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清心健脾法治疗怒郁临床心得总结: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药

【www.zhangdahai.com--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1 概念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郁病的中医药疗效很好,所以属于郁病范围的病证,求治于中医者甚多。
  元代《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症名称[1]。《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中有“节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的论述,认为气机郁结主要是由忧思所生。张景岳扩大充实了郁病的理论,对郁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情志之郁分为三类:“盖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忧郁[2]。”
  2 病因病机
  张景岳认为:“如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2]。”怒郁多是由憎恨、愤懑等激烈的情绪变化引起,导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而发生肝火上炎的病变。肝木实,则乘脾土,故临床也多可见脾气虚弱的症状表现:“多见气满腹胀”,“而或为倦怠,或为少食,此以木邪克土,损在脾矣[2]。”
  3 症状要点
  多有恼怒,忿恨等激烈的情绪变化病史,当前情绪状态可为抑郁,心绪不宁,或急躁易怒。躯体症状为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或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红苔黄或薄腻,脉弦。
  怒郁新起,肝火盛而脾未虚,因此临床表现多偏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的表现;待到病程日久,火盛表现渐消,脾虚征象渐现。此所谓张景岳所说的“此怒郁之有先后,亦有虚实[2]。”
  4 治法方药
  根据怒郁的病因病机以及五行生克理论,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我总结出治疗怒郁的法则为:疏肝、清心、健脾。
  4.1 疏肝
  虽然怒郁往往临床表现为一派火热征象,但郁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不畅。“治病求本”,根本治疗法则应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而不是清肝泻火。方中常用香附、川楝子、青皮、枳壳等疏肝利气的捷药。
  4.2 清心
  虽然肝气郁结得到缓解,但是肝经火热不能随之自行消散,因此还要有专药以清火。《难经•六十九难》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是指导临床利用脏腑间五行生克属性调节脏腑平衡的大法。怒郁邪实在肝,但是临床简单地使用清肝泻火药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疗效。如果利用“实则泻其子”的理论,通过清泻心火而达到降肝火的目的,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方中常用栀子、竹叶清心泻火。
  4.3 健脾
  《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肝木实必犯脾土。怒郁新起的患者,脾气不足表现还未显露,此时不能忽略肝病传脾的可能,应该辅佐以健脾的药物,防止疾病传变,累及更多脏腑。如果起病已有时日,脾气已虚,更应该及时扶助脾气,顾护后天之本。脾胃为人身气机升降枢纽,脾气得健,也有利于恢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转。对于怒郁新起脾气未虚,方中多用砂仁、厚朴、陈皮、菖蒲等行气化滞醒脾诸药,怒郁日久脾气已虚,方中多用茯苓,白术,党参,山药等益气健脾之药。
  5 结语
  怒郁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在治疗中,应始终抓住气机郁滞的基本病机,同时针对病程长短,累及的脏腑,灵活加减化裁。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病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自我化解不良的情绪反应,对于促进疾病的好转、痊愈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4.
  [2] 张介宾.景岳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37-443.

推荐访问:清心 法治 健脾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iaonengjianshexindetihui/2019/0413/727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