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大面积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

【www.zhangdahai.com--检讨书】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头痛、呕吐、头颅CT和MRI是主要检查手段。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致残率高,早期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是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方案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1]。临床病情进展快,神经功能损害严重,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种,为了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现将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2~82岁,平均68.5岁。既往史为高血压32例,冠心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糖尿病12例,发病后6 h入院者8例,6 h以上及时间不明确者32例。�
  1.2 临床表现 情绪激动或活动中发病15例,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病25例,意识不清12例,抽搐4例,精神异常6例,双瞳孔不等大6例,头痛伴呕吐12例,双眼病侧凝视28例,肢体偏瘫36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入院后给予头颅CT检查,发病后6 h内入院者8例,均未见明显异常,6 h以上及时间不明者32例,其中16例显示占位效应,24~48 h后复查CT或MRI检查均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灶,其中额颞顶叶梗死16例,颞顶叶梗死7例,额顶叶梗死6例,颞顶叶及基底节梗死6例,大脑半球梗死5例,全部病例均有侧脑室受压,24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4例明显移位。�
  1.4 治疗 发病超过6 h或已经有影像学改变者32例及发病后6 h内2例给予20%甘露醇,甘油果糖部分配合呋塞米,人血白蛋白等脱水利尿降颅压,静脉滴注灯盏花素,醒脑静等活血化瘀,醒脑快窍,西药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及亚低温对症治疗,发病6 h内且头颅CT无异常者4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2 结果及预后�
  40例共存活26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脑疝5例,死于并发症3例,因为病情危重或其他原因自动出院失访6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6例,其中常规治疗4例,溶栓后2例。短期治疗后全部遗留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6个月后随访,16例结系统康复锻炼,生活能部分自理,10例完全不能自理。�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大面积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常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本病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后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迅速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继而神经元持续除极引起钙内流、钙超载,神经末梢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大量释放,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缺氧代谢下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使神经元磷脂膜,组织结构蛋白,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三烯等,强烈收缩血管,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损伤内皮细胞,增加膜通透性,开发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引起脑缺血-水肿-颅内压升高的恶性循环[2]。�
  3.2 治疗方面�
  3.2.1 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期避免输入高渗葡萄糖,保持合适血压,发病后24~48 h收缩压≥220 mm Hg,舒张压≥120 mm Hg或者平均动脉压≥130 mm Hg,可用降压药,切忌过度降压使脑灌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1]。 �
  3.2.2 减轻脑水肿 早期联合应用脱水剂,笔者用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1次/6 h,持续7~10 d,配呋塞米40 mg,2次/d,静脉推注或甘油果糖250 ml,静脉滴注,2次/d交替使用,有条件可配合使用人血白蛋白,有效缓解颅内高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有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明显,可行开颅减压术。脱水剂用量过大,时间过长,易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如肾损害,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 mmol/L,过高或过低加剧缺血性脑损害,如果大于10 mmol/L,宜给胰岛素治疗。�
  3.2.3 慎用溶栓和抗凝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行溶栓治疗有继发脑出血或加重脑水肿的风险[3]。溶栓及抗凝治疗未取得满意辽效,反而会增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脑梗死的抗凝治疗则被循证医学认为无效[4]。�
  3.2.4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阿司匹林100 mg/d,中国急性卒中试验证实有效。�
  3.2.5 脑保护剂应用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用药,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损伤,包括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E、依达拉奉等。阿片受体阻断剂,如纳洛酮。但许多脑保护剂在动物试验有效,临床疗效不确定或无效,仍需足够的证据。�
  3.2.6 益气活血,醒脑开窍 给予中药灯盏花素、丹参、醒脑静等治疗,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是通过拮抗自由基损伤,降低炎性反应级联反应的损伤,调节前列腺素代谢,降低钙超载,调节神经肽平衡,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等实现的。�
  3.2.7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32℃~34℃)可以降低脑氧代谢率,减慢能量代谢及腺苷酸池的降解,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促进自由基的清除,还能抑制具有细胞毒素作用的白三烯的生成和释放,防止钙,钠离子内流,有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国外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脑缺血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轻脑缺血的病理损伤,促进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3.2.8 积极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脱水剂易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同时患者咳嗽反射减弱,且卧床易造成肺部感染,导致缺氧,加重脑水肿,如合并发热则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7~10 d,上述情况得到控制。�
  3.2.9 预防应激性溃疡 常规预防性使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
  3.2.10 康复治疗 应早期进行,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体能和技能训练。�
  3.2.11 病因治疗 积极控制引起脑梗死的病因和诱因,防止再次梗死。脑梗死患者若不进行适当的病因治疗,复发率约为50%。�
  综上所述,大面积脑梗死病情进展快,死亡率及致残率高,预后差,早期积极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发作十分重要。积极地控制脑水肿,改善梗死区血液循环,防止血栓进展,保护脑细胞,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139.�
  [2] Pulsinelli W.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Lancet,1992:339-533.�
  [3] 冯远青,哈志远.冬菱克栓酶治疗老年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1):42-43.�
  [4] 王拥军.脑血管病临床应更多地应用循证医学的概念.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5):261.

推荐访问:大面积 临床 分析 脑梗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jiantaoshu/2019/0406/5917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