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抗大母亲》导演创作谈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胡继宗

在近现代波澜壮阔的戏曲发展史中,以“母亲”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早已屡见不鲜,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母亲”更是近几年创作的热潮。如何在同类题材中找到自身作品的亮点与创新点,做到独树一帜是主创团队必须认真思考的。黄梅戏《抗大母亲》故事的发生地安徽省滁州革命老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活动和建立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在皖东这片土地上,革命先驱点燃了无数的星星之火,皖东儿女与全国人民一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该剧创作上个性鲜明,带有皖东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出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现实题材艺术作品。

《抗大母亲》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诞生的一部作品,具有特殊意义。使命性的创作,“缅怀历史,警示后人”,幸福生活的今天不能忘却为建立伟大新中国牺牲的许多有名、无名的英雄。作品的灵魂,全剧“舞台形象的种子”都是从这里生发。如何将这样的作品升华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长久的命题。找到最为真实、最为真挚的出发点,才能成功开启创作的航灯。“戏剧最需要的是生活的真实和人物情感的真实,真实也是戏剧作品的生命”[1]。《抗大母亲》是一出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作品,能够在观众静心欣赏的同时给予其心灵启迪;
也是一部符合当下主旋律的作品,却不是“假大空”,我们从平凡的、活生生的小人物出发,展现真挚伟大的母爱,展现在战火纷飞年代里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深情。

剧中人物性格丰满,可亲可感,可敬可叹,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主人公赵大娘形象的塑造是立体、多层次、多角度的,犹如工笔画般去描摹。一个平凡母亲在令人生惧的硝烟中,在人本性的柔弱中,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多重感情的交织碰撞下,经历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奉献,选择坚强。该剧围绕主人公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无不展示出中华母亲(女性)的传统美德与情操,使得这位平凡母亲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散发出属于她夺目的人性光辉。她用一个母亲伟大的、无私的爱去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黄梅戏唱腔优美,曲调幽婉动听,抒情贯穿始终,载以舞而动人心。其诞生之时,就拥有着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基因。当下,戏剧日益向综合性表现语汇开拓,黄梅戏《抗大母亲》充分继承和发扬黄梅戏表现特色,联系当代审美风格,在遵循中国戏曲本体与紧密关注时代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音乐是戏剧的灵魂,舞美可以简约、灯光可以写意、唯独音乐对于一部特定剧种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抗大母亲》音乐形象的确立首先立足于黄梅戏剧种风格特色,结合主题思想配上庄重、崇高的表达,注重完整性和连贯性,节奏流畅而富于意蕴,起伏跌宕,悲喜有加。且在主题音乐上采用取材于苏皖的茉莉花音乐,追求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同时在创作中灵活的运用黄梅戏的各种腔体和版式,充分利用戏曲艺术的丰富表现手段(独唱、合唱、伴唱、对唱、清板等)。运用唱腔音乐刻画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及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旅程,成为他们情感抒发的一种手段。

在音效处理上也做到精细处理,重视有源和无源音响的处理原则,借助逼真的音效让演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表演的真实感,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形象感(如警报声、飞机轰炸声、炸弹声、风雪声、子弹射击声等),这些音效是全剧听觉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效自身独特的魅力是任何表现手法都无法替代的。全剧每场戏规定情境的提示以及舞台气氛的烘托渲染都要依靠音效来展现,不仅便于外在环境的描绘,人物细腻情感的表达,对于烘托全剧的气氛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创排过程中,导演一再要求音效的真实性,要恰如其分地为揭示主题、人物和为戏的思想内涵服务。

《抗大母亲》着重于对革命时期底层人物精神的歌颂,戏剧高潮是人物的升华。高潮的构置,应依据剧情的发展过程,把高潮中的一个浪潮、一个浪潮的起伏推进的关系处理好,必须要“动中有静”“缓中有急”、张弛得当,分清层次,才能将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高潮,安排的引人入胜,从而把重点情节、重点人物身上的“戏”处理得俏皮,有艺术个性[2]。但有一些革命题材作品中人物的升华很“硬”,带有“强行”之感。本剧女主人公赵大娘最终的命运归属,在剧本的多次调整中让主创产生困惑,如何让全剧的结尾打动观众?如何让主人公在形象升华时显得合理而自然?这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大娘是不是为死而死?现实主义戏剧需要的是真实,它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人物行动目的性必须求真,不能强行拔高。最终将大娘的死定名为——“壮烈的送行”,将原先战士夜探的戏调整为大娘夜晚到前线送物资的戏,赵大娘在紧张的音乐氛围中,在特定灯光效果的配合下,演员运用节奏准确、动作干练的戏曲身段(跪步、蹉步、滑步、倒步、翻身、屁股坐)等形体来表现情境。“这些动作需要真实感人、恰到好处的在细节上准确的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情感,为角色表演的内心外化服务。”[3]尽管舞美装置没有改变,但音乐节奏、表现形式却发生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为主人公的最终升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推动,主人公的舞台行动线更加明朗,角色的内心活动更加充沛,推动了全剧的舞台节奏。

全剧以情贯穿,以情感人,在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折射出人之本性,塑造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通过每一场戏中事件的展开深入到人物复杂的内心精神世界中,彰显人物的性格与精神实质。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矛盾冲突,直观地反映了伟大的母爱、炙热的亲情、人性的善良。全剧没有口号、没有宣讲,让当下的观众在欣赏的时候能受到思想上的洗礼、精神上的震撼。全剧对人物心境进行了深度的开掘和剖析,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因此全剧人物的升华没有靠强行拔高,而是脚踏实地的找寻到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深入、强有力的手段。

一部作品的成败、能否流传的关键是演员是否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是否给观众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创作艺术作品,导演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全剧组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以及综合表现力。为此,在《抗大母亲》的排练中,导演把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和表演技巧的提升摆在了最为突出的位置。

现代戏和传统戏在表现形式上有较大差异,传统戏重程式,现代戏则更接近现代生活。关于“现代戏”的创作,导演认为演员要充分理解角色的人物定位,包括身份、阶级、背景等;
充分体会角色性格与内心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去把握角色的外在形态,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去设计动作,使动作带有艺术美感。因此导演在排练中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合理的素质训练让演员最快的找到人物基调,找寻到人物形象的种子。

演员的最高使命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但剧本所提供的内容,无论在角色性格的刻画上或是形象的塑造上都存在着缺欠与不足,有待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这就需要通过演员的自我创造来弥补加工,促使人物形象更加趋于完美。演员必须认真阅读、分析研究剧本,全面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从中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人物,以及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大胆积极的展开创造性想象,针对人物的容貌、身材、仪表、风度和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外在形态,以及身份、地位、阅历等,包括人物的气质、脾性等心理特征,做出对于角色的构想与设计。应学会撰写角色小传,不仅有利于弄清楚和把握好角色生活历程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可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全剧的群众场面较多,而这正是此剧深化主题、烘托气氛、丰富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创造角色时,演员要注重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生活、情感世界乃至潜在的意识与心境进入深层次的、细致入微的深挖,力求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同时建立起人物的思想线与感情线,随同人物的行动线,在创造角色时交融一体,有机地运行。但戏曲演员因为常年程式思维的束缚不易解放天性,在创造角色时总会成为程式躯壳的枷锁。

因此将西方戏剧创作中先进的训练方式(梅耶荷德的有机造型术、安博格“视点方法”、铃木忠志形体训练方法等等)在此次排练中巧妙地加入,加大演员肢体的训练,从而达到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心理与形体、内在与外在高度结合的表演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和技巧来统一所有的演员的风格。同时处理好与传统戏曲艺术“四功五法”训练的有机融合,提升演员的表演能力。“中国传统戏曲综合性表演艺术手段与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身体训练技法和集体即兴创作手法的交融与互补,一定是当代最为优秀、最为全面、最为精粹的表演艺术。”[4]最终演员们塑造的角色达到真实生动、情感饱满、表演自如、技巧娴熟、性格鲜明、形象深刻的艺术境界。

导演是‘死’在演员手上的,没有演员好的艺术呈现,其他的一切都是徒劳。这句话道出了当下导演创作中的困惑。排练中大量运用戏剧舞蹈、群众造型、体态来衔接各场之间的变换,成为一种舞蹈造型新的表达语汇。群体造型表演打破传统的一味平行调度的呆板,增加舞台的纵深调度,丰富舞台画面以及增加演员的全方位流动感。群众角色在全剧舞台节奏上的推进也要处理做足,利用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通过大量的音乐练习让演员卸下心理压力和负担,在训练中解放演员的形体,打开演员的想象力和创作思维能力。其实戏曲演员对这种训练方式不仅不排斥而且特别喜欢,每天两小时的残酷形体训练对今后的舞台综合呈现起到了极佳的效果。

“舞美的最高境界是升华主题。戏曲舞美写意传神的美学精神,表现剧情的深层思想含义”[5]。对于具有光辉历史的文艺团队,滁州演艺集团在每部剧目的排演中都有较高标准,要求这部剧不仅要在剧本、音乐和表演上有所突破,还要在舞美上追求创新。《抗大母亲》的舞美总体要求是简约而不简单,变幻而不奢华,重点突出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和时空的自由转换。舞台的整体设计严格遵循着戏曲的美学原则,突出空灵、写意的舞台艺术效果,以虚为主,以实为辅。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随舞台的拓展写意流动,而非束缚手脚。

全剧的舞台空间造型转换灵活,不仅是景随情节动,而且赋予了许多象征性的寓意。全剧设置移动平台,便于演员多演区位置的意境情感表达,也利于形成视觉上的层次变化,便于灵活多变的舞台调度,把舞台空间留给演员。强调舞台的流动性和空灵性,不过分写实、具象,也不能过分抽象。以麻布材质制作的舞美装置时而关闭、时而打开,自由灵活;
舞台上设置的一些小道具不仅具有装饰性、点缀性,而且是表现特定时代的规定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便于换景。全剧没有提倡大制作,强调做绿色戏剧、经济戏剧、环保戏剧。

在全剧灯光的使用上导演也强调要设计出具有特定意蕴的灯光效果,强化富于表现性、写意性光的运用,在灯光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把握住戏曲的虚实相间的特征,每一场灯光的基调要准确,尽可能将灯光语汇发挥到极致。剧中多个大场面的展现,不仅使用整块的色系来凸显自然光源的变化,更运用灯光的视觉语汇来营造动态的场面,展现出真实的情景再现。剧中第二场母子梦会(梦境光)的运用、第三场母女3人(多重空间对话)灯光的特殊运用都在主人公内心产生了波澜,多重时空的碰撞让人物的心理节奏发生变化,以此来强化人物形象、烘托场景氛围、渲染特殊情绪。

舞美与灯光的紧密配合必须丝丝入扣、细腻准确。全剧舞美的设置在舞台空间的立体呈现上会出现多层面、多支点样式,《抗大母亲》强化灯光的表现作用,不仅完美的体现布景环境以外,更要渲染和呈现该剧的情绪色彩,要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人物内在的情感的外化形象。

传统戏曲舞台遵循戏曲写意本体,一桌二椅的表达方式简洁、空灵。当下导演去设计舞台的时候,要考虑到传统戏曲形式的艺术美感与艺术标准已经与现代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发生了碰撞。因此如何全方位的提升现代戏曲的观赏性、在传统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内涵、找寻到既能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又能全方位提升戏曲艺术品位的桥梁,是导演必须仔细琢磨、弄透弄懂的功课。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发展,以光鲜绚丽的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的舞台慢慢进入到观众的视野。与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达成一致。如何打破传统戏曲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瓶颈,笔者以为既要注重传统戏曲的神韵又要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需要二者巧妙的嫁接与融合。

《抗大母亲》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全剧空间变化繁杂,多种时空交错并行,多媒体投影的运用为该戏的立体呈现增色不少。在表现手法上既要保持中国戏曲空灵、写意的艺术要求又要进行宏大的历史叙事,传统的舞美技术已然难以解决,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中一场一景的模式,更打破了传统戏曲固有的具象表达,使得整个舞台更加自由。当下观众的认知水平是很高的,观剧的过程实则是一起参与创作与思考的过程。运用多媒体一景通用全场,如投影于幕布来表现飞机轰炸、雪中行走、穿越树林等复杂场景,这无疑提升了剧目的整体艺术效果。

戏剧朝着现代化发展,观众对于视觉欣赏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戏曲舞台艺术作品综合能力的综合呈现,会从更创新的角度来进行审视。导演对于戏曲舞台的表现能力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深知戏曲胸怀之宽广。但前提是继承,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的进行舞台实验。

近些年综艺晚会中使用的LED大屏,也悄无声息的在传统戏曲中流行应用。但一味的节约资金,以为只要有大屏就可以解决一切的想法是荒谬的,这也是对戏曲艺术创作的极不尊重。LED大屏解决舞美的问题,表面上方便、简单,放一张图片就成为了一场景,但不可回避LED屏幕的亮度过高,不仅破坏了灯光的运用而且会让观众观看产生不适,更破坏了戏曲本体的美感。所以导演创作即要考虑到基层院团的经济条件以及流动演出的需要,也要合理有效、科学严谨的运用LED。“任何舞台创造,需要量体裁衣,需要遵循基本的艺术规律,需要愈来愈能走进文化市场,去赢得自己的最大的生存空间。”[6]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都需要导演和整个创作团队经过严谨的思考,并非一蹴而就。

总之,艺术作品想要完美呈现,是需要不断打磨、不断改进的。对于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要怀有一份崇高的敬意,要与那些峥嵘岁月进行深刻的心灵对话。黄梅戏《抗大母亲》是一部气势恢宏,严肃而厚重的艺术作品,更应该是一部发人深思、呼唤人性本真的艺术作品,展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展现在战火纷飞年代里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深情。它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的诗意画卷,就像一股沁人心脾的甘甜雨泉,于无声处显力量,用清新质朴的气息感染座下的你。

猜你喜欢 全剧舞美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黄梅戏艺术(2021年1期)2021-03-29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西部论丛(2020年15期)2020-12-23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综艺报(2020年22期)2020-12-23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戏曲研究(2019年2期)2019-11-25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看见校园霸凌女性天地(2018年6期)2018-06-12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戏曲的发生学述见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推荐访问:抗大 黄梅戏 导演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21/64284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