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畸胎类肿瘤的CT影像诊断分析】 纵隔CT

【www.zhangdahai.com--常用文书】

  [摘要] 目的:探讨纵隔畸胎类肿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畸胎类肿瘤患者的病理及CT影像资料。结果:27例纵隔畸胎类肿瘤均为单发肿块。囊性畸胎瘤15例(55.6%);实性畸胎瘤12例(44.4%),其中2例(约7%)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证实为畸胎癌。CT正确诊断24例(88.9%),误诊3例。结论:纵隔畸胎类肿瘤的CT征像有一定特异性,平扫大多数能作出定性诊断;结合增强扫描,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理想,且能确定实性部分的范围,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纵隔;畸胎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影像增强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3(c)-091-02
  
  纵隔畸胎类肿瘤是常见的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和胸腺瘤[1]。其在出生时已存在,当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或发生破裂时,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2];另外本病有良恶性之分,所以早期发现和作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收集了2001~2009年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畸胎类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重点探讨CT在纵隔畸胎类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8~53岁,平均26岁;18~40岁者21例。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气促、咳嗽、呼吸和吞咽困难等;3例出现反复发热;6例无明显症状,首次因体检行胸部X线透视发现。
  1.2 检查方法
  27例全部采用GE Hispeed Nxi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顶至膈下水平,扫描层厚3~10 mm。其中25例给予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部分病灶行高分辨率薄层局部放大扫描或多平面重建。
  2 结果
  2.1 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
  肿块直径3.5~17.6 cm;大多数位于前纵隔中部、中部偏上或中部偏下,除2例向双侧生长外余均向左或右一侧性生长;3例较大者分别延伸至中、后纵隔。
  2.2 CT表现
  27例纵隔畸胎类肿瘤均为单发肿块,主要CT影像表现包括:
  2.2.1 囊性畸胎瘤15例(55.6%):呈类圆形,其中单囊型11例,多囊型4例;囊内大多为液性密度,8例含有脂肪(图1~3)、5例可见钙化(图1);囊壁均清晰显示,厚3~6 mm,绝大多数光滑完整,2例可见弧状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分隔)轻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图2)。
  2.2.2 实性畸胎瘤12例(44.4%):类圆形9例,分叶及不规则形3例,肿瘤呈不同成分、比例的混合密度,包括囊性、软组织和脂质、钙化等,CT值为-36~230 Hu(图4),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轻、中度强化;边缘不清4例,其中2例(约7%)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证实为畸胎癌。
  2.2.3并发征象:出现少至中量胸腔积液者5例(图4),心包积液4例,肺部斑片状实变3例(图1)。
  3 讨论
  3.1 病因及临床
  纵隔畸胎类肿瘤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为胚胎期胸腺始基发育时,部分多极分化细胞脱落并随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腔内,异位发育演变而成[3]。肿瘤组织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但多于青、中年期发现。本组21例(77.8%)发病年龄为18~40岁。临床上多由肿瘤压迫牵拉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肿瘤较小时可无任何不适,常在体检时发现;当肿瘤发生恶变或破入胸腔,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剧烈胸痛、发热等,若内容物破入肺部或形成支气管瘘,可咳出油脂、毛发、豆腐渣样组织,是畸胎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CT影像具有确诊意义[4]。本组未见有此表现者。
  3.2 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
  3.2.1 囊性畸胎瘤:由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组成,主要成分为外胚层发育而来的上皮组织,由于上皮组织不断分泌皮脂样或黏液样液体而使肿瘤呈囊性[1]。内含物以皮脂样液体为主,CT表现为囊状液性密度肿块影,囊内密度大多较均匀,CT值接近于水,部分可能因上皮组织成分、演变不同可见少量脂肪、钙化,甚至骨骼或牙齿等密度结构;肿瘤无破裂时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晰,囊壁光整,厚度一般为3~6 mm,CT图像上囊壁可以完整或大部分清晰显示(图1~3)。本组15例囊性畸胎瘤病理上全部为成熟分化型,8例(约53%)含有脂肪、5例(约33%)可见钙化;2例合并胸腔和心包积液,2例出现肺部斑片状实变(图1)。
  3.2.2 实性畸胎瘤:即一般所指的畸胎瘤,组成包括三个胚层的各种组织[1],可出现人体内各种不同脏器的组织成分如骨、软骨、牙齿等,也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区;手术见大多数肿块包膜完整,边缘光滑,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和出血坏死。12例实性肿块中7例为成熟分化型,3例为不成熟型;2例为恶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与周围组织的脂肪间隙消失,呈浸润性生长;9例(75%)含有脂肪、8例(约66.7%)可见钙化;合并胸腔积液者3例、心包积液2例、肺部实变1例。
  3.3 CT特异性征像的诊断及鉴别意义
  3.3.1 囊性畸胎瘤:郭彬等[5]研究认为,前纵隔囊性肿瘤内含脂肪、钙化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出现脂-液平面,或肢形骨骼或牙齿更具诊断及鉴别意义,本组未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囊壁的厚度具有相对特异性,畸胎瘤囊壁一般在3 mm以上,最厚可达6 mm,CT图像上可以清楚显示;而其他纵隔囊性病变如支气管囊肿、囊性胸腺瘤和淋巴管囊肿等囊壁一般在3 mm以下,图像上几乎不能显示[6],且囊内极少或无脂肪、钙化;但囊壁钙化则鉴别意义不大,胸腺囊肿、甲状腺囊肿及支气管囊肿均可有此表现。
  3.3.2 实性畸胎瘤:肿块呈囊性、软组织和脂质、钙化等不同成分、比例的混合密度是实性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个别影像表现不典型者,须结合增强扫描、周围结构改变及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等,谨慎与其他纵隔实性病变相鉴别。
  3.3.3 良恶性鉴别:恶性畸胎瘤是指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恶变。其中的上皮成分恶变即为癌,间质成分恶变即为肉瘤[7];本组2例病理证实为畸胎癌,图像上除病灶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的脂肪间隙消失、呈浸润性生长外未发现其他特殊改变,但病灶边缘模糊并非恶变的特异性征像。畸胎瘤瘤体内可能因含胰腺、涎腺等组织分泌消化酶及皮脂腺样物的化学性刺激,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引起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也可能由于并发感染或肿瘤破裂所致,而造成瘤肺界面毛糙。本组边缘不清者4例,CT诊断为恶性,病理确诊恶性仅其中2例;同样,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等并发症也不是恶变的特异性表现;另外,须引起注意的是,畸胎瘤瘤体一般较大,而恶变通常发生在某一局部,且易受病理上取材限制,所以有漏诊的可能性;特别在短期内临床上出现症状加剧,或肿瘤明显增大等更要警惕。
  3.4 检查方法的诊断限度和选择
  普通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可以发现肿块及肿块内稍大的钙化灶,有时可作出初步诊断。MRI对脂肪敏感度较高,对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较好,但对钙化、骨骼、软骨及牙齿等特异成分的显示不够明确,对畸胎类肿瘤诊断不利。CT图像的密度分辨率较高,CT扫描除了可确定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外,更能清晰显示病灶内不同层次密度的组织成分;如支气管囊肿并感染时形成的液-液平面与囊性畸胎瘤的脂-液平面,X线检查不能鉴别,CT检查则可以确诊;CT检查不但能较好显示钙化、骨骼、软骨及牙齿等特异成分,而且可通过运用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技术进行局部放大扫描,去除或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增加微小脂肪灶或钙化灶的检出率。根据具有特征性改变的影像表现,CT平扫大多数能作出定性诊断;如结合增强扫描,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理想,且能确定实性部分的范围,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40-141.
  [2]李耀强,陈纯烨,李益敏.纵隔囊性畸胎瘤破人心包并心包填塞l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l(12):971.
  [3]龙晚生,董涌,赵汝庸.纵隔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其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635.
  [4]詹松华,许茂盛.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51-454.
  [5]郭彬,赵淮河.张开华,等.原发性纵隔肿瘤CT诊断7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25(4):293.
  [6]王耀程,魏经国,白建军,等.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X线及CT诊断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4):268-270.
  [7]回允中.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463-469.
  (收稿日期:2011-01-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纵隔 肿瘤 诊断 影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changyongwenshu/2019/0420/8410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