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广西壮族壮医

【www.zhangdahai.com--销售个人工作总结】

  【摘要】: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才能大力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壮族 文化与卫生保健 关系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01-03
  壮族古称骆越、西瓯,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其灿烂文化的民族。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壮医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壮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壮医卫生保健不仅在历史上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群众赖以防病养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如何深入研究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 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人民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是广大壮医药研究学者的历史责任。
  
  1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文化为表征的。考古资料也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创造出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如稻作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麽教文化等,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壮族先民是水稻种植的最早发明者;壮乡是民歌的海洋;是全世界出土铜鼓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地方;神秘壮观的花山崖壁画记录了壮族先民的人生;壮族的干栏建筑是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此外,还有瑰丽夺目的壮锦、名目繁多的壮戏、色彩纷呈的民族节日等。绚丽多彩的壮族文化对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壮族的历史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灿烂的壮族文化是孕育壮医卫生保健的肥沃土壤。壮医卫生保健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壮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壮族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族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关系。如花山崖壁画和西汉早期出土铜鼓上的典型舞蹈动作、气功图谱都反映壮乡人民体育锻炼、养生防病的观念;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预防疾病,避免野兽伤害,而发明了干栏建筑;壮乡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体现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思想;壮乡人民的药市、佩药、挂药习俗为防病养生创造了条件。
  
  2 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的影响
  
2.1 在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壮族文化中形成了体育保健预防法。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立项课题(编号:06FZH006) “壮族文化与壮医药的关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个能歌善舞、喜爱体育运动的民族。在广西左江流域的扶绥、崇左、龙州、宁明等县市,沿河两岸悬崖峭壁上笔触粗犷、风格浑朴的巨型崖壁画,经考证属于先秦时期瓯骆先民所作。目前已发现的崖壁画共81个地点,180处,尚可辨认的各种画像4500多个。从左江上游的龙州县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青龙山崖壁画地点,其画绵延200多千米,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特别是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在宽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一面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色彩鲜艳的画像,尚可辨认的画像有11800多个,最大的人物画像高达2.471米。规模如此宏大,画像如此众多,在我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属罕见[2]。又因宁明花山的崖壁画发现最早,且面积大,图象多,故又把左江沿岸各处的崖壁画通统命名为花山崖壁画。崖壁画上的人物图象,有的八字蹲裆,双手平举;有的侧身半蹲,双手前推。他们排列成行,好似正随着铿锵的铜鼓声整齐踏步,缓缓起舞。对崖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生活的内容,目前研究工作者尚无统一的认识。但从崖壁画人形的姿态而言,是舞蹈的动作或气功的形象,都是体育保健的活动。在广西贵港和西林出土的西汉早期的铜鼓上,也有许多舞蹈的形象。壮族还以歌著称,壮乡被称为民歌的海洋。壮族地区歌多,歌美,到处都听到嘹亮的歌声。每到好日子,远近几十千米内的青年男女,都盛装汇集于“歌圩” (即集体唱壮歌的特定场所), 对唱山歌, 以表达爱情, 进行社交活动。可见,壮民已把歌舞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壮族的生活中多欢歌笑语,少忧愁苦闷,这种生活方式对预防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是十分有效的。此外,壮乡至今仍然崇尚习武强身,在农闲、节日里开展项目繁多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如赛龙舟、抛绣球、踩风车、板凳龙、赛高跷、抢花炮、打陀螺、跳花灯、打毛毽、高台舞狮、扳腰、跳活棋子、跳三六九棋等。
  壮族地区阴湿多雨,气候湿热,脚气、风湿、身重着等为常见多发之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懂得通过舞蹈导引气功、体育锻炼等方法,宣导滞着、疏利关节, 达到增强抗病能力、有效祛病强身的目的,这为壮医体育保健预防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2 从干栏文化中建立预防保健意识。壮族的干栏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广西的西南、西北壮族地区,现在仍然广泛分布着全楼居、半楼居的干栏建筑。《桂海虞衡志》载: “民居苫茅为两重栅,谓之麻栏,上以自处,下畜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但有一牛皮为?席。牛豕之秽,升闻栈罅,习惯之。亦以其地多虎狼, 不尔则人畜俱不安。深广居民,亦多如此。[3]”壮民族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干栏式建筑,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这一建筑形式在材料结构、聚落地的选择与营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诸多合理性的科学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由于久居潮湿、瘴雾弥漫、毒蛇猛兽出没之恶劣环境,聪明的壮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晚期创建了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的干栏建筑,不仅通风、 采光、照明良好,而且对预防风湿病及瘴、毒等症,减少虫兽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远古时期为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而穴居岩洞、土窖、地窖,构木为巢或栖身树上,乃至后来的土屋、木屋、石屋等,均有了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2.3 通过丰富的饮食文化达到防病保健作用。壮族是一个典型的稻作民族,其作物栽培非常丰富,同时,壮族居住地处亚热带,终年湿润多雨,百谷皆宜,粮食品种多种多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壮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使壮族人的食物十分丰富,并逐步形成悠久的壮族饮食文化[4]。壮乡人民的主食有稻米、玉米、芋头、红薯、木薯、荞麦、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 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玉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棕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的节日特殊主食,代表了食品的民族特色。有色、味、香俱全的五色饭、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种粽子;有吃法与众不同的包生饭;有金灿灿的粘小米饭;还有无论是节日或平时都受欢迎的米粉。壮族的传统肉食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鹅肉、羊肉、牛肉、马肉,以及山禽野兽等。壮乡的菜食四季新鲜、种类繁多, 有青菜、萝卜、豆、瓜、竹笋、蘑菇、木耳等类。青菜又分为白菜、芥菜、包菜、空心菜、头菜、芥兰菜等。豆类、瓜类品种也很多。壮人对山货的食用有特别的爱好,以竹笋、银耳、木耳、菌类最为名贵。壮族地区素有水果之乡的美名。壮乡的水果种类繁多,宋代《桂海虞衡志》就记有一百二十多种。壮人爱吃的水果有果蔗、金桔、柚子、碟子柑、扁桃、菠萝、菠萝蜜、香蕉、荔枝、龙眼、黄皮、橄榄和芒果等。壮人过去的酒水主要是自家熬酿的米酒、白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
  壮乡先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充饥,还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可药食两用。如每逢三月三,壮民常采香枫叶、黄姜等蒸五色糯米饭吃,以行气健胃、顺气润肺。桂圆经晾晒成桂圆肉,是有名的特产,壮人用它做补品,也用来做炖鸡、炖鸭的高级配料。壮族的药酒, 如蛤蚧酒是用蛤蚧、当归浸泡好酒而成,有补肾、壮阳、润肺等功效。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消积、杀虫、行气、利水、消肿;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槟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广西巴马县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与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巴马长寿老人多以粗粮素食为主,很少吃荤腥。总之,壮族饮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与医药保健有直接的关系,充分体现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思想。
  
  2.4 从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中形成了养生防病法。
  壮族聚居的广西靖西县、忻城县等地,长期以来就存在药市习俗,其中靖西的壮乡药市,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靖西当地民间传说,药市是古时候这里一位被人称为“爷奇”的医术高明的老壮医,带领壮族民群,大量采集各种民间草药,跟一个在每年端午节喷射毒气,散布瘟疾,危害人间的妖怪“都宜” (壮语,即千年蛇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后逐渐形成的。靖西县每年的端午节,壮乡各村寨的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寨民,都去赶药市,或将自采的各种药材运到圩镇药市出售,或去买药、看药、闻药。当地的习俗认为,端午节的草药,根叶肥壮茂盛,药力特别大,疗效特别好。而这一天去逛药市,饱吸百药之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一年之中少生病或不生病。久而久之, 赶药市成了壮乡民俗,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即使无药出售的壮民都赶往药市去吸百药之气。赶药市除了可以养生防病外,还可以传播壮药知识。
  壮族地居亚热带,气候潮湿炎热,每年雨季来临之际,即在疫疠流行时,壮民各家各户均将自采的草药或上年采集的草根香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 或置放房中, 以避秽驱瘴。常用的药有:菖蒲叶、佩兰叶、艾叶、青蒿叶等。家中若有未成年的孩童, 则令其佩挂各种香药制成的药囊,意在扶正驱瘴。常用的药有:檀香、苍术、木香等。在瘴疠流行季节,村寨无论男女老幼,都佩带药囊, 以避邪防瘴, 预防或减少瘴疫的发生。这些防瘴习俗一直沿用至今。从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中,说明壮族群众有利用草药同疾病作斗争的传统和习惯。
  3发展壮族文化,提高壮族人民身体健康壮医卫生保健是灿烂的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是潜移默化的,并在壮医卫生保健思想观念中以深层结构的方式存在。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都与壮医卫生保健有密切联系,并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壮医卫生保健与壮族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关系。只有探明壮族文化与壮医卫生保健的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明确壮医卫生保健产生的文化背景。壮族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壮族传统文化却出现了流失的危险。作为壮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 广西要大力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深入地研究壮族文化与壮医卫生保健的关系,对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壮医学在民族地区卫生事业中的作用,提高壮族人民身体健康,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71.
  [2] 黄汉儒等.壮族医学史[M].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0.
  [3]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83.
  [4]王柏灿.壮族饮食文化与壮族医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70):253~254.
  
  (收稿日期:2008.5.10)

推荐访问:壮族 卫生保健 影响 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xiaoshou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29/439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