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中浆病的应用】 眼底血管造影

【www.zhangdahai.com--实习报告】

  【摘要】 目的 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断层扫描在中浆病诊治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14例(14只眼)中浆病行FFA及OCT检查。结果 FFA检查结果:9只眼表现为“墨渍状”,14只“中浆”眼中4只眼造眼中表现为蘑菇状;OCT检查结果:9例“中浆”患黄斑部的OCT图象呈现特征性变化,4例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盘状脱离。结论 利用OCT及FFA两项检查能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指导该病治疗的目的,并可观察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浆;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简称中浆)以黄斑水肿为特征,病因、病理不明,病情自限,常易复发,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失代偿、屏障功能损害所致的黄斑病变,荧光素表现为黄斑部浆液性RPE和/(或)神经上皮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虽然对大多数眼底病能准确做出诊断,但缺乏对某些客观的定量标准分析,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2]是一种高灵敏度、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一项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但能清晰地显示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及病理改变,同时还可进行观察并做出定量分析。我们结合FFA与OCT两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观察“中浆”眼底病变情况,并对此做出评估。现将2011年1~3月在我院就诊的14例“中浆”患者14只眼的临床资料和其部分患眼的FFA及OCT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4例患者14只眼,男11例,女3例,年龄31~45岁,平均37岁,多数患者全身情况良好,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礼物变形、变小,并伴有色觉改变;中心或旁中心相对或绝对暗点;有的早期有远视性屈光改变;某些病例发病前有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9只眼黄斑部可见1~3 DD的神经上皮盘状脱离,其内可见黄白色小点或玻璃膜疣样改变,中心凹反射消失,边缘有一光反射轮。�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前置镜检查确定黄斑部有盘状浆液性视网膜浅层脱离区;②所有患者均无外伤史、眼部手术史及眼部炎症史;③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1.3 方法 ①利用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的静脉内,循环至眼底血管中,受蓝光的激发而产生黄绿色荧光;配以高速敏感度同时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像机,对已散瞳的患眼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②用Ⅳ代OCT仪所附的软件对色素上皮光带内侧至神经上皮光带内侧的距离进行定量测量。�
  2 结果�
  2.1 FFA检查结果 ①9只眼表为“墨渍状”,即以染料渗漏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大,其中2例造影时病灶中央首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才呈墨渍样扩大,当荧光素从视网膜循环消退后,渗漏中心的荧光也消退,但周围留下一圈很亮的荧光;另有1例除黄斑区有一“墨渍样”扩散外,还可以见到病灶周围有类似的渗漏点,此种伴随着主要病灶所出现的周围损害,称之为“卫星”病灶;②14只“中浆” 眼中4只眼造影中表现为蘑菇状,黄斑部出现针尖大的渗漏点,然后迅速扩大,向冒烟一般向上喷出,形成蘑菇状。其中1例伴单纯性RPE脱离,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早期出现的荧光斑与RPE脱离范围相等,荧光可逐渐增强、界限清,至造影晚期形态、大小不变;③1只眼表现为火焰状,造影早期出现一针尖小的渗漏点,中晚期呈“火苗”样向上扩散,形成火焰状。�
  2.2 OCT检查结果 9例“中浆”患者黄斑部的OCT图像呈现特征性变化,其中1例表现黄斑部视网膜海绵状肿胀,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增厚,层间组织分离,神经上皮与RPE之间可见不规则低反射区域。4例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盘状脱离,OCT图像特征为:黄斑区局部神经上皮隆起,神经上皮与RPE之间为液体积聚形成的暗区;单纯性的RPE脱离,OCT图像特征则表现为RPE下可见一液性暗腔。�
  3 讨论�
  中浆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渗透压的改变,渗出液通过脉络脉的Bruch膜,积聚在视网膜RPE层下方,形成RPE脱离,RPE细胞失代偿后,致使RPE连续性中断,通过RPE层缺损区,蓄积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形成相应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而单纯性的RPE脱离,则是由于RPE与玻璃膜的胶原纤维和强力纤维粘连紧密,其间并无间隙,所以脉络膜渗液在RPE下的积存范围不会太大,RPE脱离缘几乎成直角,因此边缘陡峭,范围局限。�
  渗漏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病变过程也是呈间歇状态的,但发病机制却基本是一致的。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FFA检查能敏感地观察到“中浆”血管渗漏的程度,但渗漏的部位、视网膜增厚的部位与程序并非完全一致,而FFA无法精确反映视网膜的厚度及病变情况。因此,OCT检查在“中浆”诊断及追踪观察中的作用显的尤为重要,本组所有病例眼底病变均是在发病3个月之内造影时发现。�
  虽然OCT检查不如FFA检查能清晰地发现渗漏液体的来源,但能准确地分辨出液体积聚层次。由此可见,FFA与OCT对“中浆”的图像分析,既能清晰观察到RPE渗漏情况,又能精确反映神经上皮的层间分离。因此,利用上述两项检查能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指导该病治疗的目的,并可观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5-498.�
  [2] 董方田.协和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54.
  

推荐访问:造影 断层 在中 眼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2019/0412/7124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