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创新探索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赵桂花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南通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一流本科高校。《基础化学》是我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为后续健康服务与管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1 教材及学时

本课程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第7版)和《有机化学》(第9版)两本教材,总计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8学时,存在学时少,而教材内容繁多的现象。

1.2 学情与教情

本课程是在每学年第一学期针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新生开设的,该专业是文、理兼收,还有部分调剂生,他们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有的甚至是零基础,这么多的化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很难完全掌握,而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和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课堂上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师生间的互动比较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强。施教两轮下来,平均成绩都处于及格的水平。

1.3 评价方式

目前本课程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期末考试占60%,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20%。首先是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占比较多,有些同学记忆力好,考前突击熬夜记忆也可以获得高分,考完几乎就忘记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其次平时成绩主要为作业,作业不可避免的存在抄袭现象,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反而不占优势,会使这些同学丧失学习的热情;
再次实验主要是实验报告成绩,不能够合理地体现实验综合水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成功息息相关。基于上述的弊端,此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的指明灯,是教学的方向。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修订,《无机化学》(第7版)和《有机化学》(第9版)两本教材总共27章内容,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际上也是选择了部分章节授课,但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内容仍然较多,因此必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专业特色,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合理的精挑一些内容讲授,注重基础,加强应用性。其次是思政目标的归根问题,目前的大纲虽然有思政育人的总体目标,但这些目标如何体现,又如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这是没有落脚点的,就会形成了空有思政目标而不能落到实处的现象,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更是难以掌控和挖掘思政元素,因此需要课程组确定教学知识点对应的思政主题,梳理各思政主题之间的关系[1],明确思政目标的归属。

2.2 教材优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第7版)和《有机化学》(第9版)两本教材内容丰富,化学专业性较强,主要适用于药学类专业,而对我们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一门课程,两本教材,大量的教学内容不是最优的选择,因此推荐采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第二版)这本教材。该教材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内容中与医药关系密切的内容有机整合而成的一门针对医学的化学基础课教材,该教材注重实用性,突出“医”的特色。

2.3 理论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

针对互联网下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传统的运用教材和多媒体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与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需要转变观念,要确立学生中心原则,利用手机、电脑的资源让学生忙起来,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乐学、会学、能学且学会[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

2.3.1 线上预习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缺少预习要求,待上课时学生才知道要学什么,这样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我校开通了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老师通过电脑端将导学材料、课件、教案、课程微视频、结构动态演示、模型图等分章节上传到平台,并在每个章节下设立自测题,并将这些内容设置成任务点,上课之前学生可根据导学材料完成视频的观看以及章节测验。导学材料的设计要根据各章节的重难点及培养目标有目的地设计题型,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关键信息提炼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应用等能力分层次的培养。超星平台会自动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自动批阅并生成分数,方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疑难点,在课上可以有重点的讲解。

课前预习环节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时间规划、自我约束、执行能力等其他行为能力,体现了课程的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2.3.2 课堂教学

授课前,老师先检查学习通任务点完成情况,成绩分布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做到有侧重点的讲授。利用抢答、课堂讨论、启发引导、互助探究、案例讲授等多种手段来授课。授课时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一些基本的概念已经掌握,对这些内容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认真预习的同学就会表现的很好,而没有预习的同学会感到没有参与感,这样会促使学生去预习,只有认真预习了才能融入课堂。

对于知识的梳理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梳理有机物的命名、有机物的鉴别等,形成知识串联,类比记忆。通过学生自己梳理,更容易加深印象,便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密切联系的,脱离了实践应用的知识,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因此要用和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突显学生对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稀溶液的渗透压力,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输液为什么用50g·L-1葡萄糖溶液或9g·L-1生理盐水;
讲授缓冲溶液时,采用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案例[3];
讲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引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以这些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方式突出课程的创新性。

2.3.3 思政融合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授课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2]。例如通过酸碱理论的发展展示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让学生们明白辩证思维的重要性[5];
讲原电池时灌输垃圾分类意识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远意义[5];
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提出的“n + 0.7l”规则时,介绍其在艰难岁月中刻苦求学、学成归国、奉献祖国的光辉历程,启发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
通过反应停事件,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6];
在学习“醇”这一节时灌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酒后不开车,做一个文明的公民;
在学习“生物碱”这一节时要求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3.4 课后作业及答疑

课后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线上作业或课堂上布置线下作业,让学生及时的巩固练习。学习通线上作业更为方便快捷,可进行“随机抽题”、“题目乱序”等设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抄袭的现象。将易犯错的知识点设置成多选题,错误正确选项对比分析利于培养思维严谨性。另外预习时的章节测验可以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通过课堂进一步的学习,原来理解有误的地方势必得到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挫败感转为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习的热情。线下书面作业可以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换角色参与,在评价的同时对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形成榜样的力量。

课后对学生进行及时地答疑解惑。答疑的方式不限制在固定的地点,现在的学生离不开手机,可以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进行答疑,另外还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对课程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2.4 实验课的改革创新

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目前是一个验证性实验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两个实验都和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但相对来说实验数量较少,创新性不足。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根据教学需求增设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具有开拓创新思维的实验。实验的分数是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给出的。书写实验报告固然是重要的环节,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摆放整齐等都是考核的要点。因此在成绩构成中除实验报告成绩之外还应考虑实验过程。可以采用组内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实验步骤等打分[7]。

2.5 开展活动

思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多成长中的学生,使思想的火花产生交流和碰撞[8]。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化学方面的活动,例如举行分子模型拼装比赛、思维导图绘制比赛、思政风采大赛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娱乐中学习、学习中娱乐。

2.6 科学评价

《基础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目前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成绩组成较为简单,期末考试占比较大。线上预习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后,也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机制。考核方式可分为态度性考核20%、过程性考核30%、终结性考核50%。态度性考核包括出勤10%和超星平台课程视频观看时长(预习情况)10%,增设态度性考核且有较高的占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学、自律、自控能力。严格课堂管理是确保高效学习的先决条件,对缺勤超过20%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和线下作业10%、期中测验10%、实验报告10%,期中测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终结性考核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5%,其他技能5%。其他技能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或通过理论的学习进行案例分析或通过论文的形式表达对化学课程的体会,选择性较多,体现了课程的挑战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同时也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这样的调整,实现了多元化、重过程的考核体系,做到全方面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必然要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提升自身在平时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基础化学课程是一门和专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课程。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预习,课中讲解,师生课堂互动讨论,课后答疑,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教师全程跟踪的教学模式以及多元化、重过程、突出应用的评价方式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考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内部考核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推荐访问:改革创新 本科 探索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08/63661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