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_论兴趣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www.zhangdahai.com--个人简历】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师生观:职业教育是服务行业,教师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教育理念,虽然破除了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但也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规律,是培养符合“三个面向”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显然,如果学生生活在教师有意或无意为他们编织的“思想网络”中,生活在教师“至高无上”的环境中,生活在缺乏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思想的自由空间之外, 职业学校是绝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因此新型师生观的确立,是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的首要条件。
  “兴趣教学法”是教师针对学生(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而采取各种手段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参与教学过程,以使之学得有趣、轻松、愉快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从这一意义上说,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和能否获得素质提高的关键。
  一、优化教学内容,着力思维激活
  首先,作为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见识渊博。西方教师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认为教师的人格和校风班风对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并认为这是隐性课程,其作用绝对不亚于显性课程。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说,教书育人应该是出自教师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追求,教师是职业――谋生的手段,更是事业――无私的奉献。
  当然光有爱心,见识浅薄,要赢得学生长久的爱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是不可能的。传统的“一桶水理论”,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落伍于时代,落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网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手段,正迅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学生在网上学习、了解信息、获取知识,也不再是新鲜事。我认为,教师是关键,除了博览群书、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所创造,别无选择。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教师、学校变成学习型教师、学习型学校。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其次,在尊重学生的情况下,我们应依据课文,发掘“内美”.激发兴趣的热爱,这应着眼于课本内容。具体说来,教师应充分对语文教材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以艺术家的眼光去揭示其内在的真理知识美。就语文课本身来说,真理知识的内在美与艺术形象的外在美常常是有机统一的,其所蕴含的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语言表达的节奏、韵律,行文的妥贴、流畅,用笔的凝练、奇巧,风格的高雅、平实等等,无一不是凝结着这种内在与外在有机统一的立体塑造。所以,我们在善于发掘其“内美”的同时,也应对此斟酌,以便使之运用于激发学生的热爱和兴趣时,既能容纳文学之思想性,又能容纳其艺术性。
  最后,再就语言文学中的美来说,有时尽管是同样的美,但在各种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作者笔下,却有着不同的艺术处理和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如有的是语言文字美,有的是人物形象美,有的是自然景物美,有的文章豪放粗犷,有的哀婉细腻,有的悲壮感人,有的清新秀丽,有的幽默风趣,等等。对于这些,教师应该有鲜活丰富的语言表达,该激昂时,则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则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温婉时,则细雨霏霏,使人感怀;……这样,才能用真切的情感的力量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课文所设的情境之中,并使其在充分地领略语言文字的美感中,激发他们对于语言风格的热爱,进而一步步深入探索语言的无穷奥秘。
  二、针对课文,旁征博引,引发兴趣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多有经典之作,且因时间、背景不同,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容易丧失兴趣。因此,兴趣教学法的运用就要求教师要能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而诱导其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因其语言、思想及使用典故等理解上的难度,通常会出现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状况。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兴趣特点,将其一个个的典故化为通俗、生动的故事,则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文言文教学如此,现代文的教学也可采用这种旁征博引、巧妙运用趣味性典型事例或寓言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三、优选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在教学环节上,设计最佳的导入方法,力求新颖多变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综合运用,互相穿插。
  导入法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之初,巧妙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时,我就用钢琴曲《梁祝》导入新课:“ 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接着再讲解这首诗。这样,使学生大大的提高了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设置悬念法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进而孜孜以求。
  训练想象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任意去想象。例如小说《项链》结尾,当路瓦栽夫人经10年艰辛终于还清了用来赔偿佛来思节夫人项链的钱后,佛来思节夫人竟说那串项链是假的!学生为这个意外的结尾既啼笑皆非又感慨万千。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如果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就知道是假的,而佛来思节夫人却不承认,那么故事情节应怎样安排?效果会比原来如何?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将会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林振声.有意义学习――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脚点[J].中国教育学刊,1998,(2):18
  [2]齐梅.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教学[J].教育研究,1995,(5):21
  [3]康存剑.悬念设置与自读课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4):16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

推荐访问:教学法 语文 课堂教学中 兴趣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gerenjianli/2019/0316/1741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