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入门 吴以岭 _ [吴以岭教授访谈: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

【www.zhangdahai.com--个人述职报告】

  [简介]:吴以岭,198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20多年来,吴以岭教授一直从事中医络病理论研究,承担国家课题6项和省部级课题20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20余人;主编医学专著8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络病理论为什么能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
  
  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一般人都知道什么是经络。但是,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络病怎么治,就是学中医的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了。
  吴教授说,络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指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狭义地讲,络脉又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经络之络)和运行血液的脉络(脉络之络)。这成为了络脉学的两个学科分支。我们目前研究的是络脉学科其中的一个分支――脉络,脉络就是中小血管、微血管。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分支,与西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中医脉络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络气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络脉瘀阻相当于西医学的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与心脑血管痉挛相当,而络脉瘀塞相当于冠心病心梗或脑血栓形成。
  
  通心络与络病理论研究
  
  吴以岭教授研究络病20多年来,他走过的是这样的循环过程,从临床到理论创新,到研发新药,再到临床;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创新的理论后,回到临床,再对药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理论的科学价值。
  他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研制出了系列国家级新药――治疗心脑血管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了络病理论指导下心脑血管治疗的系列药物。
  吴以岭教授对络病理论的研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列入基础研究课题,与络病理论相关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完成国家及省部课题6项。
  尤其是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上市后,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200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了医学界极大关注,使络病学说成为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许多著名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胶囊进行了300多项实验与临床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其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病理环节具有干预作用,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缓解血管痉挛,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微血管完整性保护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心室重构,显示出通络方药治疗血管病变的确切疗效,同时也证明了络病理论在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科学价值。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进行专家鉴定后认为,该课题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随后,185万字的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的专著《络病学》问世,第一次将“络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体系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正式成文,宣告络病研究在经历了百年沉寂后再次焕发光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吴以岭教授主编《络病学》教材,在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和研究生班开设络病学课程。
  
  国家973项目与“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
  
  吴以岭教授20多年来对络病理论做出的创新研究为国家973项日立项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他介绍,973项目就是要在上述课题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寻找“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和病理环节,把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从而建立对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学说。5年中将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包括制定“脉络―血管系统病”诊断标准,建立病证结合血管病变动物模型及药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开展通络方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保护作用等一系列跨学科多专家参与的深入研究,最终建立对提高血管病变防治水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学说――“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
  对于记者提出的西医实验如何体现中医的内涵问题,吴以岭教授说,我们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由于络气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高度相关性,由此我们发现了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等相互对应的共性病理环节,这使得实验完全可以体现㈩中医的内涵。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吴以岭教授曾不止一次地这样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中医的发展要采纳现代科技包括西医的许多新的技术,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最重要的还要保持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百花齐放,让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才能促进中医理论不断创新,推动学术的发展。

推荐访问:访谈 教授 治疗 心脑血管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gerenshuzhibaogao/2019/0424/921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