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顺序角度导联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范围及预后的判定 下壁心肌梗死

【www.zhangdahai.com--个人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应用顺序角度导联判定下壁心肌梗死(AIMI)的范围及预后。 方法对90例确诊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用顺序角度导联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50例健康人作对照。观察梗死部位与ξQ、ξST、ξT的关系及根据顺序角度导联所判定的梗死范围来确定与并发症及预后关系。 结果应用顺序角度导联将9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单纯下壁4例、右下壁48例、左下壁8例、后下壁2例、广泛下壁28例;广泛下壁的ξQ、ξST、ξT值及并发症、死亡率最高,其次是右下壁及后下壁,单纯下壁最低。 结论通过应用顺序角度导联来判断AIMI的范围、预后及死亡率的判定很有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顺序角度导联;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症;心电图
  
  目前,临床应用常规心电图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能够作出较详细的定位诊断,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受到限制。近年来对下壁心肌梗死诊断的研究报道极少。1990年刘王明等首次报告了顺序角度导联在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1]。为此,将1996-2006年的AIMI应用顺序角度导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此法对于AIMI的梗死范围、临床演变及预后判定确实有很大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1996-2006年收住院的AIMI患者90例,男76例,女14例;年龄30~82岁,平均58.44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另选择50例健康人作对照,男42例,女8例;年龄22~62岁,平均41.40岁,体检、胸片及心电图均正常。
  1.2 分析方法 将aVR、 I 、aVL 的心电图图形按反转图阅读。如将Rs型看作在-aVR、-I 、-aVL的Qr型。然后测ξQ、ξST、ξT及观察其并发症与死亡情况。
  ξQ:梗死部位异Q的算术和。ξST:梗死部位ST段抬高的算术和。ξT梗死部位T倒置深度的算术和。
  1.3 诊断标准 按照梗死型Q-ST-T图形发生导联分别定为:
  1.3.1 单纯下壁 Ⅱ、Ⅲ、aVF导联。即从60°~120°。
  1.3.2 左下壁 30°~120°。即Ⅱ、Ⅲ、aVF加上-aVR导联。-aVR Q>0.1 mv,时限>0.04S,同时伴有ST段抬高及T倒置。
  1.3.3 右下壁 60°~150°。即Ⅱ、Ⅲ、aVF加上-aVL导联,部分病例甚至达到180°(-Ⅰ)。
  1.3.4 后下壁 60°~120°导联(Ⅱ、Ⅲ、aVF)加上胸导联V7、V8、V9。
  1.3.5 广泛下壁 30°~150°导联(Ⅱ、Ⅲ、aVF、-aVR、-aVL)加上胸导联V7、V8、V9。
  
  2 结果
  
  2.1 50例健康人中有11例(22%)在Ⅱ、Ⅲ、aVF有q波,但ξQ均≤3 mm。30°(-aVR)导联12例(24%)具有小q波,但均[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并呈规律性演变。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依据,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首选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2]。本文根据心电图的演变来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并根据心电图演变的导联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为急性单纯下壁心肌梗死4例、右下壁心肌梗死48例、后下壁心肌梗死2例、左下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下壁心肌梗死28例。不同梗死部位ξQ、ξST、ξT也不相同,广泛下壁心肌梗死ξQ、ξST、ξT最高;其次是右下壁心肌梗死、在其次是后下壁心肌梗死、左下壁心肌梗死;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最低。结合不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发现ξQ、ξST、ξT最高者其死亡率也最高。
  本文通过应用顺序角度导联对90例AIM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对于AIMI的梗死面积或范围判断确实具有很大价值。曾有人对68例AIMI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其中34例是由冠状动脉右室支近端闭塞,23例由冠状动脉右室支远端闭塞,11例冠状动脉左旋支闭塞所致[3]。诊断冠脉病变的定性、定量的金标准为冠脉造影。但心电图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方法。对于多数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改变的图形特征及出现的导联能够推测出冠脉闭塞的部位,并根据心电图的演变及特征推测出冠脉闭塞后的病理生理转归[4]。本组患者,右下壁最多(53.3%)且合并右室梗死、房室传导阻滞(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也较多,所以支持有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左下壁较少(8.8%),易合并前壁心肌梗死(75%),且易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左心衰,故考虑为左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广泛下壁(31%),一般表现症状较重,合并右室及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同时还易出现LBBB及AVB,死亡率亦较高(21%),考虑为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所致,应加以重视。单纯下壁ξQ、ξST、ξT值较低,且合并症较少。
  总之,通过应用顺序角度导联对AIM患者进行分型,确定了下壁心肌梗死的范围及预后,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下壁心肌梗死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观察、预后及近期死亡率判定很有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王明.顺序角度导联在下壁心肌梗塞范围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心电学杂志,1990,9(2):74.
  [2] 刘仁光.重视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进展.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3):161.
  [3] Lew As et al(汪凤楼摘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展V�2ST下移与AVF ST段抬高的比例:一项早期识别右室缺血的辅助指标.心电学杂志,1988,7(1):18.
  [4] 王立群.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分析.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3):168.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预后 判定 顺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gerengongzuozongjie/2019/0405/5766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