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固本汤治疗哮病缓解期98例临床观察_平喘固本汤治疗哮病心得

【www.zhangdahai.com--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固本汤治疗哮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哮病缓解期患者采用自拟固本汤(组成:生黄芪、白术、防风、茯苓、半夏、陈皮、浙贝母、炒黄芩、苏梗、杏仁、炒枳壳、桔梗、神曲、生地、补骨脂、山茱萸、夜交藤、灵芝、炙远志)治疗。每天1剂,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42例,好转48例,未愈8例,治愈率为42.9%,总有效率为91.8%。结论:自拟固本汤治疗哮病缓解期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哮病缓解期;固本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30-02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临床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肺系疾病,分发作期与缓解期进行辨证论治[1]。其缓解期的治疗尤为重要,是防止急性发作的关键,也是治愈哮病的基础。笔者根据哮病缓解期肺、脾、肾三脏不足的病理特征,自拟固本汤治疗哮病缓解期患者9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98例,男56例,女42例;10~18岁28例,18~30岁18例,31~50岁14例,51~70岁38例;病程1~3个月20例,4个月~1a30例,1~2a22例,3~5a11例,5a以上15例。其中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46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38例,阻塞性肺气肿14例。
  1.2诊断标准(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或痰鸣音,或仅支气管呼吸音增粗;(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嗜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高;(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或肺纹理增粗,久病可见肺气肿征;(7)舌质淡红或淡胖,苔薄白,脉细或沉细。
  2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固本汤治疗,组成:生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茯苓15g,半夏10g,陈皮10g,浙贝母15g,炒黄芩10g,苏梗10g,杏仁10g(冲),炒枳壳10g,桔梗6g,神曲15g,生地10g,补骨脂15g,山茱萸10g,夜交藤30g,灵芝10g,炙远志10g。咳嗽较重、痰粘不易咯出,加炙枇杷叶15g,前胡10g,竹沥15g;痰多,加白芥子15g,葶苈子10g,莱服子10g;大便干燥,喘息较重,加瓜蒌壳15g,胡麻仁15g;心烦不寐,或夜间喘息较重加柏子仁15g(冲),炒酸枣仁20g,合欢皮15g;纳呆腹胀加木香10g,砂仁10g,神曲15g,焦山楂10g,炒谷麦芽各15g;舌尖红加芦根15g,淡竹叶6g,通草10g;舌质红,无苔少津,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舌质暗红或青紫,口唇紫绀,加红花10g,丹参10g,广郁金15g。以上诸药,先用冷水浸泡30min,煎煮30min,取汁300mL,每剂药煎3次,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重症病例日服2剂,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重症患者服2~4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未愈:症状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愈42例,好转48例,未愈8例。治愈率为42.9%,总有效率为91.8%。
  4典型病例
  刘某,男,58岁,于2008年1月17日初诊。支气管哮喘病史5a,反复发作,尤以冬、春季明显,口服多种解痉平喘的药物,疗效不佳,而求治本院。患者平素体质差,每月感冒2~3次,苦不堪言。现症:胸闷不舒,动则喘鸣加重,量多时带泡沫,纳呆腹胀,大便不畅,腰酸腿软,夜寐不宁,面色青灰。查体:T36.8℃,P88次/min,R24次/min,BP120/80mmHg。慢性病容,神智清,查体合作。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咽部无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稍粗,可闻哮鸣音及痰鸣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不肿大,肠鸣音正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血常规:WBC6.8×109/L,N74%,L26%。胸部X线检查为“双肺纹理增粗,心膈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哮病”,辨证为肺脾两虚、肾不纳气、痰浊内蕴,治宜益气固表、健脾化痰、补肾纳气、镇静安神,方用自拟固本汤加减:生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茯苓15g,半夏10g,陈皮10g,浙贝母15g,瓜蒌壳10g,白芥子10g,苏梗10g,杏仁10g(冲),炒枳壳10g,桔梗6g,神曲15g,木香10g,砂仁10g(后下),熟地10g,补骨脂15g,丹参10g,夜交藤30g,灵芝10g,炙远志10g。水煎服,1d1剂,共服3个月后诸症消失而治愈,追踪观察2a未复发。
  5讨论
  哮病是临床上常见肺系疾病,发病是由于痰浊内蕴,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而诱发。笔者认为痰浊的产生,可分为实痰与虚痰,实痰与脾胃关系密切,当饮食不慎、七情失调、忧思劳倦时,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积食(湿)成痰;虚痰与肾密切相关,肾主水,主纳气,肾虚则肾不纳气、肾水上泛而为痰,实痰和(或)虚痰上蓄于肺,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当卫气虚弱、外邪侵袭时,肺失肃降、引动蓄存于肺的伏痰,气机不利,引发本病;或由于肾不纳气,肾气上冲而发病。就哮病临床来言,其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缓解期病机当属肺脾肾俱虚,痰浊内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床上治疗哮病缓解期,用药不能单一,既要注意益气补肺、健脾化痰、补肾纳气,又要祛邪外出,调理气机,二者结合,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标本兼治。从临床观察而言,哮病患者,因其病程长久,不能短期治愈,大多存在性急易怒、焦虑、烦燥不安、失眠的情况,导致气机紊乱、气滞血瘀,方中适当配伍镇静安神、活血化瘀之品,有助于改善病情,促进疾病早期恢复。
  自拟固本汤中生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茯苓、半夏、陈皮、杏仁、神曲健脾化痰;浙贝母、黄芩、桔梗清热化痰;苏梗、枳壳降气平喘;生地、补骨脂、山茱萸补肾纳气;夜交藤、灵芝、远志镇静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健脾化痰、补肾纳气、镇静安神之功。《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可见肺与大肠、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通为用,在哮病的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大便的情况,腑气得通,肺气才能肃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痰湿方能消除。
  临床上治疗哮病要有耐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宜谨守病机,随症加减,始终抓住本虚标实这一主要矛盾,给患者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戒烟慎酒,避虚邪贼风,尽量不要吸入粉尘、花粉、烟雾的刺激性气体,开展力所能及的身体锻炼,使患者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仲英,蔡淦.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7~89.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0-12-16)

推荐访问:缓解 临床 观察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unzhongluxianxindetihui/2019/0424/9299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