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乡融合之乡村治理“四步走”策略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董克礼

1.“三治”集聚困难,治理效能低下

第一是,自主性较差,参与程度较低。农村人口是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其管理水平不高。现在,高收入的城市正吸引着更多的青年在求职和求学。虽然有上面提到的政策,但是不参加实施的问题仅仅是纸上谈兵。第二是,法制缺乏坚实的根基。第一,相对于城乡来说,边远地区的社会治安、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落后,使得他们无法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的沟通。第二,基层干部思想松散,法律意识薄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人们非常看重“人情”,把人情作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式。学习一种高级的东西是要花时间的。村民自治、自愿参与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乡土文化的消解,道德意识的淡化。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由于城市化、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忽略。乡村“侵蚀”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没落和文化失误。

2.“空心化”导致农村资源闲置浪费,治理人才稀缺

当前,“空心化” 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乡村民收入不均衡、就业不均衡,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越来越受到负面影响。相对于农民的稳定收入,传统的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生产不稳定、收益不高。“空心化”使农民的文化水平降低,使他们有可能在乡村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无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很多人青年时期就在外地发展,到了晚年就开始从事农业。受其父母的影响,一些从山区走出来、学习成绩优异的青年,纷纷选择返回乡村。他们下意识地认为,要想有所变化,最好还是离开“农业之门”。这是造成“空心化”、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乡下,大部分房子都是单独建的,并且很便宜。一户多人住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乡村“空心化”,从而使得农民可以用含有化学成分的药品来代替过去的人工野草,而这些野草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危害是巨大的。这是一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3.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近几年,我国的乡村道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区域的不同,农村道路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贫困地区的道路建设费用偏高,道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些农村公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甚至连街灯都没有,乡间公路无人看管。在城里有医务人员,在乡下没有。有些地区,两边的泥土盖住了这条旧公路。原来,在农村地区缺少邮政,使得很多供货商可以利用邮递服务。现在网上购物已经很常见了,而农民也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由于很多乡村地区配送站,所以在市内进行线上采购,必须要进行暂时性的报关。乡村的交通工具不能与之相比,这是很明显的,因为一些地方的学校距离学生的住处较远,所以有的家长没有时间去接他们,安全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而且有的地区学校缺乏先进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薄弱。

4.等靠要思想严重

(1)缺乏多元主体激励措施,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多元主体的协调管理强调各主体共同参与,单一的政府干预会对其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仍然需要政府扶持的社会团体和村民,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认为插手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2)多元主体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体制下,村民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而实际情况下,其行使的权力并不充分。在目前的体制下,一些地方政权并不是完全放权给人民,而是把村社作为其权力的延伸,对选举进行控制、操控,由于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村民自治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地域广大,少数民族众多,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重视宗族关系,当地的家族力量也不可小视,有些人甚至深入农村,一旦有什么问题,就会讲人情,走关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改变。

(3)多元主体协同意识差。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各个不同的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能够极大地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但是要想进去,还得花点时间。这样的管理很少会影响到管理问题。在政府一级,他们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虽然他们在与第三者和乡村村民打交道时遇到困难,但是他们仍然要做好上级交代的事情。他们把它看成是他人的工作,而非自己的工作。就农民而言,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对农业进行管理。政府官员接受政府的薪酬,履行政府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他们把乡村和城乡区分开来。这样的管理方式一定要将城市和农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加强“三治”融合,提升治理驱动力

(1)自治是“三治融合”的核心。农村的治理以村民为主体,而农村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治理人才的短缺。马克思曾说:“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要留住人才,就要有能力留住他们。既然要实现城乡融合,就不能让一部分人参与。不过,在全国各大县城,都会成立一支特殊的团队,挖掘出当地的特色产业,让当地的产业发展起来,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支部队的建设很重要,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2)法治是“三治融合”的保障。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农村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并对农村社会中的各类行为主体进行新的制约。这一系列的法规,既要在标准上统一,又要根据不同的村庄来制定。在制订相关法规后,要加强宣传,并定期派人到村里进行培训。村民们一般都在忙着种田,没有时间去读书,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村民大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因此,要让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简单的解释,目的是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学习。不光是村民,就是基层干部也要学。要转变基层干部、村民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懂得在不侵害别人的前提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3)德治是“三治融合”的辅助。德治是农村治理的一种软力量,它没有自治和法制那么直接,而德治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村民主动参与到这场治理中来,就必须强化乡土文化,把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本次治理的一方霸主。设立“地方文化英雄榜”,对名次多的人进行奖励;
强化地方文化制度和制度建设,发掘民俗风情。

2.人口要素双向流动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农村村民进城的障碍逐渐被打破,而农村村民的流动也基本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据全国统计协会称,在2017年,城乡就业人口中,农民在1.3%以上,而农村人口则为1.72亿,80%拥有城乡村民身份证和工作证。农民工进城打工,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使乡村“侵蚀”更加严重。虽然这样可以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壁垒,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在现行的户口体制下,城乡人口进入乡村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只能在村子里寻找“人才”,而不是在村子里寻找有天赋的人。但是,不断攀升的城市住房价格已经造成了两极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乡村行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为了增加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政府可以把农民引入城市,而在乡村,则可以保留专门的城市专家来帮助乡村治理。在引进优秀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农村的优势,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本。人才永远是发展的推动力。干部的双向流动能够促进城乡双循环的形成,从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运行。如果我们能把农民拉到乡村来,克服城市村民在乡村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农村资源的浪费,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所以,在乡村治理中,干部的双向流动是一个重要环节。

3.整合文化资源“铸魂”

村民的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关系。为此,将创新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中心,积极组织社区建设。让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同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发掘,以乡村故事为线索,把历史记忆、文学作品的传播,强化集体认同。另外,利用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等传统节日,组织村民讲故事等等,开展艺术展示、书法课、壁画等活动,以激发社区的正能量,强化了明朝以前的“人性化”,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

4.坚持市场取向,强化利益导向

坚持以“共治共享”为中心,以“无形之手”的方式有效地配置农村资源,以价格信号和经济效果控制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从而使城市化进程更好地体现出城乡功能的价值。并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的社区观念。鼓励以市场机制和以收益为基础的方法,积极参加农村发展,将基础设施建设、认证、许可证发放和土地转让以及为注册和购买设备提供资金;
运用科技创新、专买专卖,促进农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的有机融合;
解决城乡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5.聚焦县域,加强节点建设

以空间融合、经济融合、要实现城乡融合,要加速城市化,要完善卫生、教育、能源、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要从地区大城市着手,在城乡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实现全县的全面发展。强化乡村振兴和乡村振兴,强化城乡统筹规划,强化规划管理,推动城市化发展,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把有机城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服务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便民城市,加快形成现代城乡规划体系,科学功能完善,沟通协调顺畅。

6.优先保障乡村发展并有所偏向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融合的薄弱环节是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必须以农业为重点,以国家财政为重点,以保障为重点,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以生产要素为主。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障,要加强农业的投资,要加强对农民的经济扶持,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要使农业、农民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由国家出资,过去的时候,政府的重点是城市,重点也是城市的生产和发展,而乡村只是辅助城市发展的一个小帮手,经常被忽略,“亏欠”着基础设施。因此,要实现乡村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就需要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在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还会设立专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由专业的队伍来管理,避免浪费,每年都要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核,确保投资的有效性。

(2)重视后期维护。投资是工程的第一个阶段,后续的维修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项目在完工后都会因为缺乏后期的维修而失去效果。比如农村公路,中标的公司通常只是负责建设公路,后面的事情不归他们管。在乡下修一条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地形的原因,偶尔会出现一些泥泞,有些路段还会出现坍塌,让刚刚建成的道路再次进入土壤的“怀抱”。这件事,必须要有人来解决,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危及到行人的生命和财产。

(3)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设施的主动配合。由于农民的教育水平不高,所以要深入到每个村子里去,让他们意识到,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从村民中挑选有信用的人,进行日常的管理和保养,并颁发“最美丽的参与者”的荣誉牌匾,使他们从心灵上相信政府,并愿意参与到建设中来。

8.破除等靠要思想

(1)设立激励机制,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在物资方面,对自愿参与的村民,按照他们的贡献,给予相应的补助,具体的标准可以列在清单上。根据个人对家庭的贡献,可以颁发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进步奖。从时间上看,可以按季度、按年度进行,最终的目标是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农村的管理工作。

(2)针对不同主体,从问题的根源人手,增强多元主体协同意识。对乡政府来说,不能盲目追求管理进度,要因地制宜地转变管理模式,以农民的利益为第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端正服务,踏踏实实地为农村发展服务;
在社区组织中,要培育其主体意识,使其承担起“一名”的职责,脱离对政府的依赖,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对农村村民,要积极地了解和了解他们的需要,从他们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了解他们为什么不积极地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这样才能找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科技时代的发展,使得他们的公民权利意识得到了唤醒,不再采用原来的管理方式,而是要刚柔并济。

9.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新时期,互联网新媒体在农村的出现,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新的工作方式。农业短视频可以为农民提供娱乐、展示生活,而短视频平台的点击量的增加,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把乡村的讯息通过录视频的方式传达到各地的用户中,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的工业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能促进本地的旅游。推广农村文化,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家工作,同时,短视频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这既解决了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问题,又为一些农民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城乡融合工作任务繁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要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三治融合”要因人而异,要强化多主体合作,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从多方面贯彻落实好农村治理的方针政策,为早日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累磅礴力量,城乡和谐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主题

猜你喜欢四步走城乡村民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企业基层管理建设“四步走”的思考决策探索(2016年22期)2016-12-27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四步走”未来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电流表使用“四步走”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6年10期)2016-12-22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02-28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推荐访问:新时代 城乡 乡村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6/6551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