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郭 书,李书春

(东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微观造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创作载体微小,以精致为审美标准,以“微不失真、微不失韵”为创作要求,以“小中见大、微中见宏”为艺术特征,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微雕、微画、微型建筑与微缩景观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微观造型艺术因作品尺寸的“小”,导致其展示性较弱,其受众群体也较为单一。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微观造型艺术的受众有限,但这有限的受众却大多是这门艺术的忠实拥趸和重复购买者。可见,微观造型艺术特有的审美特征既成为限制其引人注意的藩篱,也是让人爱不释手的理由。那么,影响微观造型艺术审美接受的心理原因,或者说这门艺术的美感来源于什么?对其审美心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原因及方式做深入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曾将美分为“小巧、秀雅、优美、巨大、崇高”五种,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将美分为“平易的美和艰难的美”,但无论在哪种分类中,“人们都可以分别出具有不同状态、面貌和特征的两种美的形态。例如高山峻岭或山明水秀的景色;
工地上劳动大军的形象或幼儿园儿童游戏的情景;
屈原、杜甫的慷慨悲壮的长篇巨著与王维、柳宗元的短小隽雅的辋川小诗、永州八记;
贝多芬与莫扎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的作品;
他们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的特征是有所不同的,给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相同的”(1)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9页。。前者的美感往往是由大型物体带来的,而后者是由“小”所产生,“小之美”不仅是阴柔之美、精细之美,微小的形式中也蕴含着区别于大型艺术的独特韵味。

第一,大型艺术使人“崇拜”,而小型艺术令人“喜爱”。康德认为,美可以分为“崇高”和“优美”,而“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更为强而有力,只不过没有优美情操来替换和伴随,崇高的情操就会使人厌倦而不能长久地感到满足”(2)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6—7页。。可见,优美与崇高这两种审美体验互相依存、同等重要。而与其他大型造型艺术不同的是,“优美”之美更多地体现在微观造型艺术之中,对于微观造型艺术的接受心理也通常是从喜爱出发。这与欣赏不同大小体量的艺术形式所采用的方式有关。首先,观者靠近大型建筑,自然会感到自我的渺小和巨大建筑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为了看得清楚,观者不得不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这种下意识的敬畏之举,也影响观看时的心理状况。但面对微观造型艺术则不会存在压力,观者为了欣赏到微小的作品细节,往往希望能够将其放在手中,仔细赏玩,而这时更多的是喜爱之情。例如,我们置身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断壁残垣之间,面对曾经的万园之园,“喜爱”这种情感是很难与这些巨大的石雕、石块联系在一起的,更多的是崇敬之情。而在欣赏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筑微雕”传承人阚三喜创作的微雕作品《全景微雕圆明园》时,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作品远看气势恢宏,细致欣赏时趣味盎然。金碧辉煌、造型复杂的宫殿掩映在名石雕刻的青山绿水之中,微型建筑中门窗全部采用榫卯结构,都可开合(3)臧鹏、刘吕红:《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性及其传承机制——从民俗·艺术·规约三维度立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29页。。西式建筑前的喷泉可喷水,最小的喷泉口径仅为0.2毫米。庭院中,众多人物穿插其中,最小的仅有0.6毫米,他们穿着打扮各不相同,年龄不一,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仔细观看,宫殿上的微型瓦片清晰可见,每棵树上的树叶炳如观火,河流湖泊采用绿檀木雕刻出水波纹,侧耳倾听仿佛还可听见水流潺潺之音,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伸手触碰。如此精致、细腻的微雕艺术,看上去赏心悦目,喜爱的心理感受油然而生。

图1 《全景微雕圆明园》局部 阚三喜

第二,微观造型艺术是美好而脆弱的艺术。一件物品放大以后,瑕疵也就更加明显,所以也有“小型品是大型品的安全岛”(4)约翰·马克:《微缩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王心洁等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80页。这一说法。微观造型艺术因其物理体积的微小,导致精致、美观、悦目娱心的特征尤为突出,但同时脆弱的本质也更加明显。微型书籍收藏家路易斯·邦迪曾经描述过这样一次经历:“最近,我有一次颇为恐怖的经历。买来的微型书都被存放在一个盒子里,我不过就是对着盒子呼吸了一下,这三部曲中其中的一本居然就像灰尘一样飘了出去。我能找到它并将它归于原位,完全就是奇迹。”(5)约翰·马克:《微缩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18页。尽管像灰尘一样微小的书籍,听上去有些夸张,但路易斯所描述的这种体验却是微观造型艺术爱好者再熟悉不过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微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兰也曾经讲述过一件她创作时发生的轶事。一次,她正在创作一件微雕作品,在芝麻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石头城》。刚刚完工,罗兰起身去拿收藏的盒子,返回工作台时发现桌上的微雕作品不见了。“东西那么小,呼口气都能把它吹跑。结果,我趴在地上找了半天,最后才发现掉到鞋子里了。”(6)南方日报:《1颗米粒18罗汉:放大镜下的微观艺术》,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llection/rollnews/20090527/14256279761.shtml.可见,微观造型艺术的受众一边沉浸于小体积作品带来的精巧之美,一边小心翼翼地承受着提心在口的紧张。这种精致而脆弱的艺术常常使我们意识到无论其制作材料如何坚硬,还是有可能被其他大型事物(通常是我们自己)所毁坏,而这种脆弱也成为微观造型艺术受众心中所特有的美好。

不能否认,受众对于微观造型艺术的认可,一方面来自作品本身的美的感受,另一方面与其他造型艺术美感产生方式尤为不同的是,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和观赏者意识到创作这件作品的难度紧密相关。简而言之,一件微观造型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越困难、越复杂,观赏者对于这件作品的认同程度就越高。从这一角度来说,受众对于微观造型艺术的接受不仅仅来自作品本身,对于作品创作过程的理解也影响其作品接受。可以说,微观造型艺术作品难于登天的创作过程,满足了观者的“期待视野”(7)“期待视野”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H.R.姚斯和R.C.霍拉勃所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出版者前言中指出:“这里所谓的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首先,挑战极限。希腊故事中,有一个关于艺术家彼此较劲儿想要画出更细线条的故事。画家阿佩利斯去看望画家朋友普若特吉尼斯,在普若特吉尼斯的画作上画了一条极细的线条,证明自己的到访。普若特吉尼斯看到后,在阿佩利斯所画线条的内部又画了一条更细的线。阿佩利斯知道后,暗自尴尬,于是又画了一条已经细得看不清楚的线。尽管此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但纵观世界艺术史,艺术家对于探索视觉和精巧技艺极限的这一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微观造型对于“更微小”的艺术追求始终不曾间断,这与其长期以来的审美习惯有关——那就是在更小的单位面积上创作更多的物象,而这种“逐小思维”一直影响其艺术接受。其实,不难发现,与其说“逐小思维”是在单纯地追求物理体积的小,不如说是在追求创作过程的艰难和复杂。

在权威统计方式诞生之前,“百子图”“百骏图”“百虎图”“水浒一百零八将”等这一类的题材是彰显微观造型艺术家精湛技艺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创作史上也是长盛不衰。近些年,随着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中国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微观造型艺术家们挑战极限的世界纪录更是屡见不鲜。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冯耀忠,多年来致力于挑战微雕创作的极限,目前是10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和保持者。其中2011年,他历时三年创作的《佛牙》,是在整支象牙上微雕佛经28部,总字数近13万字,吉尼斯认证其为世界上微雕字数最多的整只象牙微雕。2012年,冯耀忠继续挑战,创作作品《大悲咒》,打破了自己的整支象牙微雕书法字数之最。2015年,作品《一粒芝麻12首唐诗》,在不到6平方毫米的象牙片上雕刻12首唐诗,共245个字,获“世界最小微雕书法作品”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信兴,1999年创作微雕作品《金刚经》,在5平方厘米的紫竹毛笔杆上微雕5520个繁体汉字,创“世界吉尼斯首创紫竹微雕艺术之最”;
2000年,其共20万字的微雕作品《百年恩来》又一次获得“世界吉尼斯首创木简微雕艺术世界之最”。此外,陈健全的发丝微刻作品《岳阳楼记》,在9.5厘米长的发丝上刻415字,创“毛发微刻文字数量之最”;
常世琪在2厘米的头发上刻下308个字母,破世界纪录;
马志刚创作的紫砂微雕《万众一心》,在长2米、宽0.75米、高0.56米的枯树上,共捏塑蚂蚁6666只,每只仅为6毫米,创世界纪录;
等等。微观造型艺术对于微观极限的追求一方面与艺术家不断精进技艺的自我要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受众的接受心理相关。往往一件微观作品被冠以“最”字,则意味着艺术家的技巧卓然超群,是对作品技术层面上的认可。因此,受众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

图3 《一粒芝麻12首唐诗》 冯耀忠

其次,“与呼吸同步,在心跳时落笔”的苛刻艺术带给观者美的想象。当我们凝视一件微观造型艺术作品时,深深知道这样的作品并不是艺术家一时灵感迸发的产物。它需要极其精密的细致安排、布局和高超的技巧,其创作过程是一种对秩序的绝对追求,因为一个微小失误,都会导致即将完工的作品功亏一篑。艺术史学家拉尔夫·拉格奥夫曾经这样形容微观造型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艺术家必须很有耐心,这样的耐心渗透在他的每一根手指里面,使得每一个细胞都产生深刻的响应。在这个过程当中起作用的不单单是他的双手,他还必须学会让每一步决定性的动作在呼吸间,甚至是在心跳之间完成。他必须忍受修道士般的孤独,在夜一般静谧的狭小且洁净的工作间里工作。”(8)约翰·马克:《微缩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30—31页。也正是因为微观造型艺术创作技巧的难度高,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于它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好奇,并将其进行神秘化渲染。但熟悉微观造型艺术的受众清楚了解,成就如此非凡技艺没有什么捷径,唯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耐心,二是持之以恒的训练。微观造型技艺的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要锻炼身、心、眼、手的协调能力,旨在能够达成心手合一的“意念创作”。即使是颇有天分的学徒也需要长期训练,同时还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苦旅,没有遨游艺海的乐趣很难坚持。因此,当一件精巧美观、动人心魄的微观造型艺术作品呈现在眼前时,我们清楚意识到艺术家面临的创作难度,而这种创作过程越复杂,越超出观者的想象,其结果就越令人满意,作品的审美接受度也就越高。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曾说:“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
我们用语言解释那个世界,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这一事实。”(9)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页。的确,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始于观看,但这种观看并非我们的眼睛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机械反映,更多是一种主观选择(10)龙晓莹:《“生涯”系列绘画的图像叙事学研究》,《江汉学术》2021年第1期,第88页。。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对于“观看方式”“看与被看”等一系列研究对象报以较高的热情,不同学派对其表达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不约而同且不能否认的是,观看方式对影像或艺术作品的鉴赏有着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也作用于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就微观造型艺术来看,尤为特别的欣赏方式构成其审美过程,可以说“看见的条件和看见的经历”对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至关重要。

首先,微观造型艺术的“小视界”及其“窥视快感”。当代艺术中“看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伴随视觉文化的转向,各种各样的视觉艺术充斥于我们周围,牵引着我们的视线:电影、电视、广告、形象设计、公共艺术、建筑艺术、环境艺术等等。艺术不再被置于高高的殿堂之上,走入日常生活的艺术令我们的视线是如此忙碌,原来需要屏气凝神欣赏的艺术作品被大量复制,我们的眼睛停留在一件作品上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人们过去对艺术的欣赏方式已不再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大范围改变世界的欣赏方式对微观造型艺术却影响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微观造型艺术欣赏的“小视界”。

图5 《百美图》 顾群

人类眼睛捕捉大型影像毫不费力,甚至有时大型艺术以一种强势姿态侵入我们的视野,例如建筑艺术,生活在其周围的人们很难忽略它的存在。而微观造型艺术不同,它被放置在一个精巧的盒子中,欣赏者须将这个微小精美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凑近观看。显然,匆匆一瞥不是微观造型艺术的观看之道,面对这样微小的作品,单单一次细心凝视都不能获取作品全部细节,因此反复地、屏气凝神地欣赏才是微观造型艺术的欣赏方式。此外,如果形容大型艺术的观赏方式是“一对多”,那么对微观造型艺术则必定是“一对一”的饱览。观赏者将作品置于眼睛近处,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放大镜的帮助,这时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微观作品的欣赏中,将外界环境排除在外,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只有他享有欣赏这件作品的特权,而这种体验既私密又紧张。正如波德莱尔形容的:“贪婪地眼睛……黏在了体视镜的窥孔上,就像他们是无限的天窗一样。”(11)约翰·马克:《微缩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257页。可以说,由微观造型艺术独特的“小视界”欣赏方式带来的是窥视快感。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微观造型艺术尤为偏爱女性题材,《百美图》《仕女图》成为微观造型艺术家的经典创作选题,古往今来,众多大师创作了无数精品。冀派内画大师,同时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张汝财多年来致力于仕女题材创作,其代表作《史湘云醉眠芍药茵》描绘的就是一个偷窥场景。画面主体呈现的是酣醉仰卧于花间石凳上的史湘云和结伴前来观看的宝玉、黛玉等青年男女十余人。史湘云“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天真、烂漫、婀娜、娇憨的形象甚是可爱,而众人望着酣睡的美人,有的笑,有的窃窃私语,俨然一幅《美人春睡图》。弗洛伊德认为,窥视的欲望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它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人类对性和隐私的窥视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微观造型艺术由于其独特的“小视界”的欣赏方式,使在画外的欣赏者始终享受着窥视的乐趣和快感,而这也是影响微观造型艺术审美接受的重要原因。

其次,微观造型艺术的“小世界”及其审美移情。透过微观造型艺术的“小视界”,摒弃外界环境的干扰,观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由作品营造的“小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充斥着纷繁、意外和欲望;
里面的世界,只有灵魂的升华、回忆和安宁”(12)约翰·马克:《微缩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112页。。这样一种欣赏体验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但总的来看与移情作用相关,并且直接影响着微观造型艺术的接受。

西方移情说的研究热潮出现在19世纪末,并延续至今。“所谓移情,是指人在观照外界事物时,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即有感觉乃至有思想、情感、意志的东西。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1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97页。中国画论对于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产生的移情也早有论述。《周易·咸·彖辞》中有“观其所感,而万物之情可见矣”,刘勰在《文心雕龙· 诠赋》中也提到“物以情观”和“情以物兴”。可见,审美移情普遍存在于艺术欣赏过程中,微观造型艺术则更加突出,其产生方式与观赏者个人的审美经验密切相关。观赏者作为主体,其经历和体验与作为欣赏客体的微观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性情志趣及所生发的艺术趣味相互映现、相互浸染。在此基础上,主体将“自我”移情至客体情境中,美感由此产生。正如19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所说:“审美快感的特征就在于此:它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这个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14)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页。利普斯所谓的“客观的自我”也可以理解为“客观化”的自我,是“同情心积极参与的结果”(15)伏尔盖特:《美学体系》,转引自蒋孔阳等:《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89页。。在微观造型艺术欣赏过程中,受“小视界”欣赏方式影响,观赏者更加容易走进作品情境中去,将理想的自我投射到作品中,审美移情由此产生。也正因此,田园牧歌题材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微观艺术家和拥趸的喜爱,内画大师王习三在其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就不止一次创作了《牧牛图》。几件作品都以童子牧牛为主题,画风生动古朴,特别是1977年创作的《牧牛图》之牧童横笛,牧童强拉缰绳,牛虽回首,但仍就不肯下水,二者相持不下,甚是有趣。从古至今,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一直为很多文人雅士的精神所向往。当观赏者手中捧着这样的作品,注意力集中于画面之上,仿佛已经跟随作品走进了闲适恬静的自然之中,悠然自得,喜不自胜。正是由于微观造型艺术的“小视界”将观者带入自我的“小世界”中,这种物我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审美接受的原因。

早在古代,艺术活动中就已经产生了经济问题。艺术活动需要经济的扶持,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艺术活动的空间,艺术与经济的联系是客观规律(16)李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变与求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26页。。马克思曾说:“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也可能有两种情况:(1)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2)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17)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1,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2—443页。其实,随着电影、电视技术的发展,表演艺术也已经成为可以脱离艺术家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艺术生产只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它仍受生产规律的支配,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艺术品市场活力加大,艺术品消费持续增长。据2018年雅昌艺术网的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艺术品市场总体规模已近4 000亿元,拍卖市场总体规模也基本稳定在600亿元,201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全球第一(18)刘晓丹:《国内艺术品价格研究的困境与突破方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62页。。受整体艺术品消费趋势影响,微观造型艺术的消费也日益火热,而艺术作品呈现出的艺术经济价值也成为影响微观造型艺术接受的重要因素。

图7 2010—2017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拍卖市场、市场总成交规模变迁

首先,收藏与投资。过去10年,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主要群体发生了显著变化,艺术品收藏不再是少数极富人群的特殊爱好。随着中国财富人群的迅速增长,大量中产阶层加入艺术消费的行列中来。搜狐网在2013年针对中国中产阶层收藏人群展开调查,“89%的受调查者表示准备在近期购买至少1件艺术品,68%的人愿意花费收入的10%购买艺术品,其中有8%甚至愿意将收入的30%用于收藏”(19)艺术与设计网:《从2014〈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看中国艺术品市场》,http://www.artdesign.org.cn/?p=14621。。而微观造型艺术相较于书画、瓷器等藏品,在杂项列中,收藏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受到很多藏家的青睐。总的来看,在微观造型艺术的收藏与投资中,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作品的接受。第一,作品是否出自名家。从近些年微观造型艺术成交记录来看,清晚及民国时期艺术家作品收藏价格最高,其次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最后为其弟子作品。以微画为例,清末时期代表艺术家,特别是以清宫造办处为代表的宫廷作品受关注程度最高,如目前鼻烟壶拍卖价格最高的“乾隆款御制铜胎画珐琅彩欧式仕女图鼻烟壶”,在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以782万元成交。此外,清末内画鼻烟壶的代表艺术家周乐园、马少宣、叶仲三等的作品价格涨幅也较大。当代微画艺术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李克昌、刘守本、张广庆、张铁山等作品也备受关注,王习三作品《百蝶图》在2009年中国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以59.6万元成交,成为当代内画鼻烟壶拍卖最高纪录。第二,作品选用材质的高低。其中,高档天然材质通常受到收藏市场的欢迎,如玉石、寿山石、象牙、珊瑚、玛瑙等材料通常为微雕艺术中的高档材料。微画艺术中,天然水晶、玛瑙、琥珀多为高档材料,人造水晶、光学玻璃为中档材料,采用普通玻璃、树脂等材料的作品大多不能成为收藏品。第三,工艺技巧的高下。评价一件微观造型艺术作品好坏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作品的精美程度,而这也是由艺术家工艺技巧决定的。艺术家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嗅觉,凭借精湛的书法、雕刻、绘画技艺,所作人物、动物生动传神,意蕴隽永,这样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千金。所以,当一件作品既出自名家之手,又采用高档材料并且工艺精湛,往往能够吸引更多以收藏为目的的微观造型艺术受众。

图8 《百蝶图》 王习三

其次,大众艺术品中的消费品。如果以日常艺术消费为主要目的,那么吸引微观造型艺术受众的因素则相对简单,主要受艺术创作题材、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和作品价格三个因素制约。第一,受众往往选择和自身生活更为接近的题材,这类题材也最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收藏类微观造型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更加追求传统艺术的风雅,体现文人的审美和喜好,甚至更多地表现为传统题材的老三样:福禄寿佛、花鸟鱼虫、美女孩童。而作为大众日常艺术消费的作品,其题材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如台湾微缩艺术家林静宜创作的《士林夜市》。作品将台北夜市中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浓缩在一个逾一米见方的狭小空间里,尽管事物繁多,但细节逼真,浓浓地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受到广大微观造型艺术迷的喜爱。第二,除观赏性外,能够附加一定实用价值的作品往往更加受到受众欢迎。例如将金属浮雕技法应用于打火机、男士皮带、手表,将内画艺术应用于首饰制作,将微雕艺术应用于小型吊坠等形式。总之,将微观造型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第三,艺术作品价格相对较低,千元之内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和收藏投资用的微观造型艺术作品不同,作为大众艺术消费品,定价不能过高。因为这类受众通常对于日常艺术消费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对价格也更加敏感。相对地,他们对于作品的材质、技法和创作作品的艺术家地位也能够给予一定的宽容。

每一门艺术在其创作内容、艺术手法和表达上都有其鲜明特征,用以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微观造型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其视觉美的辩证之法以及其特有的小尺寸、创作工艺技法的困难、独特的欣赏方式和卓越的艺术经济价值都构成了它独有的魅力。当然,艺术受众的审美接受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艺术创作突破原有界限,使得受众的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时,受众的艺术接受过程也会与新作品相适应。当代中国的微观造型艺术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未来,随着其艺术形态的拓展,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法的创新,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也会有所改变,但微观造型艺术美的本质不会改变,微观之美的艺术感染力不会消失,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期待不会减少,而这些因素都将促进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微雕造型艺术微观“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山东陶瓷(2020年5期)2020-03-19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0期)2019-12-18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0期)2019-12-18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中国宝玉石(2018年3期)2018-07-09谌宏微的造型艺术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漫谈现代微雕艺术天工(2018年1期)2018-01-28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制造技术与机床(2017年5期)2018-01-19微雕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7年5期)2017-05-25微观的山水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微观中国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推荐访问:造型艺术 微观 审美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1/65275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