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根治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www.zhangdahai.com--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0-0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学噎膈、吐酸、胃痞、胃痛、梅核气、反胃、胸痹、嘈杂等范畴。本病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界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因无统一病名规范,故临床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亦不尽相同。古人认为,其本为胆病及胃。《灵枢・四时气篇》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胃为六腑之一,胆为奇恒之腑,肝胆相表里,若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胆腑,致胆汁不循常道,横逆犯胃,则胆胃俱病。现代中医学者认为,食管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胃相表里,一升一降,共司受纳运化和输布功能。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而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有关,故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而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是引起胃失和降的关键所在。单氏认为该病是因脾胃虚弱,阴火浊邪上逆而致。李氏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素体脾胃虚弱为其病因。其本为脾胃虚弱,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脾肺。气逆、痰火、食积、湿热为上扰阻于咽喉胸膈而发病。高氏则提出瘀血在RE发病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瘀血的存在,延长并加重病情。马氏认为RE不仅与肝脾胃相关,与肺脏亦有一定的相关性。肺金与肝木属乘克关系,与胃有土金相生关系。肺主气,主肃降,肺气之肃降有利于胃气之通降,肺气上逆可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胃气不和则酸水上泛。
  
  2 辨证施治
  
  宋氏等将35例RE患者分为肝胃郁热型、寒湿中阻型及脾胃虚寒型,分别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及理中汤加味.总有效率为97%。陈氏等将102例患者分为肝胃郁热、胃阴不足及气滞血瘀型,分别治以丹栀逍遥散、沙参麦冬汤及启膈散,与雷尼替丁对照组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肝胃郁热组疗效明显优于气滞血瘀组,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早期治疗疗效显著。曹氏等将其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痰浊阻胃及脾胃虚寒型,分别治以连朴苓草汤(藿香12g,佩兰12g,苏梗10g,陈皮10g,厚朴10g,砂仁6g,姜半夏6g,黄连6g,代赭石30g)、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楝子、佛手、郁金、法半夏、炒麦芽)、导痰汤(姜半夏8g,胆南星6g,陈皮10g,枳实10g,茯苓10g,甘草3g)及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30g,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6g,荜澄茄10g,香附6g)。刘氏观察39例RE,将其分为脾胃湿热、阴虚胃热、脾虚气滞及肝胃不和型,分别治以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甘露饮合丹栀逍遥散、香砂六君汤合丁香柿蒂散及柴胡疏肝散,总有效率为84.62%,并强调脾胃气机逆乱往往与肝气失于疏泄有关,因此在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不可忽视疏肝理气。田氏将38例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分别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及一贯煎加减,总有效率为89.47%。杨氏将本病分为胆胃郁热型,药用醋柴胡、炒枳实、炒黄芩、清半夏、紫苏梗、炒陈皮、旋覆花、生大黄、虎杖、代赭石、瓦楞子、白及粉;肝胃不和型,方用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湿热型,方用平陈泻心汤加减;脾虚湿滞型,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旋覆花、姜竹茹、陈皮、木香、黄连、吴茱萸、砂仁、炙甘草。谷氏辨证分为:痰(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型,用苍术、茯苓、陈皮、清半夏、黄芩、栀子、莱菔子、麦芽、甘草;食滞胃脘,胃气上逆型,药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黄连、莪术等;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型,药用柴胡、枳实、白芍、栀子、丹皮、半夏等;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型,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麦芽、莱菔子。单氏分为: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和胃兼清通降逆,药用醋柴胡、炒枳壳、黄连、吴茱萸、丹参、檀香、砂仁、自芍、甘草;痰气交阻型,治以调气化痰、祛痰降逆,药选半夏厚朴汤合启膈散加减;脾虚胃弱、寒热错杂型,治以健脾清胃、和胃降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方选益胃汤加减。张氏等治疗该病,将其分为:肝气犯胃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左金丸;寒热互结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气滞血瘀型,方用膈下逐瘀汤。绍氏将本病辨证分为5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气交阻型,方用启膈散加减;脾胃虚弱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虚血瘀型,方用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味。帅氏阳将该病分为: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肝胃郁热,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痰气郁结,以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胃热上逆,以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虚寒(弱),以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张氏收治60例患者,辨证分为6型:肝气郁结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胆热犯胃型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气郁痰阻型用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启膈散加减;肺虚气逆型用逍遥散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6.6%。
  
  3 专方治疗
  
  3.1 和胃降逆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刘氏等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36例,总有效率为88.9%。段氏等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胃舒平、吗丁林对照组(80.0%)。吴氏等用丁香柿蒂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总有效率为95.5%。李氏等用清热降逆汤治疗83例,并以雷尼替丁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朱氏等用四逆陷胸汤治疗66例,总有效率为97.96%。胡氏等21例RE患者分为发作期和恢复期,分别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参苓白术散化裁,总有效率为90.5%,停药半年复发率为15.7%,1年后复发率为2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而持久,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3.2 清热祛湿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吴氏等用加味清中饮(黄连10g,焦栀子10g,蒲公英30g,刀把豆15g,陈皮10g,枳壳10g,海螵蛸20g,蒲黄10g,法夏10g,代赭石(包)30g,香附10g,甘草6g)清郁热、化瘀滞、降胃气治疗27例患者,疗效明 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
  3.3 疏肝理气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许氏用中药基本方[木香10~15g,砂仁10~12g(后下),陈皮12~15g,青皮9~12g,川楝子6~10g,佛手12~15g,制半夏6~9g]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总有效率为90.4%。薛氏用柴胡疏肝散治疗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西药组,提出利胆和胃的方法。
  3.4 补益脾胃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李氏用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陈皮、柴胡、升麻、当归各10g,半夏、吴茱萸、白芍各15g,蒲公英、黄芪各30g,甘草6g)随症治疗5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西药组。叶氏等用柴芍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柴胡、白术、姜半夏、益智仁、郁金各10g,白芍药、党参、白茯苓各15g,陈皮、川黄连、甘草各6g,吴茱萸3g)加减治疗32例,疗效满意。王氏应用中药汤散并用,中药汤剂基本方:党参15g,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黄芩、柴胡、枳壳、莱菔子、浙贝、桔梗、丹参各10g,白花蛇舌草20g,黄连5g,吴茱萸3g;中药散剂:白及、生苡仁、煅瓦楞、莪术、枳实、木香、蒲公英,沙棘各等份,研成细末,每次12g,用开水50ml,加入药粉搅拌,药温后口服,饭后或睡前服用,1日3次,总有效率优于中药汤剂组与西药组。
  3.5 针灸及外治法治疗 柳氏等针刺双侧足三里,用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后留针。观察17例胃病患者。一般2min后,胆汁或肠液反流逐渐减少至消失。黄氏则分4型治疗,主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阳陵泉、脾俞、胃俞。肝胃不和加太冲、肝俞、胆俞;脾胃虚弱加关元、气海,可加灸。或隔姜灸;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胃络瘀阻加膈俞、血海。有胆胃郁热者加内庭,大便干结者加天枢。手法均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ra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治疗33例,有效率为90.91%。缪氏用穴位注射,取膈俞、胆俞、胃俞、足三里穴,用板蓝根、黄芪注射液各2ml混合,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次双穴取单侧,交替使用,每日1次,配合服用吗丁啉10mg,雷尼替丁150mg,庆大霉素片8万u,每日3次,连续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96.7%,半年内复发率低(3.33%)。苏氏用耳穴压丸法治疗38例,取耳穴脾、胃、肝、胆、交感、神门,配合口服吗丁啉10mg,谷维素10mg,每日3次,1月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94.74%。李氏等采用菌类药物鬼笔(鬼笔科植物,为细皱鬼笔的子实体)胸胃外局部涂搽,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20例,总有效率为95%。张氏等运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肝俞,胆俞,上巨虚,太冲等穴)配合口服西沙比利,治疗100例RE病人,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仅用西沙比利的对照组。
  
  4 现代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氧自由基与食管炎发病有重要的关系。通过观察中药能通过提高机体内源性SOD(超氧化歧化酶)活性,清除OFR(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减少LPO(脂质过氧化物)和MDA(心肌抵制因子)的产生,从而改善食管炎症。朱氏通过对14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客观指标进行观察统计,发现内镜下胆汁反流与胆热犯胃型密切相关,其次为肝胃郁热型;HP感染多辨证为实证,治疗时加用清热解毒、具有抗HP作用的中药,如黄连、蒲公英等;组织病理学炎症有无与反流性食管炎虚、实证的关系有明显差异,实证多有炎症,治疗时可加入抗炎的药物。
  综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目前西药主要以抑酸、促胃动力等药物治疗,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停药后可出现病情复发。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然而,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诊疗研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本病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临床医师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辨证分型、选方用药。因此,就本病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目的,应结合先进的检测手段,深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挖掘古人经验,寻找有效方药,搞好临床治疗的科研设计,提高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中医药 治疗 食管炎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iaonengjianshexindetihui/2019/0423/9092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