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草 [白薇与白眉草的鉴别与临床运用]

【www.zhangdahai.com--教师述职报告】

  【摘要】 本文介绍白薇和白眉草的来源,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功效等方面的比较,为其鉴别提供依据及使临床更合理用药。   【关键词】 白薇;白眉草;鉴别;临床运用
  
  广东地区常以白眉草与白薇混用,由于其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与中药白薇相似, 故而在广东、广西等地习惯用白眉草当作白薇使用, 为地方习用品。其实两者无论是来源,功效都有差别,将其鉴别比较如下。
  1 来源
  1.1 白薇来源于萝摩科植物白薇 Cynanchu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 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1]。
  1.2 白眉草来源于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 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 的干燥全草。[2]
  2 原植物
  2.1 白薇原植物 1)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高40~70 cm,植物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条状根。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密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广卵圆形,长5~10 cm,宽约2.5~7 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绿色,被短柔毛,老时脱落,下面淡绿色,密披灰白色绒毛;叶脉在下面稍隆起。伞形花序腋生,小花梗短,下垂,密被细柔毛;花黑紫色,直径约1~1.5 cm;花鄂5深裂,裂片被针形,外侧密被细柔毛;花冠5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外侧疏生黄褐色细柔毛,副花冠5裂,裂片椭圆形,上部围绕于蕊柱顶端,与蕊柱几等长,下部与花丝基部相连;雄蕊5,上部与雌蕊合成蕊柱;雌蕊由2心皮组成,两心皮略连合,子房上位,花柱四周有短毛,柱头位于蕊柱下。�突果角状,纺锤形,长5~8 cm,宽约1.5 cm。种子多数,卵圆形,有狭翼,先端有白色长绵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全国大部分有分布;2)蔓生白薇形态与直立白薇相似,惟茎上部为蔓生,被短柔毛,叶片卵或椭圆形,花较小,直茎约1 cm,初开时黄绿色,后渐变为黑紫色。分布辽林、河北、河南、山东等。
  2.2 白眉草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有绵毛。叶基生,多少具柄,矩圆形至卵形,长5~8 cm,先端圆,基部楔形,全缘,幼时上面被毛,而老时常变秃净,下面密被绵毛。花茎长15~30 cm,有时竟达40 cm,被绵毛,尤于顶端为甚,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长16~18 mm,基部狭,苞片线状披针形,2层,被绵毛;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雌性,白色,2唇形,外唇伸长,3齿裂,内唇细小,2深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花冠上部也为2唇形,外唇3裂,内唇2深裂;雄蕊5,药合生。瘦果线状披针形,具众肋,冠毛淡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3 药材性状
  3.1 白薇 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 cm,直径0.1~0.2 c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3.2 白眉草 干燥的全草,叶丛生于基部,叶片皱缩,展开后呈矩圆形或卵形,叶面黑褐色,叶背棕褐色,被黄白色绵毛;质极脆弱,有时叶丛中留有一棕黄色的花,花梗中空。带根的全草在根茎部丛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长可达11 cm,外表棕灰色,质脆,断面黄白色。味涩。
  4 显微鉴别
  4.1 白薇根横切面 表皮1列细胞。通常仅部分残留,下表皮细胞1列,径向稍延长;分泌细胞长方形略弯曲,内含黄色分泌物,皮层宽广,内皮层明显,木质部细胞均木化,导管大多位于两侧,木纤维位于中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大量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7~45 μm。分泌细胞类长方形,常内含黄色分泌物。木纤维长160~480 μm,直径14~24 μm。石细胞长40~50 μm,直径10~30 μm。导管以网纹导管、具缘纹孔导管为主。淀粉粒单粒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三叉状,直径4~10 μm;复粒由2~6粒组成。
  4.2 白眉草 根(须根)横切面表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皮层较宽,可见大小不一的石细胞。韧皮部极窄,细胞极小,排列不规则,位于形成层外侧。木质部发达,导管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排列紧密。
  根及根茎粉末:呈浅棕褐色。石细胞大小不一,呈类圆形、纺锤形或类长方形等,单个散在或成团聚集,纹孔清晰可见。纤维上有极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其断面细胞壁可观察到有同心层纹。非腺毛单细胞多已折断。根茎的表皮细胞较大,呈长方形,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根的表皮细胞及皮层较小,呈六边形,有细胞间隙。螺纹导管。草酸钙方晶众多,细小[3]。
  5 临床运用
  5.1 白薇 虚热中药,性寒,味苦、咸。主治: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热病病邪入营血,身热不退,阴虚内热,产后虚热;热淋、血淋,疮痈肿毒。临床上一般用于清虚热者居多,常与青蒿、银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热咳嗽,可与前胡、枇杷叶等同用。
  5.2 白眉草 其性平, 味苦辛,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活血散瘀之功, 临床上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痢疾、小儿疳积。
  白眉草与白薇在原植物来源、用药部位、性状、功效均有所不同, 故临床上应当区分使用,以确保药物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03.
  [2]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编. 广东中药志.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36.
  [3] 林晓宁.毛大丁草的显微鉴别.中药材,2001,24(9):637-638.

推荐访问:鉴别 临床 白薇 白眉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jiaoshishuzhibaogao/2019/0412/716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