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自我按摩图解 风池穴为主施以温通针法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www.zhangdahai.com--自查自纠报告】

  摘 要:目的:观察临床上使用温通针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以风池穴为主穴,使用温通针法治疗偏头痛四种不同证型患者20例,并配合耳穴进行治疗,以观察其疗效。结果:综合治疗偏头痛20例。总有效率达95%。结论:以风池穴为主施以温通手法治疗偏头痛,疗效可观。�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温通针法�
  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43-02��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发作时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轻者数月一发,重者数日一发,甚者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日难以缓解。该症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见,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笔者随导师从事针灸临床两年,采用针灸温通针法配合耳穴辨证治疗该病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1~62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年;中医辨证属肝胆火盛型8例,气血不足型2例,痰湿中阻型4例,肝肾阴虚型6例。�
  诊断标准均符合孙传兴[1]《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一书上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并且均排除外伤性头痛、颅内病变及五官科疾病引起的头痛。临床表现:一侧头痛或双侧交替刺痛、胀痛或波动性跳痛,间歇发作,或波及眼和前额、后脑作痛,或畏光、流泪、恶心、面容痛苦,舌黯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方法�
  取穴以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为主。主穴为风池、太阳、头维、外关、足临泣(均取患侧)。配穴:据辨证肝胆火盛者加双侧太冲;气血不足者加双侧足三里、百会;痰湿中阻者加阴陵泉、双侧丰隆及百会;肝肾阴虚者加双侧太溪。耳穴取穴:枕、额、皮质下、神门。�
  2.2 操作方法�
  用30号1寸短毫针,刺风池,使用温通针法,具体操作: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侯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转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分钟,缓慢出针,按压针孔,至头痛缓解为止[2]。用30号1寸短毫针,再刺太阳、头维,得气后平补平泻,加强刺激;刺外关、足临泣取温通手法,使经气往上传导。用30号1.5寸毫针,刺太冲、阴陵泉、丰隆用提插泻法,刺足三里、太溪用提插补法。其余各穴留针20~30分钟,至少3次治疗10次为1疗程,1疗程乏效,再治疗1疗程。耳穴操作方法:耳部酒精消毒,在耳上找出穴位,用王不留行籽置于该点,并用胶布固定。患者每天自己按压药籽胶布3~4次,有痛、胀、热感,每次轻压20分钟,3天后换另一侧耳,3次为一疗程(不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治疗时嘱患者忌烟酒,压穴时间每次不能少于20分钟,且贴有药籽的胶布应避免潮湿脱落而影响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经半年以上随访无复发;显效:疼痛完全消失,但半年内有复发;好转:疼痛基木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效: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
  3.2 治疗结果�
  针灸2个疗程后。肝胆火盛8例,7例治愈,1例显效,有效率为100%;气血不足型2例,2例显效,有效率为100%;痰湿中阻型4例,3例治愈,1例好转,有效率为100%;肝肾阴虚型6例,5例治愈,1例无效,有效率为83%;总有效例数19例,有效率为95%。其中肝胆火盛型疗效最好,肝肾阴虚型最差,但各组之间的疗效差别经统计学处理(P>0.05),四型之间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说明只要针灸辨证治疗得当,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性,22岁,2007年5月2日来诊诉昨日因与家人生气,夜间失眠,晨起左侧头部呈搏动性剧痛,伴恶心、呕吐2次,流涕、流泪、畏光。颈颅多普勒提示:两侧血流不对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血管性头痛。治疗:按前述诊治,针灸、耳穴3次后头痛较前减轻,5次后症状消失,继续针刺满一疗程,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5 讨论�
  
  偏头痛属现代医学“血管性头痛”,是由于支配局部组织或血管壁的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局部疼痛,疼痛位置固定,发作时局部伴有搏动感,或周期性发作,或因情绪激动、劳累后诱发或加重。本病中医学亦称为“偏头风”,其痛暴发,病势甚剧。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此,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缠绵日久,虚实夹杂,则气血不畅,瘀阻脉络,脑络痹阻,清窍不利,不通则痛。由于人体经络联络贯通,气机升降相互影响,因而偏头痛往往是不同脏腑经络气血阻滞互相影响的结果。治疗上当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为主,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穴,多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或郗穴,近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充分发挥腧穴的近治与远治作用。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手法,该手法突出“温”、“通”、“补”的作用,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3]。治疗以风池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风池为足少阳、太阳之会,又为祛风止痛之要穴,加之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以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是治头面疾患的要穴,太冲为足厥阴原穴,足厥阴之脉上交于头,两穴远离头痛区域,由于患者往往头痛剧烈,不耐触摸,先刺合谷、太冲穴,让头部经气得到疏通,活络化瘀。气血得调,头痛缓解,再针它穴,病人往往容易接受。百会属督脉,为三阳之会,统督诸阳,与任脉相通,又能治诸阴经之疾,因而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头痛的重要穴位。耳穴取枕、额、皮质下、神门,都具有镇痛作用。针刺与耳穴配合作用,更加强穴位效应,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行气活血化瘀,改善血管舒缩状态和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使头痛收到治疗效应。�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一版)[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
  [2] 方晓丽.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3] 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
  (责任编辑:姜付平)

推荐访问:风池 针法 偏头痛 施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zichazijiubaogao/2019/0318/2011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