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CT图片 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www.zhangdahai.com--专题心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16层CT容积扫描,并应用ADW4.2工作站,对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成像(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观察,依照骨折分型评估胫骨平台劈裂和塌陷的程度,并与X线平片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53例中,根据Schatzker和McBroom胫骨平台骨折6型分类法,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6例,Ⅴ型4例,Ⅵ型3例。X线平片检查漏诊7例,16层CT见髁间嵴后方或胫骨平台外髁撕脱小骨片,诊断为隐匿性骨折,其中伴有髌韧带断裂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各2例。结论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对术前分型、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16层CT;胫骨平台;骨折;三维重组
  
  在膝关节外伤中,胫骨平台骨折十分常见,严重者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X线平片及普通CT难以提供骨折及关节、大韧带的全面信息。16层CT多种成像技术具备明显的优势。报告我院通过16层CT检查的53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探讨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5~71岁,平均39.3岁,入院就诊距损伤发生的时间为�1 h�~20 d不等。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3例,坠落伤15例,其他原因外伤5例。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16层CT检查以及扫描后处理。
  1.2 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技术 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pro16层CT进行容积扫描,扫描范围以膝关节为扫描中心,从股骨下段至胫腓骨上段,螺距为0.875,层厚、层距均为5 mm,扫描条件120 kV,160 mA,重建矩阵512×512。扫描完成后,利用原始数据重建,层厚、层距均为1.25 mm,约一百余帧图像,发送到ADW4.2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后处理,MPR包括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成像,VR调节域值达到韧带显示最佳效果。
  
  2 结果
  
  2.1 根据Schatzker和McBroom胫骨平台骨折6型分类法[1],
  
  本组53例中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6例,Ⅴ型4例,Ⅵ型3例。X线平片检查漏诊7例,16层CT见髁间脊后方或胫骨平台外髁撕脱小骨片,诊断为隐匿性骨折,其中伴有髌韧带断裂和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各2例。上述患者均经手术证实。
  2.2 胫骨骨折的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的评估 全部病例均按诊断要求行MPR、VR、MIP重组,经评估,MPR成像可以进行任意层厚的任意轴二维图像重组,常用矢、冠状位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区内部细节,以及观察关节间隙、十字韧带、半月板、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出血、肿胀的情况;VR成像可以通过阈值的调节显示所需要的除骨以外的密度相对较高的软组织,如大韧带的形态和走向,也可以调节透明度来观察骨折区域的内部大体轮廓;MIP可重组出类似X线平片效果的三维图像,并能作三维任意旋转的多角度观察。16层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并用,能提供更多的观察效果和诊断信息。
  
  3 讨论
  
  3.1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 根据受力作用的不同,Schatzker和McBroom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Ⅰ型为单纯外侧平台楔形骨折,Ⅱ型为楔形骨折伴有邻近关节面塌陷,Ⅲ型为外侧平台中央凹陷骨折伴楔形骨折,Ⅳ型为内侧平台骨折,Ⅴ型为内外侧平台的楔形骨折构成的双髁骨折或倒Y型骨折,Ⅵ型为复杂的干骺端与胫骨干分离骨折。本组53例中,16层CT显示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6例,Ⅴ型4例,Ⅵ型3例。
  3.2 16层CT的技术优势 多层CT,尤其16层CT,能超高速地完成大范围容积扫描,加上超薄层扫描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其配备的CT工作站具有很强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进行VR、MIP、MPR、CPR等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观察。16层CT与8层、4层、2层等MSCT比较,由于唯有16层CT的象素为正方体,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各项同性,保证了重组的影像不失真和变形,真正做到了高分辨力的“各相同性成像”[2]。16层CT的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对关节软组织的分辨力也较高,通过对显示阈值的调节,可以清楚地显示大关节韧带、肌腱及其走向,显示韧带与骨皮质的连接部分及关节总体关系也很好。
  3.3 16层CT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明确胫骨平台骨折,一般首选X平片检查,但X平片往往不能全面、直观地显示关节内情况,对骨关节创伤的外科处理难以提供足够的解剖信息,可能导致外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不得不改变或重新调整治疗方案[3]。普通CT轴位扫描,虽然避免了重叠但缺乏立体感、整体感,临床医生无法明确清晰地判断骨折全貌[4]。本组病例中,16层CT与X平片的骨折分型诊断基本一致,由于影像重叠、骨质断裂不全或骨块无分离移位等原因,平片未能显示一些较为隐匿的骨折,而16层CT能够进行高分辨的断面成像,消除了平片影像重叠的问题,可以直接显示胫骨平台的隐匿性骨折,弥补了X线平片的不足。16层CT因其扫描速度快、分辨力高,可以进行多种回顾性CT影像重组,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影像信息。通过总结分析53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16层MPR、VR及MIP影像资料,MPR矢状面、冠状位及斜位影像可以明确显示骨折线的走向及骨碎片的位置,所提供的关节面的形态信息较横轴位CT图像更为全面,在制作MPR影像时注意应有针对性地采用2 mm以下的层厚重组,这样方可保证重组图像良好的清晰度,也可减少梯形伪影的出现。本组利用原始数据重组,层厚、层距均为1.25 mm,重组图像满意,但MPR在显示膝关节的空间立体关系时尚显不足,VR图像可弥补其不足;VR能够较为逼真地再现膝关节诸骨的大体外观解剖形态,利用切割技术也可观察到骨质的内部形态,因此,VR技术对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和膝关节重组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VR成像时如果阈值的设置不当会导致三维图像的失真[5],正确地设置CT阈值有助于避免图像失真,当最小值在60%~70%,最大值在180%~220%时,对韧带的显示最佳,本组7例隐匿性骨折,经16SCTVR成像发现2例髌韧带断裂,2例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均得到了及时手术治疗;MIP可重组出类似X线平片效果的三维图像,并能作三维任意旋转的多角度观察。目前对于关节韧带的损伤主要通过MRI检查确诊,但因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体内有金属留置的患者不能检查,限制了其检查优势的发挥,16层CT对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成像,有望成为对关节CT检查的重要补充,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4 总之,16层CT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MPR、MIP及VR多种成像后处理观察,能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信息,可以明确显示骨折线的走向和骨碎片的移位情况,以及平台塌陷的准确深度、是否伴有半月板的损伤、是否有大韧带的断裂等,信息量明显大于X线平片及横断面CT图像,使胫骨骨折的观察更为全面、精细,对于术前分型、骨科手术治疗方案的制订颇具实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德炳.克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37.
  2 Rydberg J,Buckwalter KA,Caldemeyer KS,et al.Multisection CT:scanning Teck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Radiographics,2000,20(6):1787-1806.
  3 肖格林,黄正林,李水连,等.MSCT多模式重组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检查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5,20(7):612-614.
  4 侯庆宇,李培嵩,上官剑峰.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4-435.
  5 Hu H.Multi-slice Helical CT:Scan and Reconstruction.Med Phys,1999,26(1):5-18.

推荐访问:胫骨 成像 骨折 后处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zhuantixindetihui/2019/0404/5559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