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经络嗳气 [从湿论治“经络性嗳气”]

【www.zhangdahai.com--就职竞职演讲稿】

  【关键词】经络性嗳气�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9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68-01
  
  所谓“经络性嗳气”,属于祖国医学嗳气的症状范畴,但祖国医学尚无此病名专载。其表现为不自发的以按压肢体某些特定部位后即可发作的嗳气,往往同时伴有自发的不时而作的嗳气及脾胃不和、肝胃不和等临床症状。所谓“经络性嗳气”,即是通过按压肢体某些特定部位后,因循经络的传导作用放射至胃,再由胃的兴奋、收缩等“条件反射”作用而引起的嗳气,是一个复合的症候表现,而不属独立的病证存在。根据其发病的按压部位的不同,表现程度的不同和其它胃肠道兼症的不同,临床分症状型和非症状型。其症状型者表现程度较重,按压躯干、四肢许多部位后皆可引起嗳气的发作,且往往有明显的胃肠道兼症存在,属于现代医学胃“神经官能症”等范畴。其非症状型者表现程度轻微、短暂和偶然,仅存在于对躯干部某些部位的按压而引起的嗳气,且其它兼症不明显,甚或无其它方面的兼症,后者无明显的性别和年龄之分,可见于健康常人,故不属于本文的论述范围。�
  嗳气又称噫气,《景岳全书》“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一般认为多因肝胃不和或饱食阻郁所致,其临床分型可涉及到一切能够影响到脾胃正常升降功能的病变,皆有可能引起嗳气的发作,如脾胃寒湿、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痰湿阻滞、食积不化等,使胃失于正常的和降功能,故易使“有余”之气逆而从上,发为嗳气。嗳气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一种病理性反应,又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它能使胃中“有余”之气得以排除的渠道,使胃中不适症状得以暂时的缓解。虽是逆途而作,但必是“走”而为上,“走”而为快之举。�
  嗳气本为胃气不和,胃气不降的症状反应,却又能在按压肢体中诱其发作,其机理不无微妙蹊跷之意,然究其奥妙,可责之于经络。关于经络的意义及经络与内脏的关系,已为人皆所知,它既能沟通表里,又能传递信息;既能传导正常的生理功能,又能体现异常的病理现象。凡人为病,按压肢体某些部位而能引起的嗳气现象,笔者认为是一种“经络传递”现象与“条件反射”现象的综合体现,故称之为“经络性嗳气”,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二字即是祖国医学“经络”的体现。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与脾失健运,中焦湿阻有重要关系,故本病的发作除表现为按压肢体所触发的嗳气外,还往往有自发的嗳气及脘腹胀满、水滞肠鸣等临床表现。水湿之停滞,上失于健运,下失于通利,中失于气化,留而为患,久而久之,即可循经横溢,充斥于络,形成一种“湿滞经络”的客观现象,从而增加了经络的负担,使其正常的生理性传导功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而使其异常的病理性“传递”功能得以不同程度的亢进或增强。这就是脏腑有病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的现象,也是经络受病后,通过自身本能的传导刺激的特性来触发脏腑对其自身病变的反响和发泄。这对研究经络的传导,对进一步理解和探索经络的实质是一个新的课题。至于易于触发嗳气的腧穴,临床常见于肌肉松驰部位,肢体凹陷部位及体表与脏腑有密切联系的特定穴,如背部的“俞穴”,腹部的“募穴”,四肢的“会穴”、“合穴”、“原络穴”、“五腧穴”、“郄穴”等。这种有形的病理机转是一种水郁气结,水、气互存的病变反应。是有形之“水”邪与无形之“气”邪互为因果,互为化生的病理产物。是水郁在下,气逆于上,水郁为本,气滞为标的具体表现。从现代医学方面解释,笔者认为是胃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长期未愈,形成系统性变态反应,造成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失调所出现的兴奋性增强,病理性亢进等一系列症状反应。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多于男,发病可涉及肝、胆、胃、肠等诸多内脏器官,常见有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及上述内脏器官功能性病变所造成的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症等。关于本病的治则治法,重在辨证求本,化湿降逆,使肝胆利,气机舒展,脾胃和,升降有常,则清升浊降,水湿得消,经络归乎和调,嗳气不治自愈。常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五苓散,半夏厚朴汤等,随证化裁而用,无不应心得手。�
  典型病型:姜某,女70岁,1986年6月初诊。嗳气及按压肢体后诱发频发的嗳气1年余。伴随脘腹胀满、脊背胀疼、周身沉重、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等,数处求医,作肝胆、脾胃方面检查未见异常,曾以顺气降逆,和胃消食之法治之,其效不佳。诊见肥胖之体,面色白,言语有力,不时嗳气发作,按压胸、背、肋间、肢体等诸多部位后皆可诱其频泛的嗳气,嗳声有力。舌淡红,苔白略厚,脉弦长。诊为“经络性嗳气”,辨证属肝胃不和,水郁气滞。拟方厚朴15克、苍术12克、陈皮15克、半夏12克、苏叶12克、藿香12克、大腹皮12克、云苓15克、木瓜12克、柴胡10克、泽泻15克、石菖蒲15克、竹茹10克、冬瓜皮15克,水煎日1剂,二次分服。服3剂脘腹症减,嗳气已差,再进5剂嗳气止,并按压肢体任何部位皆无所触发,继服5剂巩固疗效,随访2年,嗳气未发。�
  刘某,男,40岁,1990年9月初诊。胁疼、胃脘疼2年余,食欲呆滞,乏力少神。曾做B超及X线钡餐透视,查为胆囊炎、胃炎。经常嗳气,脊胀肠鸣,口干咽疼,大便不畅,每按压肝胆区、胃脘区、肩胛、脊背、肘窝、窝、手虎口等处即可诱发嗳气。查见体质瘦弱,面色少泽,毛发稀疏,言语无力。舌尖红,苔白略腻,脉弦沉偏数。诊为:1.胁疼(胆囊炎);2.胃脘疼(胃炎);3.“经络性嗳气”。证属中气不足,湿热郁阻。拟方:云苓20克、桂枝10克、苍白术各12克、薏苡仁20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草蔻10克、厚朴15克、黄连12克、二丑10克、茵陈12克、枳壳12克、双花12克、公英15克,水煎日1剂,二次分服。服上5剂诸症减,脘腹舒展,食欲增强,按压上述部位后偶有轻度嗳气发作,继上法再进5剂嗳气止,按压上述任何部位皆无嗳气发作,胃脘、右胁下疼症基本解除,偶有轻度的胆区压疼感,继上法再进10剂而诸病愈,随访1年无复发。�

推荐访问:经络 嗳气 湿论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jiuzhijingzhiyanjianggao/2019/0316/175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