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纤维蛋白原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www.zhangdahai.com--叙职履职报告】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探讨FIB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0例对照组观察,凝血酶法测定血FIB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FIB、颈动脉、下肢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高水平的血FIB(3.0 gL)与易损斑块相关,颈动脉IMT与患者收缩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下肢动脉I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FIB作为炎性指标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FIB水平可作为再梗死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单位:467000 平顶山一矿职工医院神经科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浆FIB是一种急性期反应性蛋白,参与了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全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动脉狭窄及斑块与血管炎性反应有关,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关系报道很少。本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将血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11年6月住院的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49例, 女40例, 年龄38~83岁,平均61 岁,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排除心房颤动、 感染性心内膜炎及非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脑栓塞;排除入院前2 个月内有局部或全身感染史、肿瘤、外伤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女性无服用雌激素史。7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38例, 女32例, 年龄45~73岁,平均62 岁。
  1.2 入院时血压、 血糖等 入院 3 d内晨空腹取静脉血5 ml, 凝血酶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正常值4.0 g/L)。
  1.3 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采用日本ALOKAa7彩超诊断仪,探头用12 MHz 线阵探头,由超声专业医师操作。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 颈总动脉分叉处(BIF) 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下肢动脉检测股、 �和足背动脉结构,测量并记录动脉分叉处 2 cm 内膜中层厚度(IMT)、 管腔内径, 粥样硬化斑块回声、 大小、数量、部位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诊断标准:① IMT >1.2 mm则为斑块形成。②易损斑块:呈低、等回声或不规则低回声,表面薄的高反射区, 厚度 2。③ 稳定斑块:为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1.5软件包, 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IMT 的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颈动脉、下肢动脉彩超检测 89例患者检出斑块118个,其中颈动脉检出斑块79个: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39个(50.2%)最多,其次CCA23个(30%),(ICA)颅外段13个(16.7%)最少。易损斑块47个,稳定斑块29个;下肢动脉检出斑块39个,以股动脉20个(51.2%)最多,其次�动脉10个(26.2%),足背动脉39个(50.2%)最少,易损斑块22个(56.5%), 稳定斑块15个(40.5%);同时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有26例(22.1%)。
  
  表1 急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例数、率%
  
  两组颈、下肢动脉斑块比较: 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 P

推荐访问:下肢 相关性 硬化 动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xuzhilvzhibaogao/2019/0415/7615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