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杭州市求是村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王 瑞,周振宏,李莹莹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近年来,乡村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生态宜居”替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村容整洁”,这意味着对于我国乡村景观的营造,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更高要求。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山水和村落两大要素,自然山水包含山、水、林、田等自然景观;
村落则由乡村建筑、公共空间、村内巷道等人文景观构成[2]。因此乡村景观具有其独特性,和城市景观或是自然景观不同,它需要以绿水青山为基底,以乡村文化为灵魂。乡村景观营造策略的研究给建设宜居乡村带来了新思路和清晰路径,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营造出特色乡村景观,增强乡村的生命力,是研究探索的主要内容。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日渐突出,乡村景观也因此面临重重困境;
主要以乡村自然生态的衰退、景观同质化现象突出以及景观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割裂为特征[3]。乡村景观既受生态资源条件的制约,也受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给乡村居民带来了优质的物质条件,但是并没有注重对生活环境的改善。设计者在乡村景观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基础设施的提升,没有结合传统历史文化与地域特性,也没有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4]。当前乡村景观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乡村自然景观退化

为了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乡村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乡村的山体、水体、农田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不仅给乡村景观带来毁坏,更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此外,我国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也给乡村景观带来一些问题。新农村建设往往追求速度,导致建设效果与“一村一品”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产生偏差,频繁出现既没有突显乡村特点、又没有城市景观的精致的乡村景观。主要表现在乡村改造手法生硬,破坏了原有的生态肌理。比如,不能因地制宜地填埋沟塘、硬化驳岸,没有很好地梳理水系,使水生态环境恶化;
不能有效利用乡土树种造景,使用一些城市绿化树种,提高造价的同时也丧失了乡土景观该有的特色。

1.2 人文景观融入不足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给乡村景观注入文化内涵是使乡村景观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乡土文化逐渐暗淡;
加之当下多数乡村景观建设缺少人文艺术性的考量,对乡村现存的具有珍稀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缺少保护与创新,使得目前乡村景观缺乏文化支撑的问题逐渐凸显。不仅如此,由于多数乡村的规划设计周期较短,设计者往往来不及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城市园林景观。由于规划者不熟悉乡村的风土人情,不切实际地调整传统村庄的格局,打破了村庄原有的自然与文化的平衡关系,未能很好地体现乡村的自身特色,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千村一面”的景象。同时,过度追求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创新也给乡村建设带来了问题。规划建设者提供的新潮设计理念可以给乡村注入新鲜血液,但对于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忽视往往导致艺术形式无法与乡村文化有效结合。这种脱离乡村人文背景的现代化设计理念无法与村民产生共鸣,乡村已经越来越缺少可识别的地方文化气息。

1.3 农业生产景观破碎萎缩

从乡村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是乡村最基本的特征,农业景观也是乡村景观面积最大的区域。但是,由于城市建设扩张的占用和乡村工业发展的侵占,农业景观被割裂,原有的景观秩序被打乱。乡村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农田、林地、河流、山地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乡村景观必不可少组成部分。而工业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要素,造成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部分农田因无人耕种被闲置,造成农业生产景观整体呈现出破碎、萎缩的态势。

2.1 保护优先,重塑自然景观

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先确定好生态红线,以保护为前提,以尊重原生乡土景观为理念,不可触碰生态红线,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乡村景观具有脆弱性,任何破坏乡村山、水、林、田的开发都有可能造成一系列不好的影响。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以自然本底为基础,利用好乡村特色元素,如乡土树种、乡土材料、乡土作物等,发挥乡村资源的独特性优势,营造乡村特色景观。

2.2 突出特色,活化人文景观

我国的乡村历经数千年发展,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形成差异明显的人文景观,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乡村景观营造应在充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渊源、乡村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让乡土文化重新落地,实现人文景观的地域性表达。活化乡村的人文景观,需要将地域文化与历史人文积淀相融合,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例如,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元素,还可以充分突出地域特色。在乡村景观的植物造景当中,应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注意对当地现存树木和地被的保护,特别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乡村景观雕塑小品也是历史积淀绝佳载体。设计者通过挖掘历史元素,将其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乡村文化、传承文化脉络。乡村文化融入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乡村空间的载体作用。研究乡村建筑布局形式及重要节点空间,给其注入文化内涵,也有助于为乡村景观营造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和思路[5]。

2.3 产业升级,丰富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主要是指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农田、果林和池塘景观[6]。农业景观作为乡村独有的景观形式,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应对农田、水系、道路进行合理布局,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对水塘、沟渠、苗圃地等进行美化提升。此外,重视农业生产向二三产延伸、联动发展也是乡村景观营造的重要途径。乡村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进行二产延伸。同时,提炼当地文化元素并将其运用于产品包装及产品营销推广上,使产品向高端化艺术发展。在丰富农业景观的方式上,可以在满足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其生态观光属性,加强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丰富景观形式[7]。如以赏花、观景、采摘、购置果品为重点的生态采摘园,以科普现代农业知识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科技园,以农耕文化体验及农产品加工活动为重点的乡村民俗园等。农业景观的多种形式给乡村景观的营造带来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

3.1 求是村现状

求是村隶属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村域面积约6.7平方公里。余杭区地处杭州市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径山镇求是村是由原求是村、陶村桥村二村合并而成。该村地处径山镇以东,北临北苕溪,南邻漕桥港,S207省道穿境而过,距杭州市区30公里,交通便捷,是径山镇的中心地段。村域面积广,山水错落有致,物阜民丰,风光秀丽。在文化资源方面,民风淳朴,人文底蕴浓厚,村内拥有观音桥、陶村桥两座古桥。其中,陶村桥建于民国乙丑年中秋,是当时余杭县(现杭州市余杭区)到石濑乡的必经之桥,是余杭区最早的水泥拱桥之一,也是杭州市级文物单位。同时,村中还有两棵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香樟树、若干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2 总体景观规划

基于求是村的资源本底和发展定位,规划提出“一线,二区,七节点”的总体景观格局(图1)。重点打造观音桥区和慢行梅秋里区两个片区,其中观音桥区通过对风情观音桥、水月观音亭、生态停车位的集中布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滨水休闲娱乐体系。慢行梅秋里区则通过房屋立面治理、围墙通透改造、道路铺设硬化、绿化景观提升,并在挖掘实事求是文化的同时,将党建文化融入梅秋里核心展示区,形成求是村的核心乡村精品展示片区。一条精品线路是通过将观音桥片区、慢行梅秋里片区串联起来,沿途打造欢乐佳田、森禾科普大道、入村形象标识、陶林再现等节点,构成“点线面”结构的建设格局。

图1 求是村景观整体结构图

3.3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3.3.1 自然景观节点

3.3.1.1 水月观音滩

水月观音滩节点位于求是村西部,包括生态栈道、观音亭、观音桥设计。规划在保持片区整体生态肌理的基础上,拓宽现有道路、增设防护装置、抬高木栈道、实现人车分流以增加安全系数。同时,保留竹林原状,对杂草进行处理,并设计亲水木平台,增加茅草亭,对原有水泥石板进行贴面处理,在基本保留原有状态的基础上恢复乡村风味。对区域板块进行清淤和植物修复,并将其利用木栈道串联起来,供游客嬉戏玩水。

3.3.1.2 慢行绿道

规划提出依托原有河道整合植物景观、优化林下地被植物,丰富滨水空间的游客体验。在绿道中设置可进行多种运动的休闲活动场所,并选用不同季相的开花植物,打造四季有花、全年有景的慢行绿道。

3.3.2 人文景观节点

3.3.2.1 陶村桥改造提升

结合陶村桥92年的历史和求是村抗日烈士许福全的红色文化,该节点在设计时对陶村桥进行了保护,并增设陶村桥文化书卷雕塑和停车位。规划散布在场地内的健身器材集中布置,保留了场地内部分植物,对现存建筑进行立面改造,重新改造公共厕所,将废弃建筑改造为小卖部,并增加了场地的红色文化气息。同时,在保留部分原有植物的基础上,提升周边绿化景观。

3.3.2.2 健身广场

健身广场节点位于求是村中部慢行梅秋里片区。广场周边有一株古樟树,是村中的标志性景观。规划提出对围墙进行拆除,采用通透式新围墙进行改建,提升景观的整体性。利用块石、文化石等设计矮墙,融入乡村文化,增加乡土气息。同时,在植物搭配上选择香樟、桂花、含笑等乡土树种,搭配碧桃、木槿、紫薇等花灌木,丰富景观层次。

3.3.3 农业景观节点

3.3.3.1 森禾科普观光园

科普观光园节点位于求是村中部,特色精品游线中段地域,森禾种业苗场内部。将森禾种业的新品种苗木进行穿插搭配,同时增设科普介绍标示牌,介绍苗场新品种苗木,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结合森禾苗圃,对途经道路进行景观提升,建立观光区。打造观光、休闲、旅游、农家餐饮于一体的新模式,多方位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形成当地产品牌效应,大大提升经济收益。

3.3.3.2 欢乐佳田

将成片的田地打造成具有季节性、效益性、景观性的花田,如油菜花田、向日葵田等。选取靠近道路的农田放置稻草雕塑、倾倒房子等地景装置。雕塑的制作可以选用稻田、竹子、树枝等生态材料并喷涂亮丽的颜色,通过不同造型、不同颜色来展示创意农业的魅力,力图将此地打造为网红打卡点,在丰富乡村景观的同时也给乡村带来旅游人气。

3.4 实施情况及经验总结

求是村乡村景观提升项目于2020年建成,规划建设后的乡村景观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村庄旅游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大大提升,区域环境和品牌持续升级。求是村的规划建设也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受到当地村民的广泛好评,成为余杭区乡村景观建设的样板[8]。

与以往的乡村景观建设不同,求是村的景观营造更加注重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品质景观环境,更加注重产业引领及治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乡村景观的营造最终是为了服务村民和游客,在追求景观观赏性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以人为本,满足功能上的合理性与使用需求,这样的景观营造才是科学合理的,才能得到社会认同。

4.1 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乡村景观营造首先需要对乡村开展基础资料研究,如乡村所在地的上位规划、乡村的产业结构、乡村的发展定位等,全面了解可开发资源与乡村特点,从宏观层面把握乡村景观设计的方向。其次,应该在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区域内的资源本底,合理搭配景观色彩,通过乡村艺术装置等加强乡村文化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

4.2 整合空间,景村融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营造重点在于将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串联起来,发挥各自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乡村都以农耕为基本产业内容,所以要抓住乡村建设过程中对各农业相关产业进行整合的契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民俗体验,融景于村,使乡村景观具有可观、可赏、可体验、可参与的多元化要素。

4.3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景观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由政府牵头,鼓励企业家回乡投资;
采用村民入股的方式,给村民一定的返利分红,实现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同时,政府部门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撑,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培养一批致力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管理团队。

乡村景观营造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景观的营造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景观建设理念,从乡村的实际出发,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突出乡村地域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保持乡村景观的乡土风貌和生命力。乡村景观营造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深刻领会其内涵,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在保护村庄原有肌理的前提下,重视乡村自然景观退化、人文景观无法有效融合、农业景观萎缩等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从而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物质和文化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营造景观农业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火山塑造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沙子的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7期)2020-07-28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

推荐访问:求是 乡村 杭州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2/65322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