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内国际大市场建设的战略价值与路径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姚树洁,房 景

(1.辽宁大学 李安民经济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6;
2.杭州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升级,逆全球化思潮兴起,部分发达国家主导的“与中国脱钩”趋势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挑战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分工合作体系。在此背景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1)姚树洁、房景:《“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6卷第6期。姚树洁、房景:《科技创新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理论及战略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包括“国内大循环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外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这使得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成了新发展格局的一体两面:实现“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必然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创造基本条件;
而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然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利用庞大国内市场作为对国际市场的缓冲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增加进口需求,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2)钱学锋、裴婷:《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共赢平台。因此,全国统一大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构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体两面,是畅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基础支撑(3)刘江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光明日报》,https://news.gmw.cn/2022-07/12/content_35876610.htm,2022年7月12日。。

作为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备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和各种做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并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市场准入管理从以正面清单为主向以负面清单为主全面转型,破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限制以及隐性壁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4)安蓓、潘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中国产经》2022年第8期。。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
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5)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7/content_5661684.htm。。

2022年4月,党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要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并引领需求,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推进统一市场建设,破除各种自我小循环、封闭小市场,让需求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服务扩大需求,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6)中央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10/content_5684385.htm。。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还着重强调,“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7)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2.htm。。

在构建庞大国内市场的同时,要赢得发展优势,还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8)资料来源:《人民日报》,http://www.gov.cn/xinwen/2021-12/23/content_5664620.htm。。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担大国责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正式生效实施,我国国际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全面拓展,正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9)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722/c1002-32165524.html。。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展现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10)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722/c1002-32165524.html。。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经贸合作,共享发展机遇(11)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2/content_5697153.htm。。

因此,连接畅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对内需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对外则要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减轻区域间、城乡间商品和要素市场分割,加强扩展全球经贸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势互补、资源融合、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解析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基础和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探讨面对外部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析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阐释为什么要以自主创新为抓手,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第四部分论述国内大市场是推进国际大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相得益彰的内在逻辑;
第五部分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中国国内市场形成规则统一、竞争充分、运行有序、高度开放的基本格局,具有规模巨大、结构完整、机制灵活、功能强大和环境优化等内在性质,可以依托其顺利开展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和扩大再生产(12)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8期。。全国统一大市场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并提出(13)张皓若:《建设大市场 发展大流通》,《中国物资经济》1993年第5期。,是指要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高标准联通的市场设施,实现市场主体平等准入,要素与资源、商品与服务自由流通的市场建设。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14)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7/content_5661684.htm。。

(一)我国消费结构变迁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5)资料来源: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2021-09/28/content_5639778.htm。。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环境百年变局,我国GDP总量达到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GDP达到8.1万元,首次达到全球人均水平,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增强了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6)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加入WTO之初,对外贸易极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出口总额占我国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遭遇重创,进出口贸易对我国GDP的贡献持续下降,到2014年已经降至40%左右,2015年至2021年基本维持在30%—35%之间。这一时期,随着我国人均GDP持续增长,国内市场日益扩大,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在2008—2010年期间保持在50%左右,到2021年已经提高至近55%(如图1)。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722/c1002-32165524.html。,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拥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新发展格局有必要也有条件“向内看”,这也是开放型大国的基本发展规律,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基本在20%—40%之间。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内大循环畅通,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18)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7/12/content_5306121.htm。。内需包括国内消费需求与国内投资需求两大方面,其中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投资是产生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保证,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支撑(19)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11期。。经济腾飞历程中,我国人均收入持续增加,21世纪初居民人均名义消费仅有3000元左右,2021年已经提高至24100元(如图2)。剔除物价上涨因素,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00年增长3.3倍。我国具有14亿规模的庞大人口基数,结合持续增长的人均消费水平,可以推算我国居民消费市场是一个超过40万亿元规模的庞大市场,对于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而言,都是开展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图1 我国最终消费、净出口、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

在居民消费保持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长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从人均消费数值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在21世纪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已经超过5000元,而农村居民仅有不到2000元;
经过20年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2021年人均消费突破了3万元,达到30 307元,而农村居民也超过了1.5万元,达到15 91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比从2000年的接近3倍下降至2021年的1.9倍,城乡消费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呈现向城镇居民收敛的趋势。而从人均消费增长速度来看,剔除物价因素,以2000年为基期,在2000—2010年期间,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保持一致趋势,2011年之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与前一时期(2000—2010年)相同的增长速度和趋势,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加速增长,增速显著超过城镇居民。这与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精准脱贫的时间窗口相一致,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效。

图2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2000—2021)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冲击,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同比增速首次出现下降,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较好抵御住疫情冲击,继续保持增长。因此,我国的居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市场,仍然有广阔的增长空间。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减轻居民教育负担,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制定更为精准的补贴政策,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可以迸发出更高的消费意愿,可以为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提供增长空间,同时也可以增强我国庞大国内市场优势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以市场资源交换技术、研发资源,抵御贸易和科技保护主义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市场规模比较

市场资源是大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为本国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市场基础,同时可以为开展国际大循环提供多层次的需求侧资源。我国国内庞大市场业已初具规模,从总量指标来看,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在21世纪初不足8万亿元,2021年达到74.8万亿元,按照平均汇率计算约为11.6万亿美元(图3),持续逼近美国的最终消费水平(17万亿美元).我国市场规模是日本的2倍、印度的5倍,超过德国、英国和韩国的市场规模之和。

从结构性指标来看(图3),美国和英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日本和德国的结构相似,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70%—75%之间,韩国保持在65%左右。观察各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指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总体趋势平稳,保持在一个稳定值附近波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总量和结构性占比持续增加。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我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但已经超过了韩国。可以预测,二十大之后的新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我国国内最终消费规模仍然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图3 中、美、日、德四国最终消费支出(万亿美元)及其占GDP的比重

(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但是我国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制度规则不够统一等突出问题(20)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7/content_5661684.htm。。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在改革开放40多年快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俱乐部收敛趋势(21)Yao S. and Zhang Z.,“On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diverging clubs:A cas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9,2001.。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形成区域间市场分割,而在各个大区域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次级区域间市场分割,使得我国统一市场建设在基础制度、要素市场、流通体系、经济政策、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存在多重障碍(22)刘志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改革》2022年第9期。。

在市场化改革初期,地方保护主义产生了市场进入壁垒、隐形交易成本、价格保护等多种影响自由贸易的保护措施,使得各地发展形成了区域性、次级区域性小市场,国内贸易格局呈现“以邻为壑”特征。随着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省内商品市场交易限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而在跨越省际的省界分界线两侧,仍然存在偏离“一价定律”的商品市场分割现象(23)马草原、李廷瑞、孙思洋:《中国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基于“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3期。。随着市场化改革各项措施持续推进,商品市场分割在波动中趋于收敛,制度性约束造成的省际贸易壁垒趋于弱化,当前造成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来自基础设施、运输条件以及信息障碍等摩擦性因素。

为扩大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逐步消除各级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分割,实现五个“统一”,即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要素及资源市场统一、市场基础设施联通统一、市场制度规则统一和市场监管公平统一(24)余淼杰、季煜:《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0期。。改善市场分割必须从硬件基础和软性基础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建设“新基建”,着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条件、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摩擦性壁垒,提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硬件基础;
另一方面,优化市场规则与制度透明度,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软性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减轻城乡市场分割,降低跨区域贸易壁垒,消除“以邻为壑”。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创造的增长奇迹与建立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离不开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发展,尤其是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弥补了我国经济起步阶段资本和外汇“两缺口”。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是我国取得发展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质量持续上升,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不到1%上升到15%左右,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734.8亿美元(如图4),同比增长20.2%,已经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二大外资吸引东道国。在持续吸引外资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扩展对外投资(25)姚树洁、韦开蕾:《中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26)姚树洁、冯根福、王攀、欧璄华:《中国是否挤占了OECD成员国的对外投资?》,《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2017—2021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位居全球前三位,尤其是在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537.1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27)资料来源:商务部,http://newyork.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111/20211103213572.shtml。。

图4 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2007—2021)

尽管我国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化维护国际经贸合作,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实现复苏。近年国际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我国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我国新时代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全新挑战。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摩擦与俄乌冲突冲击下的国际市场百年变局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在全世界暴发以来,已经造成6.2亿人感染,超过656万人死亡,使原本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艰难复苏的全球经济再度遭受重创,对于国际贸易与投资造成严峻的负面冲击(28)Fang J.,Collins A. and Yao S.,“On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and China’s FDI”,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74,2021.(29)Fang J.,Ou J. and Yao S.,“On COVID-19 pandemic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World Economy,Vol.45,2022,pp.3507-3533.。在疫情大流行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升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并将保护主义措施向多领域扩张,意图对我国进行覆盖贸易、市场、科技创新等全方位的“脱钩”封锁。

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冲击国际经贸分工合作体系,而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世界地缘政治动荡。美国、日本、英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相继对俄实施一系列贸易制裁措施,俄罗斯采取“卢布结算令”、能源限制令等反制措施,此后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主要管道北溪管道遭遇爆炸泄漏,国际恐怖主义笼罩欧洲地区,波及全球。

稳定、和平、开放、有序、宽松的国际经贸环境是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贸易保护主义、“脱钩”摩擦升级、地缘政治动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国际大市场新变化,对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造成多方面挑战。在全新历史时期,应当以扩展多边经贸合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为抓手,引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自由化提质升级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多重压力之下,“一带一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倡议、新理念、新方案,也是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投资持续稳定合作发展的通道纽带。“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次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30)吕越、陆毅、吴嵩博、王勇:《“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31)资料来源:《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走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党建研究》2017年第6期。。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疫情冲击和恢复经贸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打造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32)资料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32811.htm。。

经过九年时间的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多边经贸合作成效显著。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叠加挑战,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9.7%,我国已成为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7个自贸协定(33)资料来源: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199416/index.html。。在双边投资方面,2021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达到1384.5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比重达到14.8%,2013—2021年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值达到1613亿美元;
2021年沿线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百亿美元水平,达到112.5亿美元(34)资料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09_1889044.html。。

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运输载体,中欧班列2021年开行1.5万列,同比增长22%;
全年运送146万标箱,同比增长29%(35)资料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225070.htm。。截至2022年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累计运送货物超过455万标箱,总货值达2400亿美元(36)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09_1889044.html。,为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和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做出巨大贡献。2022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开行1.2万列,绥芬河、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赫尔果斯等铁路主要口岸交接车辆数量多次刷新历史纪录,日均交接量稳定在440车以上。西部陆海新通道于2017年开通,2022年前三季度,货物发送55.5万标箱,同比增长22%,中越货物列车、中老铁路运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高速发展。在世纪疫情持续蔓延情况下,“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成为我国稳外贸外资的热点关键词,对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增强我国内外两大市场的发展能力及韧劲,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持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水平的同时,我国与东盟10国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个国家于2020年11月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今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37)王雅莉、王妍:《RCEP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对策分析》,《理论探讨》2021年第2期。。RCEP的签署有助于形成开放统一的亚洲市场,整合区域多重制度框架,为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和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同时还可以大幅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推动我国与RCEP成员国形成更为紧密的国际产业分工关系、贸易往来与投资合作关系,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能(38)袁波、王蕊、潘怡辰、赵晶:《RCEP正式实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22年第1期。。

RCEP的重要成员东盟10国,自2020年起已经连续两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我国也已经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产业关联性持续增强。随着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增长空间逐渐收缩,东盟国家市场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和地位仍有较大上升空间。RCEP主张的货物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服务贸易渐进式开放、投资营商环境实质性改善、贸易新议题规范等一系列发展方向,为我国提升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时代推动我国加强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一大重要潜力枢纽在于海南自贸港建设。自贸港建设采取分阶段渐进式路径,在“十四五”时期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到2035年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资金跨境流动,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实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海南自贸港与东南亚国家地缘毗邻,建设自由贸易港可以使海南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投资往来的重要枢纽,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区域合作新门户。

(三)加强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动能

建设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一要务是提高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利用劳动力技术水平总体较高的比较优势,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伴随的挑战。本节从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出口价值指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三个维度观察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演变,为新时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谏言依据。

1.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促进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要促进国际大市场与我国国内大市场的融合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提供新动能,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建立和巩固我国的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情况可以反映技术创新在跨国之间“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现实情况,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代表了知识产权出口情况。

从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总额来看,美国长期处于全球知识产权出口引领地位,近十年每年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均超过1000亿美元,2021年达到1248.27亿美元,相当于大连市2021年GDP总量(1213亿美元,按照平均汇率计算)。日本、荷兰和德国紧随其后,同样是知识产权出口大国,每年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在400亿—500亿美元水平。

在21世纪初,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收入仅有不到1亿美元,美国这一数字是我国的数百倍;
随着我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申请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知识产权出口能力持续增强,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首次超过40亿美元,近五年这一数字持续增长,直至2021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7亿美元,从不到美国的2‰逐步提高至近美国的10%,超过了韩国的知识产权出口收入(图5)。

图5 部分国家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亿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起步较晚,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在近五年的持续增长(如图5),为我国创新研发能力提高、在世界经贸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积极证据。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与美国、日本、德国和荷兰等传统技术出口强国相比,尽管差距有所减少,但我国仍然处于技术后发地位,尚有较大追赶空间,全球核心技术、高精尖技术仍然被技术领先国家所垄断。因此,即使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将我国的新技术、新知识出口到世界市场,创造知识产权出口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学习与合作交流。这是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追赶领先国家、缩小核心技术差距、实现高新技术突破的必要条件。

从知识产权使用费差额(即收入减去支出)来看(如图6),我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逆差持续增加。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出口在近五年不断增长的趋势,逆差扩大一方面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的收入和支出两个端口均有较大流量,我国在各个产业门类存在较大程度的技术进口依赖,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劳动力素质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持续上升,能够引入并使用更多门类的进口技术,产品附加值也会相应提高。

图6 部分国家知识产权使用费差额(亿美元)

通过对比全球主要知识产权出口国家的表现,可以观察到知识产权表征的技术创新进出口方面更多的典型特征。首先,荷兰作为知识产权出口强国,其知识产权支付的使用费高于收入,从而形成长时期的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这意味着荷兰的知识产权较集中于某一部分产业领域,例如半导体、汽车制造、电子和材料领域,荷兰掌握这些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但其技术领先覆盖面并不广,在其领先领域之外的其他产业知识产权仍然依赖进口。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当学习荷兰的发展经验,在某几个关键领域形成我国独有的技术优势,力争进入全球引领行列;
与此同时,还要在其他领域继续保持技术学习、追赶和突破,缩小与技术引领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降低对技术进口的依赖,具备极端情况下自给自足的能力。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部分产业和外商投资迁出我国,部分发达国家主导的“与华脱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这是我国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印度作为观察对象来考察这一问题。印度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两个端口均显著低于我国,相应地,其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也显著低于我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印度虽然具备充足的劳动力,但由于体制机制、制度因素制约劳动力技能水平发展,虽然可以承担产业分工体系低端低技术环节,但在短期内难以向全球技术链中上游攀升。我国具备劳动力技能总体水平较高的优势,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更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向全球产业分工与技术链体系的中上游环节攀升,通过建立专业技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培训、提升技术人才收入水平与社会认可度等一系列措施,承担技术复杂度更高、附加值更大的生产环节。

此外,日本和德国在21世纪初也存在一定的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从2003年开始,日本知识产权进出口实现由逆差到顺差的转变,此后顺差不断增大;
德国则是在2010年之后实现知识产权进出口差额逆转,并且其知识产权进出口顺差在2019年超过了日本。德国和日本在其发展历程中都曾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成为“世界工厂”,通过不断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深耕一部分高精尖制造业,最终成为部分领域的技术引领者。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引领拉动高质量出口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与技术引领国家相比,我国拉动技术贸易出口还有相当空间,具备较大潜力。新时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稳定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挖掘并深耕优势产业,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渐进式实现高端制造业国产化。

2.出口产品价值指数

以2000年为基期观察我国的出口产品价值,可以看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攀升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初,对外开放为我国带来跨国资本、先进技术和世界市场,我国出口产品价值呈现指数型爆发式增长,到2008年已经接近6倍于21世纪之初的水平。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市场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我国出口产品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出现短期下降,此后继续恢复价值增长趋势,增长速度低于前一时期(2000—2008年);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出口产品价值在2014—2016年连续三年持续下降,这一阶段我国出现商品贸易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的贸易失速问题;
直至2018年,我国出口产品价值重新超过2014年的水平,并继续保持价值增长趋势(如图7)。这一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价值的增长趋势与前述分析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增长趋势相吻合,进一步表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摆脱“低技术陷阱”,这是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要条件。

作为产业外迁的重要东道国之一,印度出口产品价值链攀升趋势在2017年之前与我国的发展路径较为一致(如图7),但是在2018年之后,我国继续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环节攀升,而印度的出口产品价值指数则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支持依靠引进低端技术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传统加工贸易模式不能为新时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持续增长动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在兼顾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主动挤入高附加值环节,主动向全球价值链中游和上游环节攀升。

图7 出口价值指数 (2000年=100)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全门类工业体系,具备工业化、全面化、现代化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制造业出口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202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值达到9423亿美元,主要出口的产品门类包括计算机及零部件、手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30%,美国、英国、日本和荷兰这一比重在20%左右,德国在15%左右(如图8)。2022年上半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30 232.8亿元,同比增长6.5%(39)资料来源:中国海关,https://www.ndrc.gov.cn/fggz/jjmy/dwjmjzcfx/202206/t20220624_1331524.html?code=&state=123。。

图8 高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与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

然而,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这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进口依赖度高,核心技术创新严重依赖国际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与技术领先国家存在显著差距。与此同时,过去重视经济总量而忽略绿色生产造成的制造业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空气污染、水土资源污染等问题,也会制约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潜力。

新时代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首要条件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以数字经济赋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价值链水平,推动全产业链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更新的技术、更高的效率、更优的质量,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开拓更高水平、更现代化、更富韧性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国内大市场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产品交换、收入提升和创新研发的基础和保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占据主体地位。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国际大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由众多行为各有差异、偏好各有不同的消费者组成,可以为全球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提供大规模需求侧应用场景,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迭代机会,加速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对于各类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都是值得其重视挖掘的重要市场。

我国国内市场稳定繁荣发展,也是国际大循环畅通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维持国际社会秩序稳定做出巨大努力,为国际大市场、大循环平稳运行提供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国内产业体系已经深度嵌入全球分工体系,业已成为亚洲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集成中心与核心节点。国内大市场循环流动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价值创造,为我国同时也为国际大循环创造大量劳动就业机会。可以说,我国国内大市场是推进国际大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此基础上,国际大循环畅通运行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内大市场发展。市场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40)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12/26/content_5664619.htm。国际大循环可以与我国国内大市场优势互补,为我国带来更新的技术突破,提供广阔的技术科技合作平台,创造更大商品交换市场,为国内大市场提供更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促进我国产业体系与世界各国产业链分工协作,通过良性竞争促进技术升级和产品价格下降,使国内大市场消费者更大获利。因此,国际大循环是推动国内大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外两个方面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抵御全球疫情冲击、世界地缘政治冲突与逆全球化思潮的必要条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减轻市场分割与市场壁垒以及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积极突破。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各类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得以废止,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出积极努力。然而,推动国内国际大市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二十大召开的全新历史时期,我们仍需在以下七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设各类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畅通国内大市场的硬件基础。连通庞大国内市场,需要建设现代高效的新型基础设施,减轻摩擦性约束,提供畅通商品流动、人员流动、信息流动、数据要素流动的硬件基础。

二是加强市场制度与透明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软性设施。推动全国大市场统一有序、畅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大力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切实转变,打造服务型、监管型政府。

三是打破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分割,调动激发国内大市场增长潜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工作在于促进流通、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区域内、次级区域内部“小市场”,打破国内商品贸易市场分割,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减少寻租行为,便利数字要素流动、消除数据孤岛,推进户籍改革,削弱劳动力市场分割。

四是重视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数据要素作用,加强数字技能培训。连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需要重视技术创新,扭转技术发展瓶颈和封锁的被动局面,促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要素的赋能及催化作用,加速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在各区域间布局的效率与公平权衡,加强数字化转型生产技能培训,逐步普及数字化劳动力。

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步伐,释放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消费收敛,制定切实有效的消费补贴政策,有效减轻居民养老、教育、房价负担,逐步放开城乡户籍制度,破除区域及行政藩篱,实现城乡就业、养老保险、医疗、教育区域同质化高水平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着力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释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六是促进国内高铁、常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与中欧班列的衔接联通,打造并畅通国内国际大市场连通的陆上大通道,提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长江黄金水道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互联互通,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衔接融合的桥梁通道。

七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RCEP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提高规则制定话语权,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互利共赢的基础支撑。巩固扩展国际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挖掘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增长潜力,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融入并牵引国际大循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更具弹性韧性、更有潜力活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荐访问:路径 大市场 战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1/6527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