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探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步海洋

(南京财经大学 人事处,南京 210093)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特征日益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面临内在和外在的双重挑战,变革与创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其中,是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问题的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必须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有效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协同创新指的是一场紧紧围绕知识增值而展开的多方合作、共助模式。通过政府、高校以及以科研单位为代表的知识生产机构,发挥各自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作用,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由此在全社会中掀起一股科技创新的风潮,使全社会的优质资源都能够快速集中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在释放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活力的同时,推动行业跨界合作,为创新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产业价值变现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在概念上借鉴了协同创新的思路做法,从原来对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转移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探讨上来,强调指出思政教育是一项集复杂性、综合性于一体的铸魂育人工程,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是多方合作,更是多要素作用的结果[1]。为顺利实现思政教学改革,高校要从复杂性视角来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剖析,从而逐条梳理出其中的关键育人资源、教学要素、责任主体等。由此在对各资源、要素、主体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致力于高质量优质思政课堂的打造工作。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理解为围绕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教育而展开的一场教学变革活动。在积极调配思政教育资源(包括思政理论知识、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等)、优化整合思政教育要素(包括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者等)、激发思政教育主体力量(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党员教师,以及家庭、社区、企业等)的基础上,通过主体联合、课程联动、内容联结、载体联接、方法联创等一系列协同创新模式的实施来实现教育的集约化[2]。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是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育新人”的重任。高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诸多便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参差不齐,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效果上的差异,同时高校内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分工和认知水平的差距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实效性带来影响。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协同创新理念,使得高校之间形成联动、加强交流从而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3]。高校各部门只有在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才能在具体行动中协同一致,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效果。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本身就有着庞大的教育资源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法规等为代表的先进理论文化资源,同时也包含了以优良校风校纪、民族传统文化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大思政格局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思政课程在与各专业课程进行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更是依托专业挖掘并建设了一大批极具专业属性的特色思政教育资源,如,岗位实践中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协作精神,课程教研中收获的优秀教案、备课资源、精品课程,社会实践中收获的关于热爱祖国、服务社会、把握机遇的心得体会等,这些都属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这些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为思政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充足资源保障的同时,也碍于这些资源本身内容、类型、来源以及呈现方式的庞杂性,而对思政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来自于,并非所有思政教育资源都适用于当前阶段的思政教学工作,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需要。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不当不仅会抑制思政资源教育价值的呈现,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但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却又碍于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无法对这些分门别类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判断与运用。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协同创新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等思政教育关联主体,全部纳入思政育人体系当中[5]。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有较快较强的接受能力,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将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而非与思想政治教育为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要将新媒体技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建起一种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

(一)各要素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但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共识不足。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认识区别比较大,大部分人认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其他教师则没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有的教师只顾“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条块分割,部门、人员、环节间推诿扯皮,转嫁责任,未能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没有形成统一战线。有一种共识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思政课课堂,因此校园中的其他场所和活动现场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正是这种偏见导致高校未能形成校园内部大思政的统一战线。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形成合力。高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为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关联不大,因此,其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略显淡薄。尽管国家要求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相协同,强调合力育人,但个别高校还存在重视不够,导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现象。

(二)各领域层次未能实现动态交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高校由于长期受科研导向影响,普遍更为关注学科排名、论文发表数量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等可量化的指标,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仍相对不足。各高校虽然普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尚未形成系统的操作模式和精细化管理体系。对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学校又没有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所以教师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热情,宁愿把时间精力放到投入产出性价比更高的科研项目上,而不愿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学生的实践教学基本局限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的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联不大。对学生而言,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有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偏见,认为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无关,无益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外界压力和内生动力,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采取敷衍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逐渐减弱。

(三)各价值诉求未能实现合理统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处等多个部门,这些机构依循不同职责、不同目标,均有不同价值诉求,而部分高校未能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统筹不同价值诉求,致使各个部门育人职责不明确,没能同向发力。一是未能统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将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作为立足点,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回应。然而,有的高校没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诉求,使其产生思政教育集体认同感,只有建立以公共精神为基础的开放包容、责任共担、行动互通等为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意识,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有效协同。二是未能统筹不同层次的发展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网络系统,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当前,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缺乏问题意识,没有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中走出来,通过情景模拟、参观体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只有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实现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做到避免顾此失彼,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未能统筹不同个体的心理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未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诉求予以足够重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套,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少,教学模式单一,对教育对象了解不够充分,教育针对性不强等等,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矛盾和风险。

(一)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各个要素主体功能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而言是一项头等大事,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实施效果不佳,各思政育人要素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等问题。高校需要从综合育人的宏观视角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价值和地位,并在国家思政教育改革重大政治决议的指导下,纠正错误认知、更新观念意识,使之能够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统一认知、达成共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是多教育主体、多教育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经典理论,在专业课程中、在生活工作中收获实践经验,用以补充、升华思政经典理论[6],以此来更好地发挥思政理论的科学指导力。其中既有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的辛苦付出与努力,同时也是各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师育人作用的结果。学校各专业课教师要坚决抛弃部门、职能界别观念,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自身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职责,在统一认知、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围绕思政教育展开广泛、深入的协作,以此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闭环,使思政教育的理论环节、实践环节、探索环节等都能够拥有专人对学生进行思政理论指导。

二是夯实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构建校园内部大思政统一战线。思政课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思政素养特别是思政理论素养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将思政课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共识无可厚非。在夯实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产生的变化,在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促使思政课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强化大思政意识,充分发挥图书馆、体育馆等育人场所以及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的思政育人功能,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内部的覆盖范围,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得以多元化地发展[7]。从图书馆、体育馆等育人场所育人功能的发挥来看,育人场所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思政育人职责,了解与进一步挖掘这些育人场所具有的思政育人功能,有意识、有规划地将思政育人工作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例如,图书馆可以围绕思政教育主题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促使图书馆育人工作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标实现深度结合;从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来看,高校还可以调动各方主体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思政教育内容,从而有效强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8]。

三是引导理工科等学科教师深度参与思政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则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理工科等其他学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对于引导理工科等学科教师深度参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理工科等学科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术业有专攻,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日趋复杂,在提倡课程思政育人的背景下,虽然部分理工科等学科教师具有参与思政育人的意愿,但是却因为对思政育人目标、育人环境、育人要求等欠缺了解,而无法发挥出各学科具有的育人价值。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与理工科等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中表现出主动性,确保理工科等学科教师能够明确课程思政发展方向、掌握课程思政育人方法[9]。另一方面,理工科等学科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科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的统一性,同时需要认识到自身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育人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职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方面的契合性,进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二)强化动态交互,稳固思政教育基础条件要素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研教研工作往往能够反映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的学术水平。然而,高校虽然需要重视科研教研工作,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却不能将这些内容作为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在摒弃这种错误思想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促使相关工作能够回归立德树人本质。在具体的做法上,高校不仅需要关注可量化的标准,同时需要关注教育对象在思政素养方面产生的变化,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看法、满意度等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是健全教学保障制度。在教学保障工作中,高校党委需要强化自身领导工作,通过构建由党委书记直接参与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为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之上,为了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规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有必要围绕思政教育工作目标、教研科研活动、师资队伍管理等工作出台规定,明确各个办公室、课程组以及教学工作者承担的职责,从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入手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评价工作中,高校需要重视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并构建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10]。例如,在领导评教中,可以使用访谈、调研、推门听课等方式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在督导评价中,可以教研会为主要方式,找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评教中,主要以学生参与调查问题以及打分评教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能够促使教学工作展现出以学生需求、满意度为导向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全面性。

三是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指引作用。例如,当高校将激励政策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工作者进行倾斜时,激励对象能够更加坚定自身开展实践教学的步伐,其他教学工作者则能够以激励对象为榜样调整自身教学,从而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在教学激励机制完善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元化的激励需求,构建起系统的激励体系。具体而言,高校不仅需要依托薪酬工具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物质激励,而且有必要依托职称与职位晋升、行业交流、评优评先等方式开展精神激励,从而实现激励供需对接。

四是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正确认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需要关注学习结果,也需要关注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重视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将学生日常思想行为表现作为开展评价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强调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在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尊重学生需求、引导学生参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现出以生为本的特点。

(三)合理统筹规划,满足不同思政主体利益诉求

一是关注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积极回应并满足思政教育主体合理的利益期盼。在思政教育改革中,学校方面需要善于运用宏观思维来审视当今的思政教育,看待思政教育不同主体之间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在运用思想政治哲理来对这些诉求予以解析的同时,梳理这些利益诉求产生的机理、条件,进而将之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当中。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是其主要利益诉求。高校在邀请企业参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一诉求进行综合考量,并在教学中强调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是关注不同层次发展诉求,构建极具网络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思政教育并非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是学生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事关学生为人处世、行为准则,暗含丰富的哲学道理。因此思政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师的讲解与实践,而是要积极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各自在思政育人当中的优势与价值。为此,要求教师在做好自身本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岗位工作、家庭生活等紧密关联在一起。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家校共育的基础上,与企业管理者、家长共同探讨学生问题。在形成育人合力的同时,为教师对新时期思政教育重点、难点的把握,以及方向、内容的判断提供切实依据。

三是关注不同个体心理诉求,推行人性化、精细化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事宜。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工作,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和重点。而学生的个人发展又会因周围环境对其个体心理、精神的影响而出现新的变化。在思政教学尤其是思政改革中,教师要对这一情况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看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个性、情感等方面的独特性,基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预测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提供一种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11]。在优化思政教学效果的同时,为良好的师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师能够随时、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风险干预。

猜你喜欢协同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推荐访问:探析 新时代 协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6/65534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