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朱宗祥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江苏 新沂 221421)

近些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于其他各个学科教学中,但很少被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与人们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认识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无非就是讲一些空洞的道理,让学生读读背背记记就行了,不需要思维的渗透。这完全是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蕴藏着很多的专业术语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并且与初中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这就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面临不少困惑。如果能够将思维导图恰当地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能够减少学生不少的困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组织、运用思维导图就是将思维运用于教学中,用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运用思维导图,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是属于具有条理性、色彩性等特征的教学工具,所以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实现思维导入,进而推动教学工作的优化发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有条理的归纳和鲜艳的色彩,制作思维导图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权力与义务的关系》这一课,有些学生就是搞不清“权利”和“义务”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教师如果用下面的思维导图来显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关键的词语,学生看了之后,就能够对“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了,他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也不会再过分地强调自己的“权利”而闭口不谈自己的“义务”了。这样学习,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应该说,喜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生并不多。但教师在教学中,在多举生活中例子的同时,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思维导图能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汇总、归纳在一起,并使这些知识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尤其是一些零散的道德方面的内容知识,教师在讲解时经常是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典型案例呈现的,但是学生学习时却很难将其汇总为具有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思维导图的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及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

如学习《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这一课,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并搞不清“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关系,所以有时做事莽撞,带来严重的后果。看了下面这个思维导图后,他们就能够搞清“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须关系了,做事情也就会“三思而后行”了,不至于再做出后悔莫及的事。

初中生在小学时对道德方面的知识了解多一些,所以对初中教材中的道德方面的内容也相对容易理解。但初中生在小学时对法治知识是一无了解的,而法治知识又相对较难,专业术语比较多,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法治方面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术语,理清相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部分学生即使看了思维导图,也未必就能理清相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最好给学生作恰当的解释。

(三)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搞“满堂灌”比较多。有的教师就是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靠教师讲,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看吗?学生自己看,能看懂吗?殊不知,教师搞单一的知识输入,根本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更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多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多概念、专有名词等,都是靠学生通过记忆来完成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比较特殊,既涉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品质内容,如八上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的“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学生虽然掌握了这些内容,但在生活中做不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见到老人摔倒了不敢去扶,在别人正讲话时乱插话,借人东西不能及时归还,那我们就不能说教师对《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课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教学失败的例子。

应该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行”出来。如果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就做不到,甚至“明知故犯”,那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得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又涉及到专业的法律常识,如八下的宪法专册,可谓生活性与专业性并存,学生不好把握,有的专业性的内容理解不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够比较轻松地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并实现思维的导入,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还有其他一些作用和意义。上面只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三个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应该说,教师只要恰当地运用了,就能够达到上面所分析的三个方面的目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不求一刀切,更不能生搬硬套。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实践。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关于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很多教师愿意将一些视频、学案等提前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面临一系列的困扰。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材文字量大,且内容相当分散,通常会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道理。如此,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难以充分地把握重点;
另一方面,难以阅读如此大量的文字,去记住大量的道德品质、专业法律的概念等。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以体系的形式,通过鲜明的色彩、清晰的架构,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预习任务,进而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总之,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学习八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师发给学生的学案中要体现这一课分为两个板块:一是“维护秩序”,二是“遵守规则”。这两个板块似乎是并列关系,其实是条件关系,因为“维护秩序”靠的是“规则”。在“维护秩序”这一板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生活有秩序”,二是“维护秩序靠规则”,二者自然也是条件关系;
在“遵守规则”这一板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自由与规则不可分”,二是“自觉遵守规则”,三是“维护与改进规则”,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正确地把握了这一课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关系画成图,就是思维导图。

当然,将思维导图融入学生的预习案中,教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古脑儿地全部交给学生。一古脑儿地全部交给学生,学生在上课时就有可能不再认真听讲了,不再参加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了。学生对新授内容也就失去了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将教学内容一古脑儿地放在预习案的思维导图中,也会使学生预习内容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相重叠,浪费了宝贵的“教”和“学”的时间。教师事先发给学生的思维导图,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并能够提出疑问,留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并积极参加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另外,学生的预习案中的内容太多,也会加大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这不符合目前提出的“双减”政策。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整理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整理工作,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突破。在组织教学中,道德与法治中很多知识点是零散的,分散在课程不同阶段,尤其是当教师以情境、案例等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时,学生是很难抓到重点的,这样就常常会出现学生虽然认真参与课程全程学习了,但是最终落实到作业和教学抽测中,却很难用专业的、逻辑性强的语言去总结、梳理知识点的状况。

如关于“宽容”这个话题,分散于初中六本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宽容”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如果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堂中,就能够及时地将有关“宽容”的知识点进行填充与梳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地整理知识,还能够减轻教师的板书量。现代新媒体教学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板书量,也能够更为快速地将思维导图填充好,以便学生学习与观察。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整理中,能够切实地推进教学工作,促成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理工作,并不等于说教师只要把思维导图交给学生去完成就行了。事实上,对有些重点内容,教师该讲的还得讲,该板书的还得板书。那种将思维导图万能化的做法是使不得的。另外,对学生将要完成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完成之前,教师该点拨的一定要点拨到位;
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一定要点评到位。

(三)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后复习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后复习工作,能够便捷课后复习环节。课后复习,通常是学生与教师较为困扰的环节,由于大量理论知识需要进行记忆与积累,各个单元需要进行串联与交互,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整理。尽管复习效率与个人学习习惯有极大关系,但是当教师以思维导图作为引导,带领学生有意识地整理知识点、梳理教学环节时,就能够促使学生的复习环节变得条理清晰,更为便捷高效地展开复习工作。复习环节也不再是局限于某一节课的内容,而是更多地关注到不同单元的统一与联系。在一些练习题目的解答中,在思维导图背景下,教师不再需要一字一句地引导学生去记忆答案或者是寻找知识点,而是将运用到的知识逻辑告知学生即可。教师这样组织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提高复习效率,从而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够为全面推动日常教学与组织发展工作,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如复习八上第一课《走进社会生活》,就可以把这课的内容绘制成如下的思维导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这样的思维导图要灵活地运用。这么大的文字量和空间,教师要通过板书绘制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来呈现。通过多媒体来呈现,教师不要把这个思维导图一古脑儿地全部呈现出来,而要一步一步地呈现,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先完成再呈现的。应该说,这个思维导图就是《走进社会生活》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只有这一课完全结束了,这个思维导图才能完全地呈现出来。这个思维导图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教师如果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就能够便捷教育发展,推动教学完成,最终实现尊重学生思维发展、促成学生全面成长,并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导图法治道德烃思维导图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借思维导图算24点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1年3期)2021-04-13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0年10期)2020-11-10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第6章 一次函数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6年2期)2016-09-10

推荐访问:探究 学中 思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2/65308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