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_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

【www.zhangdahai.com--学校工作计划】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认识   中图分类号:12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59-0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出现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咽部如有物堵或梗塞感,甚至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疾病。其内镜下表现可见食管粘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但也有相当部分GERD患者的内镜下无食管炎性改变,被称为内镜下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GER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祖国医学对该疾病有深刻的认识,在此,本文对其病因病机进行综述。
  
  1 祖国医学中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病名
  
  吐酸、嘈杂、胸痹、噎膈等不同的病名是祖国医学根据症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同描述,与胃食管反流病的部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基本一致。
  
  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古代文献研究 《素问・至真要大论》最早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又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首先提出火、热是吐酸的主要病机。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进一步论述了吐酸之病为胃火上逆、炎上之证。本病所及脏腑,大多认为涉及肝与脾胃,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是以肝热则口酸也。”同时还指出感寒初期为中酸,即俗称之醋心,病久则化为湿热,“……或微而止为中酸,俗谓之醋心,……”。《临证备要・吞酸》:“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医学正传》认为“肝热则口酸”。《四明心法・吞酸》亦云:“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问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也;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本气郁甚,薰蒸湿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脱膜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佛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甚则有酸也。”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病理属性、病变机理和病变脏腑。古代医家对吞酸、吐酸的论述极为丰富,但均是围绕寒热虚实,所及脏腑来论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2.2 后世医家观点 郝娅宁、李坤认为该病病机为胃之通降受阻,而浊气上逆。蒋红玉等认为痰热互结、胃气上逆动膈为其基本病机。江作霖根据《伤寒论》理论,认为该病病机不外乎湿热结于胸膈。李晓华也认为其病机与湿热相关,概括为胃失和降,且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结日久,湿中化热,湿热胶结而成寒热错杂、脾虚气滞之证。承伯钢认为肝郁气滞,湿热从生,胃失和降是其病机。涂福音认为病机以为脾胃虚损为本,胃气不降、肝失疏泄、湿热阴伤为标。秦周顺等认为本病乃因胃失和降、气挟湿邪逆冲于上、搏结胸中所致。段国勋、万麟等认为本病病因一为饮食伤胃,二为肝气犯胃,三为脾胃本虚,病机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和痰气痞阻胸膈。黄贤樟等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上逆,酸水泛滥。与肺肝功能失调相关,认为肺气之肃降、肝气之疏泄条达功能失常与本病的胃失和降关系密切。谭万初等认为本病基本病机是胃气挟热上逆,其病机特点一为逆,二为热,肝胃不和、气机郁滞则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上以肝胃郁热者为多见。徐景藩与谭万初观点基本相同,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胃气上逆,或由胃腑本经之病或由肝气犯胃所致,总之以气病为主,至于反流物为酸味,则因肝郁气滞而化热,热扰于胃所致。刘小北认为本病号情志不调、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密切相关,病机为胃气上逆、气郁化火。单兆伟认为脾胃虚弱,阴火浊邪上逆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机。李瑶瑶等通过研究认为本病多以实证为主,烧心的病因多为郁热伤阴,或者先天营阴不足。王烯星等把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乘土,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作为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为其发病关键。蔡淦认为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肝胃密切相关,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李勇等认为,无论任何邪气或为湿,或为痰,或为食,皆可因郁而从阳化热,为酸。在发病过程中,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是关键因素。
  
  3 总结
  
  总之,本病病因病机总体上来说是本虚标实,以实证居多,病因主要有先天脾胃虚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不均、药物损伤,这些原因导致肺之宣肃、肝胆之疏泄和脾胃之运化失常,气虚、阴虚、气郁、食滞、胃热、阴火、痰浊、湿热、血瘀是其常见的病理表现。

推荐访问:食管 因病 祖国 医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xuexiaogongzuojihua/2019/0423/9092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