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直觉 [从初始直觉到艺术直觉]

【www.zhangdahai.com--入党自传】

  安格尔说:“绘画是思想的安乐椅”。在一切造型艺术中,素描是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学习艺术的学子,还是已经成功的艺术家,素描就是绘画体系中的骨架。现代艺术流派虽然增加了许多非架上绘画的内容,如行动派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但素描训练作为一项艺术入门的基本途径仍广泛存在于我国和俄罗斯及欧洲等国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每个人都有着直觉。这种直觉与生俱来,由于性格气质的不同,或敏锐,或迟钝。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判断问题、思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我们的直觉。在这里,我把这种朴素的、原始的直觉称为原始直觉,这种原始直觉能帮助没有经过素描训练的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观察。但在素描基础训练中,仅仅凭借这样简单的观察方法是不够的。除了原始直觉之外,还有一种直觉可称为艺术直觉。这种直觉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艺术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注定不能是原始而是外在的。艺术的产生也不是天然就有的。利用我们手中的铅笔,伸直手臂,一眼闭另一眼观察,反复测量高和宽的比例关系,努力做到尽量准确的传达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习素描的孩子都是这样进入素描领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训练理性的观察方法、理性的思维过程、理性的表达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素描训练后,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素描中的“形”的问题、“构图”的问题,树立了明暗五大调的概念,画出来的物体立体了,形准了,黑白灰层次分明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素描初学者发现自己画出来的东西比较呆板,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艺术感染力不够。看了这个时期的画,我们会觉得“千人一面”。这时,我们的素描训练应该进入一个恢复感性,重视感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已有的构图造型等基础上,刻意弱化过分科学理性的测量观察方法。将绘画重新拉回到直觉第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直觉仍然回归主体地位。在这个阶段,评价一幅素描的成功与否,不完全依靠测量这样的机械观察来进行,而是在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瞬间印象是否“舒服”。所有的机械化得比例构图等因素都要服从于个人的直觉和画面的需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只有在经过第一阶段严格训练后,比例构图等能做到尽量可能的情况下相对准确的初学者,并且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欣赏水准和表达能力,才有可能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直觉所带来的在绘画上的美。这种直觉完全不能等同于未经专业训练初始的原始直觉。它是我们在艰苦枯燥重复的训练中逐步磨练出的艺术的本能。
   绘画中理性和感性的完美融合是每一个学画者的目标。在整个漫长的学习中,这种初始直觉经过系统而理性的训练达到艺术直觉的过程不是不可逆转的。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在掌握了严格的艺术法则,经过艰苦的技术训练、通过深刻的思考之后,逐步接触并拥有了另外一种更重要的直觉,即艺术的直觉。从原始直觉上升到艺术直觉,在文字表述只是两字之差。在艺术创作中境界的分别则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分。一个人的原始直觉再敏感敏锐,我们也只能说他是一个天资不错的人。一个艺术直觉敏感的人我们才能说他是一个艺术天分极佳的人。
  在绘画领域中,限于创作者本身的气质和原始直觉不同,在接受了同样的艺术法则,经历了同样的基础训练后,每个创作者都不可能创作出相同的艺术品。恰恰相反,艺术创造的面貌将会是多样化的纷呈。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情感虽然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除此之外,艺术还有着表现方法的特性。他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提出: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觉得直觉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将直觉和观察思考表现创造艺术和没看成是一体的东西,直觉隐藏在表象以下,“毫不带理智的关系”,“也还未成为理性的概念”。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理论创始人柏格森认为,直觉就是创造,就是艺术。他认为直觉的境界是和上帝合而为一的境界。野兽派创始人之一马蒂恩斯就是柏格森的信徒。他主张艺术就是主观感觉、情感、心灵的表现。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更加强调“自我表现”即原始直觉,强调直觉感受,强调主观创造。克尔希奈说:“我的画是譬喻,不是模仿品。形式与色彩不是自身美,而是那些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
   中国古代哲学家已经将这个问题说的很清楚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神具备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形之已亡,神何附焉?都是对原始直觉是艺术创作本身的最好反驳。杜桑的《泉》在艺术史上是一次哗众取宠的投机胜利,而远非艺术的本真起的作用。它还没有真正通过时间老人的考验。未来的艺术史是否真的会承认它恐怕还是个未知数。至少在现在来说,它能被多少大众接受仍是个未知数。以疯狂自大而著称于世的西班牙画家达利在他给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现代及后现代十一位画家的打分中,把毕加索打成不及格,而把荷兰画家维米尔列为古今第一,而维米尔恰恰是非常重视传统造型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每幅都是小而精,注重形体的坚实稳固。
   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保留着传统绘画的训练学习,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徐悲鸿说:“我国是因为抗战而使写实主义在我国抬头了。”卢浮宫的艺术品中,最不朽伟大的仍然是文艺复兴大师和古典主义时期大师的作品。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呆板,不似则欺人。”如何做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究竟把握在什么样的似与不似的程度,我想这才是艺术的本真。是我们努力寻找自己艺术之间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第46-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2]同上
  [3]《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第209、227、229页。外国文学出版社
  [4]《美学原理》同上第8、14页
  [5]《欧洲现代派画论选》第6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版

推荐访问:直觉 艺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rudangzichuan/2019/0317/1933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