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www.zhangdahai.com--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语感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并对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感 培养
  
   多年来,语感培养与语感教学是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尽心耕耘,百家争鸣,既有争论,更有共识。语感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密切相关、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以及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在语文教育界和语言学界基本上达成一致[1]。
  1、语感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1.1语感的模糊性与阅读的模糊性相吻合
   语文教学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作文、听说训练等过程之中常常渗透着模糊性。而语感同形象思维密切联系,也带有模糊的性质,采用语感法进行阅读符合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的特点。
   1.2语感的整体性与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性相和谐
   语感具有整体性特点,而阅读过程也是整体感知言语作品的过程,初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体验来达到与作者原意的共鸣以及自己新的认知结构的重建。敏锐的语感,能唤起表象,迅速引发联想与想象,语感的整体性与感知的整体性相统一,培养语感、进行语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感知能力。
   1.3直觉思维的介入
   直觉思维活动是构成语感的核心因素,语感具有直觉性,语文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反映在语感上。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性较强的阅读、写作适于直觉思维训练。因此阅读教学能培养直觉思维,也就有助于语感培养。
   1.4 阅读教学是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他们的认识发展中的内部机制。
   1.5阅读理解能与语感培养相互促进
   可以把语感分为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借助阅读理解能提高学生的语法感,阅读理解练习中的文章向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输入,学生自然地接触语言中的语法项目。教师编订阅读理解练习时,应让教学目标的语法项目多出现几次,以便学生潜移默化,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法感。同时,语感仿佛凌驾于听说读写能力之上,对语言进行监控,语感的培养可以使听说读写的教学更为有效[2]。
  2、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
   2.1语感培养离不开诵读
   阅读心理学认为,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诵读是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对课文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以及文章的风采格调、作者真切情感进行确切把握、综合感受的手段。诵读的过程,即古人说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的过程,正是语感培养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阅读在大脑存的都是语义信息,以命题的方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经过与原有知识网络的连接最终转入长时记忆。这只是获取信息式的阅读,而不是学习言语、积淀语感式的阅读。只有在理解了的基础上,通过心口耳眼并用的反复诵读,并达到相当熟练,甚至能背诵的程度后,才有可能将包含着言语图式、观念图式、情感图式的典范言语作为一个整体内化为自我心理结构,从而深化、广化、敏化、美化其语感。
   可见,语感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学习的有效方式。
   2.2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体验与感受的表现,它自始至终伴随着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感既是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一种情感,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语文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意义的人。语感具有情感性的特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培育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激发师生的情绪,挖掘教材蕴含的真挚情感,这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直以来,受语文工具论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语感认知结构的建构的主动性,侧重过分琐碎的课文分析,造成了学生情感世界的苍白、贫乏,引起了学生广泛的厌学情绪。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人,一旦分析倒不行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学中方方面面的情感因素,如调动师生教学的激情、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体味作品形象隐含的感情,努力营造情感教学氛围,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显得格外重要。
   2.3 布白教学,拓宽语感
   第一,预留部分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会一股脑儿的把知识拿给学生,“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迫使学生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既起到了吊足学生胃口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一是利用语言的停顿,讲究教学语言的变化和节奏。二是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
   第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的“空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多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第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根据教学需要,对板书设计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这样不仅节省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结论
   总之,以语感为核心,通过实施积极的语感培养策略,把语感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贯穿于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把真正的语文课还之于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严伟华.语文教育的新天地――浅论语感教学[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2]方婉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推荐访问:语感 浅析 初中语文 培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ehuishijianbaogao/2019/0322/2883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