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治疗肠道传染病常用药材的性状鉴别] 怀中抱月是形容哪种药材的性状特征

【www.zhangdahai.com--工作心得体会】

  关键词:常用傣药;性状鉴别;肠道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26-02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南地区,大部分居住在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该地区具有气温高,雨量足,湿度大等特殊的气候特点。傣族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内在的“四塔”功能失调,加之感受外在的各种原因使得“四塔”功能失调而发病。疾病发生与气候异常有关系,傣医把一年特殊的气候分为三个季节,称为“腊鲁档三”,即腊鲁脑(冷季),为公历的11~2月;腊鲁黄(热季),为公历的3~6月;腊鲁芬(雨季),为公历的7~10月。在冷、热季节的交季时期、雨季时期,肠道传染病如肠炎、腹泻、痢疾等病的发病率较高。为了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傣族民间常用具有清热消炎、收敛止涩、止血的植物药进行治疗。现介绍几种傣医治疗肠道传染病常用傣药的性状鉴别。
  
  1 三丫苦
  
  傣语称“楠晚”,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三丫苦[Evodia llepta(Spreng)Merr,]。功用消食化积,收敛止泻,治疗急慢性腹泻、腹痛,不思饮食,消化不良。以茎枝及根入药。茎枝呈圆柱形,直径0.5cm~1.5cm,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有细纵皱纹;嫩枝呈方柱形,表面灰绿色或绿褐色。质硬而脆,易折断。三出复叶对生,叶柄长4cm~6.5cm,小叶片呈矩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全缘或不规则浅波状,有腺点,叶两面光滑无毛。气微,味苦。
  
  2 番石榴
  
  傣语称“麻贵香拉”,来源于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功用收敛止泻,用于急慢性肠炎、痢疾。以叶、树皮和果实入药,果实呈球形、梨状卵圆形,顶端有宿存的花萼及残存花柱,成熟后变为淡黄色或浅红色,表面稍粗糙坚硬,果肉坚硬,浅棕色,5室,有多数种子密集镶嵌于内;种子灰褐色,大如绿豆,呈不规则扁圆形或三角形。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叶片呈矩圆形、圆形、卵圆形、倒卵形,少数呈披针形,长5cm~13cm,宽3cm~6cm。先端圆或短尖,少数长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微反曲。上表面灰绿色至淡棕黄色,光滑或残留白色短柔毛(幼叶密被短柔毛),不满黑褐色细小腺点;下表面暗绿色至绿褐色,密被白色短柔毛。羽状叶脉12对~17对,于近边缘处相连,叶脉于上表面微凹人,于上表面隆起。叶柄长2cm~7mm。体轻,革质或厚革质,质脆易碎。嫩茎扁四棱形,密被白色短柔毛。气清香,味微酸面涩。
  
  3 大叶千斤拔
  
  傣语称“嘎三比龙”,来源于豆科植物大叶千斤拔[Flem-ingia macrophylla(Wall,)Merr,]。功用消食化积,收敛止泻,治疗急慢性腹泻、腹痛,不思饮食,消化不良。以根入药。根较粗壮,多有分枝,根头部常呈结节状膨大,残留的茎基较粗。表面深红棕色,有稍突起的横长皮孔及细皱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棕红色,木部宽广,淡黄白色或淡红色,有细微的放射状纹理。气香,味微甘、涩。
  
  4 鳢肠
  
  傣语称“皇旧”,来源于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e(L)L]。功用涩肠止泻,解痉止痛。以全草入药。全草被白色茸毛。茎圆柱形,有纵棱,长可达50cm,直径0.2cm~0.5cm。表面墨绿色或绿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叶对生,近无柄,叶片卷曲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墨绿色,全缘或具细小锯齿状,叶两面均被白色短毛。头状花序,直径0.4cm~1cm,花梗及苞片上均被毛。瘦果椭圆形而扁,棕色。气微,味微咸。
  
  5 马齿苋
  
  傣语称“帕拨凉”,来源于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 L.)。功用除风止痛,止痢,治疗腹痛下痢。以全草人药。全草皱缩卷曲,常缠绕成团。茎细长圆柱形,直径0.1cm~0.2cm。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黄白色。叶对生或互生,易破碎,暗绿色或深绿色,完整者展开后呈倒卵形,线段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小,3朵~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黄色。蒴果圆锥形,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6 马鞭草
  
  傣语称“芽夯燕”,来源于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officinalis L)。功用清火解毒,通气血,利三焦,消水肿,治疗胃脘胀痛、腹痛、下痢赤白。以全草入药。根茎圆柱形,长1cm~2cm,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根及须根。茎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直径0.2cm~0.4cm,灰绿色或黄绿色,粗糙,具稀疏的。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对生,质脆,多皱缩破碎,灰绿色或绿褐色,具毛;完整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顶生穗状花序,细长,有小花多数,排列紧密。气微,味微苦。
  
  7 珍珠草
  
  傣语称“芽害巴”,来源于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 L.)。功用清火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收敛止泻,主治腹痛腹泻,下痢红白。以全草入药。主根不发达,着生多数须根,浅灰棕色。根茎圆柱形,浅棕色,断面有髓。茎粗约0.2cm~0.3cm,有纵棱,表面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掖生于叶背下,多已干缩。气微香,味微苦。
  
  8 大叶茶
  
  傣语称“腊龙”,是傣族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于山茶科植物普洱茶[Camellia sinensls(L)O.Kuntze.var.assamica(Mast.)Kitamura]。以叶入药。叶片卷曲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卵圆形或矩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齿状,表面灰绿色或墨绿色,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老叶长可达15cm,宽可达5cm,革质。气清香,味微苦涩。
  
  9 儿茶
  
  傣语称“锅西泻”,来源于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f.)Willcl.]枝干煎制的浓缩膏状体。清火解毒、止泻、止血,主治“拢蒙沙嘿”(腹痛、下痢红白、日久不愈)。儿茶膏为方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黑色,平滑而稍有光泽。有时可见裂纹。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无臭,味涩、苦,略微甜。
  
  10 鸡矢藤
  
  傣语称“嘿多吗”,来源于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Lour.)Merr.]。功用清火解毒,补土健脾,消食。以藤茎入药。茎呈扁圆柱形。老茎灰棕色,直径0.3cm~1.2cm)栓皮易脱落,有纵皱纹,易折断,断面平坦,灰黄色。嫩茎黑褐色,被柔毛,直径0.1cm~0.3cm,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灰白色或浅绿色。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宽卵形或披针形,长5cm~12cm,宽3cm~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浅心形,全缘,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灰褐色,有棕褐色毛茸,主脉明显。气特异,味甘、涩。
  
  参考文献:
  
  [1]林艳芳,依专,赵应红,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6。
  [2]谢志民,王敏春,高安成,等,广西习用中药材番石榴叶的生药鉴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47(6):363。
  [3]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71。

推荐访问:性状 肠道 医治 传染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tihui/2019/0423/9069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