约束提升其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自觉。要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5页。。只有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和把控,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马虎大意、不做“雅士”和“绅士”,勇当敢于亮剑的“战士”和“斗士”,我们才能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在方向明确、工作有序和效能提升中不断向前迈进。

(二)以强化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1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9页。。因此,必须下好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的先手棋,不断构建完善风险预警的体制机制,实现有效预警、精准评估、协同防控。首先,要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意识形态风险监测机制,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风险监测分析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社会综合治理等多方面工作中,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能引起不同群体思想波动的社会事件、现实问题进行演化预判和提前预警,及时提醒相关责任部门及上级单位共同研判工作策略,把握时机,疏堵结合,确保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其次,要建立评估处置机制。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府部门和执法部门以及相关技术单位共同参与的评估管控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敏感性事件或出现的社会思潮等,要及时启动意识形态风险评估。通过多部门协作,第一时间为风险防控提供有效信息,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风险类别等级,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并组织行动,迅速有效地打好化解风险的主动战,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实效性。再次,要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协同联动机制,加强相关工作部门意识形态风险协同监管能力,形成各级党委、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等共同组成的横向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队伍,共同关注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变化,多维度捕捉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最后,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效果反馈机制。信息反馈与效果评估是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追踪反馈意识形态风险管控,不仅有助于提升完善体制机制的科学运转,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强相关部门和主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责任意识,形成居安思危、临危不乱的良性循环。此外,在实践中,我们也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智能化,要善于通过创新运用语音识别、智能搜索、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科技助力,布设意识形态建设的“监控器”、筑牢“防火墙”,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构建体系,举一反三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新高考·高一物理(2014年1期)2014-09-18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那什么”的话语功能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指向 内涵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08/63660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